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鼓韵
范文

    孙天添

    摘要:本文主要从山东鼓子秧歌的起源、文化背景及其地理环境入手,再度分析其为什么会形成“稳、沉、抻”这种独特的动律特征。并且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鼓子秧歌时的切身感悟和体会,提出一点见解:作为山东代表性的舞蹈一鼓子秧歌,无论是其动作特征还是风格的形成都源于大海对其民族性日积月累的陶冶。

    关键词:内涵外延人文地域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63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055-02

    鼓子秧歌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结晶,是山东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的特点是豪迈、刚健、粗犷、奔放。群众中有这样的壮语:“打起鼓子惊天动地,跑起场子热火朝天”。这也说明了鼓子秧歌的气魄之大,威力之严,在我国优秀民间艺术遗产中是独具一格的。

    鼓子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表演的大型群众性的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商河、惠民、临邑等县农村。以商河县为中心,其中像杨家庙、金家村、袁豆庄等的跳的更为精彩。

    一、鼓子秧歌的起源

    河南东部地处黄河古道,经常泛滥成灾,人民无法安居生活,一部分灾民便来到山东境内的商河、惠民一带开荒种地。当收获第一次劳动果实时,人民无法按奈心中的喜悦之情,拿起了筛面用的箩(后来发展成为鼓子);用棍棒顶起了锅盖(后来发展成为伞);拿起了打场用的木棒(后来发展成为棒);甩起了汗巾(后发展成为花)兴高采烈的舞起来。这就是鼓子秧歌的雏形。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如此气势磅礴、震天撼地的鼓子秧歌呢?很显然,是齐鲁大地这块特殊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如此辉煌的舞蹈形式,并在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流传着。

    “稳”、“沉”、“抻”,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将鼓子秧歌的精髓概括的淋漓尽致,可也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它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历史、地理的深刻涵概力却是意尤深远!

    二、“稳”、“沉”、“抻”的人文内涵

    齐鲁大地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最深的地方。追溯齐鲁文化的根源,首先便会想起孔老夫子两千多年来的遗训。孔子的学说全部贯穿着“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他赞叹中庸是一种至高极难的美德。因此,地处孔府不足几百里的鲁北平原上,这鼓子秧歌热闹非凡的大地上,生活着的祖祖辈辈,恐怕也难以脱离孔老夫子的教训。其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无不比西域各地更深的烙上“孔孟之道”。

    我国朴素的哲学观点认为天圆地方,并且用天圆来概括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用地方来识别世上事物的千差万别。这同时也反映了圆圆满满,方方正正这一古老的传统道德标准。

    而这种观点在山东的鼓子秧歌中体现的尤为具体:鼓子秧歌主要的表演形式是跑场子,而且大多数场子是平衡对称的。如“四门斗”、“双十字街”、“牌坊架”等,并且围绕场子的圆心来跑,终而复始,无论场子如何变化,始终不突破“圆”这个大的范围。鼓子秧歌不同于其他秧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跑”而不是“扭”,演员在场子里始终处于运动之中。曾使“韦编三绝”的《周易》就专讲变化之道。它用六十四卦代表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由于阴与阳、刚与柔、动与静的对立关系,所以每一卦都是变化着的。但这种变化只是“终而复始”,不能超过不可变的大范围。就在其道具上也体现着这种古代的八卦原理,鼓上、伞上都画有太极图,并且跑阵也是以八卦为主。

    再看秧歌队的组成:伞,最少为四顶,最多可有三十二顶,是偶数且“丑伞”“花伞”相对等,而鼓也是偶数相倍增。“街筒子”的排列。更是偶数相对等等。这一切都是对称的审美追求,对称即能圆满,正如所有的场子都是内方外圆。而圆满就是无棱角可言。道具中鼓是圆的、伞是圆的、棒是圆的一圆通周海。圆满的美学法则是东方艺术的,而鼓子秧歌正是将这一观点体现的淋漓。

    而这些都不正是孔老夫子“中庸之道”的一种外部呈现吗?“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也正是这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古代正统思想构建了山东鼓子秧歌“稳、沉、抻”的文化内涵。

    三、“稳”、“沉”、“抻”的动作外延

    坐落在齐鲁大地的泰山。山东人在这座沉稳的磬石下,时时刻刻感受着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山东人具有了一种大汉的精神。表现在鼓子秧歌的动作特征上,使其的“稳”具有了丰富的外部意义。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山东境内,哺育和滋润着齐鲁儿女。,黄河历经桑水,承载着人世间悲欢离合的往事悠悠东流去,她不仅培育出了黄河儿女不屈不挠的乐观进取精神,也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在长期的抗洪斗争中,如此气势磅礴,绵延流长的精神使得山东大汉“抻”劲十足。

    波澜壮阔的大海赋予了山东人宽阔的胸怀,在如此庞大的自然面前,人显得是那么渺小。齐鲁儿女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磨练出了一种稳稳重重、平心静气的去而对自然的心态。这也就使得鼓子秧歌“沉”而有余。

    当然,并不能说泰山,黄诃,大海只赋予了鼓子秧歌某一种气质,它们之间其实是互动的有机的统一的一个整体。“稳”、“沉”、“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而我在这里将它们分开来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它们的首要特点是“稳”是“沉”还是“抻”,并不是就具有这么一个特征。

    就我在教授过程中鼓子秧歌这个舞蹈的动作。风格过程中有一点小小的心得,并引发了我的感触,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山东地处渤海之滨,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大海对其民族性的陶冶是居功至伟的。在早些经济不发达的时期,这里的人民主要靠捕鱼为生,也就是所谓的“靠海吃海”,日积月累,大海对整个山东人民以深刻的影响,在其最深的民族性中具有了大海的潜质,在其独有的舞蹈——《鼓子秧歌》上也具有了海的烙印。

    山东人民在长时间的捕鱼过程中,无意识中就会去观察海,模仿海。也许他们最初衷的目的不是为了跳舞而去模仿大海,而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摸透了大海的脾气。不仅可以捕到更多的鱼,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并且对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很好的保障。但是在潜意识里,海的各种形态特征已经深深的扎根在脑海之中,挥之不去。所以在跳舞时,也就无意识的会出现大海痕迹的流露,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舞蹈的动作特征,深深的扎根与他们的民族共性之中。

    就像我们在学习鼓子秧歌时,双手有力的击打,然后像撑开一条弹簧一样,从上边开始画圆向下回到身体两侧,然后在原路返回,再击掌,周而复始。无论我们的脚下怎么运动,手上是万变不离其中——击掌,画圆,返回,再击掌。这不正和大海的外部形态相符合吗?一个浪扑过来,使劲的击打在岩石上,然后缓缓的退回去。然后又起来,又惊涛拍岸。周而复始,永不停歇。又如我们所学的鼓子秧歌中的“磨韵”。身体成正直向左后或右后方下大腰,然后在此造型上向右或向左画一个下弧线起身,回到反方向保持初始位置,接连反复。无论手脚有何造型,主要动律特征还是腰部的左右画下弧线。一看到这个动作,特别是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在一艘小鱼船上,正在大海中随着波涛左右摇摆。还有像“抻鼓子”、“走鼓子”、“跑鼓子”等等像这样描摹大海动律的舞蹈动作在鼓子秧歌中简直举不胜举。如果说泰山,黄河陶冶了鼓子秧歌的内在气质,那么多边的大海更多的是丰富了鼓子秧歌的外部形态。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鼓子秧歌的“稳”、“沉”、“抻”具有了丰富的外部延展性意义。

    只要亲临过鼓子秧歌“原始表演场子”的人。都无不被那种古朴的民间艺术所感染。而这种感染,主要来自于几十人甚至几百人随着铿锵有力的鼓声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里的谐动所产生出来的那种磅礴的气势。山东人民在其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中锤炼出了那种“稳如泰山,沉如大海,抻如黄河”的性格特征。而鼓子秧歌则以它那舒展的舞姿,矫健的步伐,宏伟的场面,气壮山河,勇往直前地向前脉动着。

    鼓子秧歌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血与肉。它用它那强劲的鼓点擂出了华夏气概,它用它那豪迈的气势震出了龙的精神。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7: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