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东西方婚恋观 |
范文 | 李恬 摘 要:现如今我们处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跨文化交际随处可见。李安的电影《喜宴》作为跨文化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代表,深刻揭示了东西文化的差异和矛盾。此文将透过李安对东西方婚恋观的解读,从婚恋态度、婚姻形式和性爱观念这三方面来对比分析,并解释这些矛盾冲突的深层原因,以期更多地了解与本国不同的文化形态,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关键词:电影《喜宴》;婚恋态度;婚姻形式;性爱观念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5-0137-01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种现象古已有之,如古丝绸之路的开通、郑和下西洋,以及后来的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不断接触联系,跨文化交际也日益受到关注。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在接触时有理解和融合,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摩擦和冲突。 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对跨文化交际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李安的电影《喜宴》为我们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李安年轻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赴美后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他深刻体验这两种文化后的感悟多体现在作品中。《喜宴》中出现的众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始作俑者”是东西方婚恋观的巨大差异,即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观念主导着剧情的发展。 一、婚恋态度 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承担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高父代表着中国传统家长的形象;赛门是典型的西方文化代表;而伟同身上兼有这两种文化。那么,对于婚恋态度,也可以说是结婚目的,中国传统文化较为保守和模式化;而西方文化显得多元和开放化。 影片开头就设定了伟同的特殊背景——一个亚洲面孔戴着耳机在健身房,这种场景在90年代时是典型的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然而他耳机中播放的是母亲对他婚事的催促。传统的中国父母,在儿女到了适婚年龄,就极力安排和催促儿女的婚事,因为在中国婚恋观中,依照传统的模式儿女应该结婚生子了,可见中国人把婚姻当做一份任务来完成。“不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就是耍流氓”看似是句玩笑话,却是中国人的内心返照,恋爱也是为了结婚。 在现今社会中仍是如此,新闻曾报道过在上海的一个公园里,退休的父母举着牌子替儿女相亲,儿女忙于工作或其他原因,父母则喜闻乐见地替儿女张罗婚事。“成家立业”是中国人固有的生存模式,如果一个男性事业有成,但是已过而立之年仍未娶妻生子,我们会调侃着称他为“黄金单身汉”,但在中国人心底,在应当结婚生子的年纪却没这样做,算不得真正的成功。 是什么导致了传统父母对于儿女婚姻的固执观念?在中国,“香火”的观念根深蒂固,高父第一次见到薇薇时评价其“能生养”,可见父母对于婚姻目的的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作为独生子的伟同,背负着“传宗接代”的任务,所以相比于西方,中国父母才会始终关注儿女婚事;然而,西方人更多地是为了感情结婚,而非家庭的延续,同时也较少受到来自家庭和父母的束缚。婚姻在他们眼中是自由的,是由爱而形成的,在西方文化中只要相爱,即使没有登记结婚也可以一起生活,西方国家中同居的现象有很多,而中国人对此则多加排斥,认为不符合伦理道德。 伟同与白人男子赛门相恋同居,即使在自由至上的美国,也遭遇到异样眼光,可见这一小众群体在当时的西方社会中是不被祝福的。但在西方强势的个人主义观念下,同性恋群体还是能自由发展恋情,得到包容并存活下来。然而这种同性取向显然违背了传统东方的伦理道德,无论在传宗接代上,还是这种感情模式本身,都是不见容于中国文化的。 二、婚姻形式 对于婚姻形式的不同解读,是电影中一个重大的矛盾冲突点。伟同打算按照西式婚礼,去公证处登记结婚,而父母不答应,说儿子“这样结婚太草率,在台湾收的礼金,不办婚礼回去怎么交代?”,儿子说“我结婚又不是为了跟人家交代”,母亲疾言厉色道“不跟人家交代,你结什么婚啊”。“交代”一词明显地反映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观念与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观念,是造成这一冲突的主要原因。以伟同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反映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人独立和个人发展,个人的价值和利益高于群体。因此伟同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交代就可以了;而中国的集体主义观念,认为个人从属于家庭,也隶属于社会,结婚不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对自己负责的同时,更需要对别人有个交代,这也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人对婚姻形式的重视程度也归因于“面子”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大部分地方,领了结婚证不算是真正的结婚,只有摆了喜酒宴请亲朋才算大功告成,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祝福,而且排场越大越好,婚宴的客人越多越热闹。影片中公证完的当晚,一家人去唐人街吃饭时遇到高父的老部下老陈,老陈提议由他来为“少爷”操办婚宴,并保证绝对让高父满意、有面子,这时沉郁的高父终于满意地点头笑了。可见中国人对群体的重视,以及中国人爱面子、讲排场的心态。而西式婚礼更注重浪漫,关注自身精神的愉悦程度。 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家庭中多体现为“孝道”文化,伟同虽想像美国人一样独立自我地生活,但骨子里却摆脱不了儒家“孝文化”的伦理观,影片中老陈对伟同说:“你要是不办婚礼就是不孝”,最后他只得顺从父母意愿,向集体主义文化妥协,同意操办婚宴。 三、性爱观念 影片中,中国传统婚礼的“闹”让老外们瞠目结舌,发出感叹道“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沉默、柔顺和数学天才”,李安客串解释道“你见识到的是中国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在对“性”的表达方式上,西方崇尚坦诚和直率,在西方文化中,性被看作是人的本能,是爱情的表达和人性的释放,整个社会对性有广泛的理解和尊重。而中国人对“性”有着极其复杂的态度。 知乎上曾有一个话题讨论---“在中国让你最不解的有什么?”,一个评论回答“在中国,生育是头等大事,可性事却是肮脏的”。的确,性在传统的中国,是难以启齿的,甚至被当作淫秽事物,中国人常常忌讳去谈论。儒家伦理标榜“存天理,灭人欲”,性本身是与传统道德准则相冲突的,但是,性作为传宗接代的必要手段又无法忽视。对于性的功能化和伦理化定义,体现了中国人的虚伪闪躲。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最讲究礼法,这样的环境铸造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长期以来,中国人的肉体和精神都承受了压力和折磨。这种压抑在婚宴中得以释放,不论是席间的起哄灌酒,还是闹洞房时的趣味游戏,在喜庆气氛的掩饰下,谁也不用承担道德败坏的责任,各种行为都被看作理所当然。客人们张扬着偷窥欲,新人们充当着暴露狂,这样的大尺度场面,让中国人尽兴,让外国人侧目。中国人在平时对性三缄其口,刻意避讳,但在婚宴上,则不遗余力地将性推向风口浪尖,成为可以被公开谈论的、被娱乐的东西。 四、电影《喜宴》的现实意义 李安以客观理性的视角,在《喜宴》中呈现了东西方婚恋观的差异矛盾。正如影片结尾处,伟同顺从父母,选择形婚并大办婚宴;父母为了抱孙子,接受同性恋事实;赛门为了恋情的持续,愿意共同抚养孩子;每个人都做出让步和妥协,才使得结局稍显圆满。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是如此,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的人,我们必须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要抱以宽容理解的态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只有不同之说,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狂热症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电影《喜宴》细致展示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也引起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从婚恋观这一角度解读电影,看到了东西方文化对于婚恋态度、婚姻形式、性爱观念的不同看法和深层原因。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理应去主动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处理交际中的矛盾差异,如何与西方文化中的优秀因子结合交融,如何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以更好的姿态展示给世界。 参考文献: [1]徐毓.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性爱观与婚姻观的差异[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5). [2]李悠然.李安电影《喜宴》的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2013(14). [3]马春华.从校园流行语的修辞格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报,2005(02). [4]景婷.探究电影《喜宴》中中西方对同性恋态度的异同及原因[J].东方教育,2015(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