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水彩画教学 |
范文 | 肖 黎 摘要:水彩画作为绘画的一个独立门类,原属西洋画种,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水彩画的特点是明快、透明、流畅、淋漓。本文着重从水彩画的历史发展和特性分析了如何进行水彩教学。 关键词:水彩画 教学 艺术 中图分类号:J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7- 水彩作为一个独立的绘画门类,又是一种艺术的存在形式,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水彩画以水为脉,以彩为魂,可以称作是水和彩的融合。广义上来说,凡是以水为溶剂或媒介的画于纸上的绘画都可称作水彩画。由于水彩画的表现形式与我国的传统画种有些类似之处,因此它吸引着众多艺术爱好者,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充分表现着理想、情感和感受。同时,也因为它的工具比较简单、携带方便,因此,它一直是各类学校学生学习色彩画的一种手段。这样,既能发展水彩的艺术,又能推进水彩的创新。水彩教学中应充分把握水彩的绘画工具、技法和步 骤,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观和创造性。 一、水彩画的历史与发展 从广义上的水彩画来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那时就有以水为溶剂或媒介在纸莎草(papyrus)上作画。在古印度,水彩画也早有出现。 理论上来说,水彩画的出现,应当在纸的发明之后。如果说真正的水彩画是在纸上,那么中国蔡伦发明造纸也比西欧要早得多。而且水是水彩画的灵魂,要数真正能够懂得水的运用,就要数中国了。 虽然水彩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但公认为是水彩画的开端的是在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丢勒(Albercht Durer),他利用水墨技巧将版画发展成为水彩画。他的主要代表作有:《一簇樱栗草》、《阿尔卑斯山》和《小白兔》等。 真正使水彩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是在十八—十九世纪。十八世纪的英国,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水彩画就是在这一时期逐渐走向繁荣。十八世纪的后半期到十九世纪前半期是英国水彩画光辉灿烂的时期,在欧洲艺坛上绽放着光彩,而几乎所有杰出的画家都出生在这个时代。他们都通过艺术来表现现实生活,各具不同的个性特色。英国这时期最有影响的水彩画家,主要有透纳(Turner)、康斯泰布尔(Constable)和波宁顿(Bonington)。在欧洲的其他国家的水彩画,虽然不象英国那样系统繁荣发展,但也不乏一些杰出的画家,如俄国的伊凡诺夫和苏联现代画家茹科夫。 我国学习西画的开端是在19世纪30年代“洋务运动”之后,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废除科举考试,改为书院学堂。我国最早设立的西画专科学校就是1902年成立的“南京两江优级示范学堂”。水彩画传到中国已有一百年历史了。刚开始水彩画传入中国是与天主教在我国传播有关,当时传教的印刷品和宣传画大部分是水彩。真正的水彩画创始人应数张聿光,他的作品《静安寺路上》开了中国水彩画技术之风,为中国水彩画发展做出了示范。 到了20世纪40至50年代,我国又出现了一些从事水彩画创作的画家,如古元、吴冠中,邵宇等。因为那是刚刚解放,因此,那个时期的画家多以工农业生产为题材,多数反映当时人民的现实生活风貌。 总之,我国近几十年的水彩画是在不断的发展中,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水彩画家,继承了中西文化的内涵,又有着其不同的特性,表现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二、水彩画的特性 中国水彩艺术已逾百年,它传承历史,超越艺术,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繁荣的景象。水彩从西方传入中国,它不仅具有西洋的传统,又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得水彩画在其短短百年间就已树立了其独特的艺术风貌。 林凤眠先生早在1962年的谈艺录里就指出了水彩画的三大特性:“水彩画和和其他画种一样脱离不了三性:民族性,应一看就知是东方的,而且是中国的,即使外来的方法,迟早也必和民族传统发生联系,成为民族化的中国风。西洋美术开头就提希腊、罗马,那也是他们的民族传统。时代性,文艺复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特点,当时油画严谨,水彩画也工细;后期印象派时,不仅油画有点彩派,水彩也有点彩的。不仅思想方面有,形式也有时代特点。个性,是在民族性、时代性中不同的画家又有不同的个人风格。但一个时代中每个画家总都带有共同的时代特征;而从时代特点看传统,就更可看出它在继承与发展中保持共同特点和新创。 水彩画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民族性、时代性和个性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水彩画的艺术特性。 三、水彩画教学的重要性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水彩画一直被中国人亦为“小品画”。目前在很多美术院校中,虽然水彩教学作为一种专业,但对其的教学通常也只是在一、二年级作为色彩的训练,对它的认识仅限于跟素描一样作为一种基础训练。由于水彩画长期受“习作”的局限,所以水彩教学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自从水彩画进入中国以来不断地演变着,汲取了中国土地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使其具有同一性和多样性。水彩画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发展和传承,是因为它与中国的传统绘画水墨画有着相同的渊源,都是用水和色作画,只是形式和用途不同而已。 因此,为了发展水彩艺术,要不断的提高水彩画教学,推陈出新,把我国的水彩画艺术推向新的辉煌。 四、水彩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明确水彩教学的任务 明确水彩画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符合美术院校培养人才这一目标的。水彩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与油画和水粉画有着相同的地位。水彩教学应该将色彩基本知识和色彩表现技法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它既可以作为基础课程用作训练,也可作为专业课程进行专业方向的训练。我们应当把水彩教学置于 院校课程应有的位置之上,以完成教学任务。 (二)强调写生的重要性 写生性是水彩画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西方水彩画传统的精华部分。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英国,是水彩画光辉灿烂的时期,那时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水彩画家,他们都是通过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景物来表现作者的不同感受。在我国解放初期,也出现了较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水彩画,从此为中国水彩画发展垫定了道路。 在水彩画的历史发展中,写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写生对于学生对色彩的感知有很大的提高,能过更好的掌握固有色、自然色和环境色的变化。另一方面,写生能够使学生回归自然,陶冶情操,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出他们发现美得能力。 (三)关于基础知识与技法训练 在教学中,要强调训练学生对色彩的知觉和感情。在生活中,对大自然色调的感觉大致分为两大类:某些色彩给人温暖、明亮、前进的感觉,如红、黄、橙等称之为暖色;另一类色彩给人以寒冷、沉静、阴暗的感觉,如青、蓝、紫等称之为冷色。但是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研究色彩,而是应当把它和特定的事件、时间、地点等等条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比较确切地表达作画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色彩。一般情况下,冷色和暖色总是以一定的比例和适当的关系同时出现在画幅中,画面才显得丰富而有活力。 水彩画是“水”和“彩”的融合,其基本问题就在于水的把握,也就是水彩画的基本技法。水彩画技法丰富多样,基本技法可分为干画法和湿画法。干画法是指在干底子上着色,这种方法适宜描绘面得转折,色的区别显著的物体和描绘细部。初学者较易掌握干画法。湿画法是在湿底上着色的方法,趁纸面水、色未干进行连续着色。这种方法适宜画球面、圆柱面和色彩逐渐变化的物体,以及渲染环境气氛。画时先画明部,待水和色未干时接着画灰部,再接着画暗部,使色彩按作画者的把握相互渗透。湿画法较难把握,但较易体现水彩画的特点。关于水的运用在作水彩画时是非常重要的,水份的应用直接关系到画面色彩的厚薄与色彩的透明度之间的变化。 水彩画除了两种基本技法以外,还有一些特殊技法。所谓特殊技法,就是指采用有别于一般惯常的工具材料的方法来作画。如不用水彩颜料而用其他颜料或添加其他材料。为了颜色衔接柔,可在画纸上涂少量胶粉或在颜料中用少量白粉。必要时也可在水彩颜料中加上一些挥发性油料;不用白色画纸而用有色纸或其他纸面。水彩画使用透明颜料作画,其色彩明度是通过底面的透明色发射来体现的,所以一般用白色的画纸来作画,正是因为水彩颜料是透明的,当须要统一画面的色调时,也可采用有色纸作画;不用画笔着色而用滴、撒、喷、刮等方法。如在画雪景时就可以运用撒盐的方法,使画面形成美丽的斑点和肌理,不过撒盐法对纸质的要求较高,一般宜用较粗和吸水性较好的画纸。刮的方法,在康斯泰布尔、罗伯特、希尔斯的水彩画中都能见到。不仅可以刮出各种点线,还可以在刮出的点线上着色,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象和纹理效果。这样就能使水彩画有特殊的效果和美感。 一般技法是使用惯常的作画工具和材料的有效方法,必须学习和首先掌握;特殊技法则是为表现某种特定的对象和画家的感受,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一般情况下,在教学中应该以一般技法入门,在掌握一般技法的基础上,特殊技法就要看作画者不同程度的发挥了。不同的技法有着不同的优点和价值,作画者只有在掌握了基本技法并能熟练对其进行应用的基础上,在对一些特定对象需要用特殊技法来表现时再应用特殊技法,做到基础技法和特殊技法相结合交替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作品的色彩。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人风格 培养学生的个人风格还得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新又是学习和创作的永恒主题。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审美观入手,历史上杰出的画家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和文化教养中形成的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审美观。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水彩画作品,让他们了解大师们的作品与经历,让学生得到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艺术知识。其次,教师应该要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有特长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和培养。艺术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才能进步并实现艺术的繁荣。 目前,水彩在我国已经发展到了繁荣的局面。我们既要传承历史,又要放眼未来。通过水彩画教学,不断地长江后浪推前浪,充分发挥水彩画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个性,创造出有鲜明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作者个性特色的水彩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张佑民.水彩画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2]衷振藻.中国水彩画史.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