标题 | 说笔 |
范文 | 徐清 杨振华(1906—1979),现代制笔家,浙江吴兴善链镇人,居上海。其曾祖为苏州著名笔庄“杨二令堂”之创始人。他14岁时自苏至沪,在商务印书馆制笔工场工作。四年后返回故里,于当地“沈庆元作坊”制笔两年。以后,开始了“走包笔”(背着笔袋串门售笔)的生涯。三十岁时,与手艺高超的“水盆”女工严再林结婚。婚后,夫妇两再赴沪合作制笔。先是在成都路“中国画苑”展览场所前设柜销售,以后又在福州路开设了“杨振华笔庄”。1956年,公私合营后与周虎臣笔庄、李鼎和笔庄等八户合并營业。文化大革命中改名为“上海笔店”,至1978年恢复原名。 杨振华制笔,有其妻“水盆高手”严再林做前道工序,他自己则是后道工序“择笔”的高手,过硬的技术,再加上他在“走笔包”时,经常出入书画名家之门,能够直接听到书画名家对自己产品的意见,并能看到书画名家们使用自己毛笔的实际情况,这对他改进并设计书画笔的新品种,有极大的好处。他为张大千、吴湖帆定制的毛笔,就是在听取了书画家的意见后而设计制作的。这种笔,定型了以后,也就成为他笔庄特色产品,受到购用者的赞赏和欢迎。 徐葆三,民国时人,没有店铺,只有作坊,是个“走笔包”的。即经常夹着个里面放着各种类型、规格的毛笔样品的青布小包上门推销。徐葆三当年经常去李瑞清、曾农髯、张大千、吴湖帆府上推销,因产品精良,价格很高,当时有“一支一金”之誉,非布衣寒士可得,当时的书画家都以能用上“徐笔”为荣,因为这也说明自己的身价不低。 王一品斋,坐落在浙江省湖州黄沙路上,是我国最古老的生产和经营湖笔的专业笔庄之一。它创建于乾隆六年(1741),相传,清代乾隆年间湖州有一王姓笔工进京卖笔,恰逢朝廷会考,其笔使一考生称心如意地考中状元,从此名声大振,人称其笔为“一品笔”,呼其人为“王一品”。王一品以自产“天官牌”湖笔驰名中外,最著名的品种有“玉兰蕊”“缶庐妙颖”“鼎堂遗爱”“兰亭散卓”“西泠汉石”等 。“王一品”世代相传,1929年为其历史上最鼎盛时期,传到第七代王天生时企业几经易主,三十年代后期转入高姓。日伪时期每况愈下,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已处于奄奄一息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王一品”重振店业,生产日益兴隆,产品畅销海内外。 邵芝岩笔庄,原名粲花室,杭州著名笔庄,创建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其自产质量上乘的“芝兰图”毛笔,赢得国内外顾客的青睐。邵芝岩的笔,不仅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同时还博得赵朴初﹑沙孟海﹑启功﹑陆俨少﹑钱君陶﹑常书鸿﹑潘洁兹等著名书画家的赏识,他们赠墨宝以资鼓励。这些堪称稀世奇珍的作品,不但为笔庄增添了无限的雅趣,而且也提高了“芝兰图”毛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笔庄自创业以来,曾在南洋﹑巴拿马﹑美国费城和西湖博览会等12次中外会展上获奖。 苏州最早的一家笔店叫杨二令堂,开在观西靠近察院场。据说洪杨乱后,苏州复兴,有位姓杨的湖州人就在那里开店营业了。不过到了抗战胜利前后,它已式微,只剩下一开间陈旧的店面仍在挣扎。但是切莫小看了,要想买枝紫毫短锋的水笔,还是非到那家不可。 邻近这爿杨二令堂,即是又一家知名老店贝松泉笔庄。当初堪称后来居上,无论装潢、排场、货色、硬件软件,一概超过杨二令堂,特别是和息影林下的那些老太爷的来往,更是同业中其他店家所不及,可是不知为什么,后来居然比杨二林堂还要败得快,已经在读书人心中淡忘了。 能够维持较长时期、名声一直响亮的应属陆益元堂。它也开在苏州观西。彭望立先生(惜已故世),曾在《苏州杂志》1992年第6期发表过一篇《陆益元堂笺扇庄》的文章,把这家店的经营特色说得全面周到而又趣味盎然,特别是如何为名门世家做好售后服务,从而建立了超出商业范畴的感情,娓娓道来,令人向往。这里不说别的,单说整修笔头的一件小事,每每有文人、书画家将写秃的毛笔带到店里交给伙计,制笔工匠把笔颖一一装整如新,交还给客人。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写惯了的笔杆,乍换新的不称手。那时制笔十分考究笔杆,不但选料精,烘得直,高档的还要刻烫字画作为珍玩;即使是只有笔名和店名的白杆,也定要粗细适中杆身挺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