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的文体探索 |
范文 | 马光明 提要:王褒的名作《圣主得贤臣颂》常被后世认为是一篇赋,在《文选》中被归入“颂”类。笔者认为它不符合颂和赋的文体特征,因此不是颂,也不是赋,只是一篇论说性散体文。 关键词:王褒 颂 文体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7- 王褒是汉宣帝时代的文坛领袖,以入选《楚辞》的《九怀》和咏物音乐赋《洞箫赋》最为人所熟知。然而,班固独选《圣主得贤臣颂》一文于《汉书?王褒传》中,明人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词?王谏议集题词》中对《圣主得贤臣颂》一文评论最多,这足见其在王褒作品中的地位。然而研究者一直对该文的文体类型持论不一,故本文专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并就教与方家。 关于《圣主得贤臣颂》的文体类型,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文选》将其归入“颂”类,与扬雄《赵充国颂》、史岑《出师颂》、刘伶《酒德颂》、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并列。后世沿用这一说法的学者较多。由于汉人常将赋、颂混称,不少学者也将“颂”看作赋的一种,所以将该文看作赋的也不在少数。《汉志?诗赋略》之“屈原赋之属”载王褒赋十六篇,然无篇名。《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的按语①就说王褒赋尚存有十三篇,其中就言明有《圣主得贤臣颂》。可见,沿用《文选》的标准,《圣主得贤臣颂》就被看着颂,沿用《汉志?诗赋略》的标准又将颂看着赋则此文被作为赋看待。当然也有主张颂不是赋的,那结果多是将《圣主得贤臣颂》归入颂一类了。也有将该文作散文看的,比如徐中文、王洪林,但未予详述。本文认为《圣主得贤臣颂》既不是颂,也不宜看着赋,而应归入散体文中的论说文。 一、《圣主得贤臣颂》不是颂体 该文名为《圣主得贤臣颂》的原因与《汉书》的记载有直接的关系。王褒未入朝时就写了《中和乐职宣布诗》与《四子讲德论》宣扬汉德及当朝圣上,故汉宣帝又诏他入宫,试图又让王褒作文歌颂一番圣主贤臣相得益彰的情形,所以班固说“诏褒为圣主得贤臣颂其意”。也许就因为班固的这句话,以后我们见到的作品名就有了“颂”字。然而,尽管汉宣帝的本意是让王褒作颂,班固也这样记载,后人也给了它一个颂的名,它却并不是颂体。 刘勰在《文心雕龙?颂赞》篇中详细论及颂这一文体的演变并指出颂体的特征。其中说“容告神明谓之颂”,又说,“颂主告神”,可见,颂这一文体起源于祭祀等祝祷活动,这也是学者们广泛认同的观点。“颂者,容也,所以美圣德而述形容也。”这可看着是颂的第一个特征,即内容上,颂是歌功颂德的。其次,《颂赞》篇指出,“颂惟典雅,辞必清铄”,并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可见颂在语言风格上的要求是典雅庄重。和语言风格相应的是颂在句式上以四言为正宗;后世虽然不那么严格,但绝大多数是四言的。当然,文体是发展变化的,后世的颂在功能和内容上变化很大,但即便是汉代,颂的基本特征仍是内容上“美圣德”和语言风格上借四言的形式以求典雅庄重。梁复明在《论秦汉颂体文学的文化渊源》一文中根据刘师培对赋颂二体的辨析归纳出颂的四个特征是“告神美德”、“典重简约”、“四语尽意”和“雅敛”,这与刘勰的观点也是一致的。根据颂的这些特征可知,《圣主得贤臣颂》不是颂体。 首先,从内容的角度看,《圣主得贤臣颂》不是颂体。 该文的第一段说:“今臣僻在西蜀,生于穷巷之中,长於蓬茨之下,无有游观广览之知,顾有至愚极陋之累,不足以塞厚望,应明指。虽然,敢不略陈愚而抒情素!”这里可以看出王褒一是要“陈愚”,即陈述自己的浅陋的见解,另一是要“抒情素”,由此能肯定的是下文有议论成分。第二段从“君人者”的角度分析“任贤”的重要性,先以使用钝器和利器及御马作比喻,正反对比论述,而后又讲道理、举例子阐述“任贤”对君王、国家的重要意义,并总结说,“由此观之,君人者勤于求贤而逸于得人”。全段并未针对某一具体对象进行颂扬,只是在论述一个普遍的道理。第三段从“贤臣”的角度分析“遇明君遭圣主”的重要性,也是用到正反对比,讲道理、举例子的方法。此段本是从“贤臣”的角度论述,由于本文是呈给皇帝的,所以本段后半部分强调“圣智之君”的重要性,并有歌颂君臣相得益彰的的意思,但更多地是王褒对那种理想的展望。最后一段在段首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即“圣主必待贤臣而弘功业,俊士亦俟明主以显其德”。不过,末段有另外两层主要意思,一是如三段末一样歌颂或者说是展望了“上下俱欲,欢然交欣”的君臣相得益彰的理想状态,二是借此讽谏了汉宣帝信奉神仙,这是有明确的针对性的。 徐宗文在《王褒赋的特点及贡献》一文中指出:“本赋②的主旨绝不是为时君歌功颂德的,而是作者借颂为名,乘机陈志抒情,劝谏君主‘勤于求贤而逸于得人,施行仁政,以求邦国安宁,而不必为神仙之念所蛊惑。”徐宗文还引用了张溥《王谏议集题词》中“其排彭祖厌乔松,归之文王多士,以祝寿考,意主规讽”的话加以证明。可见,古今学者都认同该文的主旨不是颂扬,颂之名只是本文的一张面具。《文选》中的另几篇颂,都有明确的颂扬对象,它们并不阐述作者的见解,因此有别于《圣主得贤臣颂》。 其次,从语言风格与句式看,《圣主得贤臣颂》不是颂体。《圣主得贤臣颂》全篇以偶句为主,但句法多变,从三字偶句到十多字的偶句都有,因此整体看是以散句为基础的。这不仅与《诗经》中的颂迥异,而且就同时代的颂比较也相距甚远。《文选》中的《赵充国颂》、《出师颂》、《酒德颂》、《汉高祖功臣颂》除了《酒德颂》有几句不是四字句外,全是四字句。四字是构成典雅风格的基础,而《圣主得贤臣颂》以散句为基础,加上王褒着意使用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反复陈述,又使全文一面显出战国策士纵横家的遗风,一面又有“文辞采密”的风格,这也有违刘勰所说的要“不入华侈之区”。因此不论从外在的句式还是从其内在的风格看,该文都不符合颂体的要求。 一种文体可以发展变化,但当一篇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都不具有相应的特征,与同时代的这种文体也不类同时,那么这篇作品无疑已经不属于这种文体了。故刘永济先生说:“无论在内容上, 还是在文法上, 这篇标明为‘颂的文章都难以与刘勰盛赞的《时迈》相对举。王褒的颂是以散体为主、散韵结合的文字, 行文舒缓有度, 论辩色彩浓郁, 与初期颂体迥异, 研究者多以为汉代赋颂名称通用, 此篇又实应称为赋。” 总之,《文选》将《圣主得贤臣颂》归入颂一类,主要是根据其标题,而未注意到内容,这是一个失误。像这样归类错误的例子在《文选》中并非个例③。 二、《圣主得贤臣颂》也不是赋体 关于赋的文体性质,历来众说纷纭。学者们对于什么样的作品才是赋没有一个定论,因此说《圣主得贤臣颂》一定不是赋体是不合适的,但笔者从赋的基本特征和《圣主得贤臣颂》一文的实际情况看,认为它不是赋。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一书认为赋这种文体有两个基本性质。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的“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二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的“不歌而诵”。李艳著的《中国古代散文史》认为还有另两个特点,其一是句式上“以四言、六言为主,并杂有散文句式”,其二是“结构上多采用主客对答方式”。 现据以上几点分析《圣主得贤臣颂》。首先,该文并没有“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从前面分析内容可见该文着意于说理,并未铺陈什么物,抒发作者什么志,故不合赋的内容要求。此不赘述。其次,该文不合赋要“不歌而诵”的特征。刘勰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因为赋是源于诗而趋于散文化的,所以很多典型的作品都是押韵的,这是赋“可诵”的原由。该文无韵且内容是说理,倘要诵,全无美感,王褒也不会在殿上给汉宣帝朗诵这篇文章吧?否则,该是很滑稽的事情。另外,该文根本无所谓“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没有用“主客对答方式”。徐红英评论《圣主得贤臣颂》说“考其文法, 与同时代的政论文似更亲近, 故与其称之为‘赋,不如归之于‘论”。 三、《圣主得贤臣颂》是论说性散体文 刘跃进曾说:“就秦汉文学史而言,主要是辞赋、史传、诗歌、散文等四类。前三类的文体界限比较清晰,唯独散文,最为驳杂。凡是前三者所不收者,都可以归之于‘散文类。因此,‘散文的涵义最为丰富。”郭预衡著的《中国散文史》中所用的“散文”概念更为“驳杂”,包含了“赋体之文”,其余的散文史也多如此。如果照此广义的散文概念,那么,当然是散文。但本文所指的是广义的散文中的一类,笔者就称之为“散体文”。《中国分体文学史》(散文卷)说:“就广义而言,古代散文包括散体文、骈体文和赋体文”。这个“散体文”的概念与《中华大辞典》中“散文”的概念相当,很多学者也持此说。 总体来看,《圣主得贤臣颂》在句式上通篇以散句为主,虽然也讲究文句的整饬,对偶句使用得很多,但无伤整体上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格局。语言上,该文不讲究押韵,不受平仄和声律的约束。由于内容是以说理为主,因此本文是一篇说理散体文,而且“是王褒散文的代表作”[4]。 注释: ①陈国庆作。 ②徐中文将《圣主得贤臣颂》看作赋。 ③同样是王褒所作的《四子讲德论》被归入“论”类,但实际上应看作赋。 参考文献: [1]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版. [2]徐红英.《文选》颂体文初探.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 [3]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王洪林.王褒集考译.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版. [5]许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6]李艳.中国古代散文史.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 [7]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8]赵义山、李修生.中国分体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9](南朝)萧统,(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0](东汉)班固,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11]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2](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王谏议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12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