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我对篆刻的理解
范文

    黄亮翼

    

    

    我对篆刻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的时间不是特别久,但是兴趣比较浓厚,所以常常鉆研其中,不亦乐乎。正所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在学习与研究篆刻的这段时间里,我收获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这一寸见方。

    中华文化包罗万象,每一门传统艺术都饱含先人文化及修养。纳千万气象藏于方寸之间,这显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内敛、谦和。一叶落知天下秋,方寸之间亦可见乎天地。小小的一枚印章,千变万化的刀法、字法、结构、空间,甚至败笔,其中的耐人寻味又岂是朝夕之功。见微知著,胸怀广博,格物致知才是中国哲学精神的魅力所在,鲜活的生命色彩亦在其中。

    印章不仅仅保留并延续了它作为信用、凭证的作用,更是在明清文人发现新材料后被赋予了艺术色彩。传承至今,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背景致使历代印风都有所差别。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在当今时代也是至关重要的。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因此余以为既然在这个时代,便要运用这门艺术,搭载当代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这个时代,让这个时代与千年前去对话、碰撞激发新的美。篆刻的媒介多种多样,可以是石头,可以是铜、金、银、玉,等等,不同的材料会直接影响印章的风格。在当下,科技的发展涌现出的新材料,其中又有多少适合用于篆刻呢,新材料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又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呢,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究的方向。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充满艺术。仰观星河,俯察草木,大到江河,小到一根树枝、草叶,各种杂乱的线条交织在一起,分割成无数精妙的空间,而生命的气息却能自然流动,产生无数动人的美景。我想艺术的追求也大抵如此。

    丁酉夏月于藏山楼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9: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