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开放教学理念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
范文 | 尹婧 摘 ? 要:在科技与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更新以加速度的方式递增,研究表明,知识更新速度18世纪以前每80年至90年翻一番,19世纪60年代每50年翻一番,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3至5年翻一番。教育国际化和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 使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发生着巨大变化。本文以开放教育理念为切入点,寻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新方向。 关键词:开放教学、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J50-4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216-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增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并积极的与终身学习接轨。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创意人才,要注重学习的全面性,更要注重思维的开放性,实施开放教学成为设计类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一)艺术设计专业生源 在我国艺术类考生中,很大一部分并非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选择艺术设计专业考试。其原因有两种,一是很多初高中将升学率作为学校的主要目标,鼓励学生学习艺术,通过特长加分提高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天资和兴趣。二是高校艺术类考生文化分数要求低,考生希望通过这个途径圆一个大学梦,因此,这类学生专业能力和文化素质都普遍比较低下。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也就存在着盲目性,艺术教育倾向变成了应试教育,严重抹杀了艺术教学的初衷。总而言之,缺乏学习积极性、懒散怠慢是设计类学生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低下的内在原因。学校的招生制度、培养模式等也一定程度影响了艺术生的基本素质。 (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机制 1.专业设置不合理 首先表现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差距,导致学生所学与市场脱轨,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违背了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性。其次专业重复设置,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加重了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培养目标有待完善 培养目标是高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方向,是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我国大多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培养目标设计不够明确和标准,没有特色。这就导致中国设计师整体缺乏个性,习惯盲目追从西方设计思想。所以,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目标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3.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需更新 国外设计学科起源较早,具有引领地位,我国高校教学往往盲目随从,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道路。教学内容应该注重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组和转化,创造出本土化的设计。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讨论法为主,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看,学生总是以教师为中心,缺乏自主、协作和探究性学习,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即使运用问题导向和项目式教学法,也普遍存在学生过于依赖老师的情况。因此,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都应遵循启发式原则,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探索、创造。 4.教育管理缺乏规范性 艺术设计学科由于设计行业迅速的发展,导致其短时间快速膨胀的办学,在教学上没有获得扎实的体系发展。对待外来艺术设计教育经验和成果,总是盲目汲取,没有根据实际教育环境、教学体系、学生素质等重要因素仔细分辨,没有形成具有整体性、规范性的教育管理体系。 (三)教师队伍建设 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师生比例失衡、专业素质不扎实等问题。艺术设计专业教室学历构成以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年龄以30岁以下居多,职称较低,教学经验不足,难以保证教学水平。而职称较高的教师往往是从美术或工艺美术专业转行,不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样难以保证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顺利实现。近年来,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导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比严重失衡,学生人数过多,教师上课往往会力不从心。另外,由于设计与市场的关系密不可分,设计观念必须紧随时代的进步而变化,设计教育理念也亟待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与更新,不断充实自己。 二、开放教学理念 “开放”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各个领域都被广泛运用的词汇,相对与“封闭”而言,它一种状态的改变,既可指向物质层面,也可指向制度和精神层面。当我们把教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来分析,它既可以是被组织的,又可以是自组织的。“开放”一词对于教育而言便就是自组织的形式。教学在开放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内部各个要素的主体性,运用开放的教育理念、开放的教学观念、开放的教学资源、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开放的教学评价等师生共同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促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开放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新为目标,适应学生兴趣、爱好、特点,教学模式是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欲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将班级授课制向多种授课方式转变。 三、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新思路 (一)开放教学环境 首先从教学空间本体来看,可以打破传统单一、封闭的“授课式”教学空间,营造丰富、开放“非授课式”空间,打通教室与教室之间的隔墙,室内的各项设备、家具是不断变化的,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课程、教师、活动参与。自由灵活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艺术设计是一门更新飞速的学科,同时又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常规教学环境中,建立各类工作室,完善相关设备,加强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的参与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利用网络,丰富教学资源,紧跟时代步伐。最后,通过校企合作,创建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走入设计最前线,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开放教学理念与思想 从艺术设计的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根本,使学生掌握具有普遍性的学习方法和设计方法,而不是灌输个案的设计思路。入学前由于学生对专业不够了解,将专业选择安排在入学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专业的学习,打破基础--技能--设计方法--项目这种常规教学程序,将创意思维训练和设计表达技能训练交叉进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 现代设计教育受包豪斯的影响,倡导知识与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理念,我们不能盲目模仿国外的教育理念跟教学模式,我们应找准定位,借鉴先进的技术与工艺,充分融入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明确艺术设计专业办学思路,完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 千篇一律的设计表达使“设计”最原始的意涵丧失了,这也是当下设计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掌握技能固然重要,设计思维的独特性更是培养的新方向。 (三)优化课程体系 一是优化课程进程安排,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安排课程,同时将美学素养、创意思维等课程贯穿始终,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还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二是要调整传统课程单一、僵化的结构模式,将课程结构进行分解,将课程分成综合素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程、实训课程四个大模块,每个模块又根据不同的需求形成多元式基本单元。多元结构和单元组合的课程体系对于加强教学工作的指向性和提升教学管理的灵活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拓宽专业选修课的门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为学生的个性培养提供有利条件。三是认识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实践性是艺术设计学科最大的特色,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思维意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向市场实际工作能力的转化,最终与社会接轨。当下,我国高校将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化,实习过程无人监管,学生不重视,无法通过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必须加强对于实践课程的监管,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深刻体会设计最终是服务于社会,需要跟随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更新变化。 (四)更新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以创意为核心的学科,需要不断的创新,只有在不断的变化中获取新的想法与观念,才能让设计持续拥有生命力。因此,艺术设计教学策略也应不断更新,顺应学科的发展需求,打破原本死板、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多样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自主有效的教学行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开放教学的理念下,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有效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首先丰富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证,艺术设计学科具有极强的前沿性,教材便受到了各种出版程序和规范的制约,因此需要教师主动开发教材以外的其他资源,例如网络课程、电子杂志、微信公众平台等,同时发动学生主动搜寻相关资料,更鼓励学生走出去,在市场中发掘学习资源。其次,采取多样教学组织形式。在集体授课过程中,我们常常对于注重教师个人的教授,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利用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混合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为常规教学手段,通过这类互动关系较强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关系,发掘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是,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色、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课堂教学方法。 (五)以民族文化为教学支撑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积淀了浓厚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味的学习西方的思想,把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特色都忽视了。当下,在全球经济与技术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重视民族文化特色的传承,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道路。高校的责任不仅是培育人才,更应该担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相关课程,应列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工艺美术学科就是典型的案例,将中国传统手工艺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文化的传承我们应该定义为活态传承,对于传统文化要保护,同时也要使其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应用于现代设计中。高校在开设相关课程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懂得将传统文化中的元素转化为设计元素,比如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常常会运用书法或绘画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墙面上悬挂中国画或书法作品。然而设计应该是具有新的生命力的东西,我们可以将书法的文字转化为图形,将中国画笔墨技法的图像肌理转化为墙面或地面的材质肌理,也可以将中国画中特有的色彩转化为空间色彩。运用巧妙的设计手段,要把握时代的脉络,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最佳融合点,对传统文化进行恰到好处的表达,使传统文化与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04). [2]刘艳萍,刘明生.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11). [3]朱函兵.新时期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4(15). [4]齐蔚霞.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索[J].科教导刊,2012(25). [5]乔东亮. 以开放式教育推进大学内涵式发展[J].新视野,2013(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