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劳伦斯《Things》中象征主义的运用
范文

    曹娟

    摘 要:D·H·劳伦斯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杰出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从象征主义的角度,通过对劳伦斯小说《Things》中重要象征意象的解读,探讨了劳伦斯人生观中关于心理享受与现实追求之间冲突的主题,揭示了平衡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事物和谐相处最理想的手段,并指出物欲主义和非人化是导致主人翁理想沦落的主要原因,从而呼唤人们重拾丢失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D·H·劳伦斯;象征主义;冲突;理想沦落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1-0054-03

    一、引言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坛的重要人物,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年)擅于采用象征主义(symbolism)等多种艺术手法来探索爱情及生活中非人化(dehumanization)的主题。象征主义的运用使他的多部作品蜚声文坛乃至全世界,《Things》(D·H·Lawrence, 1969)①便是其象征主义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一。

    在《Things》中,两位主人翁,Erasmus和Valerie,极端藐视‘现代、‘低俗的生活方式,钟情“印度思维”,幻想极乐世界,于是只身前往巴黎寻找美好的事物——巴黎在他们眼中即传统美的发源地。到了巴黎,他们积极、热情地实践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并期望未来能成为真正的巴黎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法国物欲主义的冷漠和不相容—这与他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他们离开巴黎去了意大利。刚去时,他们也认为寻到了真正的美——热切地践习着佛教教义,还阅读宗教书籍和实践冥思,把自己当成真正的佛教徒,并天真地相信:只要通过努力,贪婪、痛苦和悲伤将会从世界上消除。但却始终没意识到,在实践的同时,他们追求美的贪婪欲也在成比例地增加,渐渐地,他们开始不满足于意大利的一切,而决定去别的地方。

    在欧洲辗转生活的十余年间,他们曾充满激情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并收集了许多美好的东西(家具)。这些东西曾让他们的身心备受折磨,然而他们却认为这十年才是真正的生活;内心深处,两位主人翁始终坚信自己能发现真正的美,直到最后才领悟到:无论起初自己收集的东西多么美好,它们的光亮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并将逐渐消失。但是,自己却不得不醒来面对现实,无论有多不情愿。现实使他们不得不向物欲主义的社会和工业化屈服,两位主人翁的理想也因此破灭了。

    二、象征主义

    (一)象征主义的概念

    象征主義是欧洲和美国文学史上最早和最具影响力的派系之一,它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而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之间则是象征主义发展的高峰,被称为“post-symbolism”;象征主义是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转换的桥梁,而波德莱尔是一道门槛,其出现在西方文学史上标出了真正的、质的时间界度:过去的不可挽回地成为过去,现代不可抗拒的到来②。而劳伦斯,这位多才和多产的作家,正出生于象征主义兴盛的时期;事实上, 无论从理论或实际出发,他都深受象征主义浪潮的影响③。

    一般来说,象征主义文学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表达主观感受

    传统的象征手法需要选择客观事物中与自己思想感情相似或相近的事物进行加工,经过虚构和想象,借以表现抽象的难以名状的哲理、观念和情绪④。而象征主义作家则反对过去的教条主义和传统,认为只有个人的主观世界是可靠的,而客观事物仅是各种各样的建议和主观意识的象征。

    2.,强调整部作品的象征性

    象征主义手法不是个别词句或部分段落的象征,而是整部作品的形象体系都具有象征性;它把事物与要表达的意念构成一个整体,在作者的思维中形成一个象征体系,然后外化到作品中来:这种象征意象“散发着一种凝聚力,从而它的意蕴像骨骼一样自上而下地贯穿于形象体系之间”⑤。

    3.象征主义往往是模糊的,内涵较虚,其目的是要达到暗示性和神秘性

    象征主义揭示心灵的真实方面,但心灵的真实面总是短暂的、变化的、难以琢磨的;象征主义擅长于运用暗示等技巧,排斥理性和逻辑。暗示自然就会产生神秘,而神秘反过来又会使人们对那无形的精神世界产生无穷的向往⑥。

    本文试图从象征主义的角度,探讨劳伦斯平衡、和谐等人生观在短篇小说《Things》中的体现,以及工业化和物欲主义对自然人性的摧残。

    三、《Things》中象征主义的运用

    象征主义大师劳伦斯在《Things》中运用许多象征意向来探索主人翁Valerie和Erasmus追求理想的过程,下面我们对其象征意义一一进行探讨。

    (一)印度思维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出现的第一个象征意向即印度思维,象征实现一个人理想的强烈愿望。印度思维是印度人的最高价值,意味着把个人自我融入到普遍自我,没有分化(李汝成,1996) ⑦。《Things》中的两个主人翁,Valerie和Erasmus,正是印度思维的追随者, 他们渴盼极乐世界,认为自己将会过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

    “…To be free to live ones own life!”

    可悲的是,他们并没把自己收入颇微的事实考虑在内,然而,他们却并不在乎钱财,在他们看来:只有深厚的传统才有助于培育真正的美与自由。所以,他们决定直接去传统美的发源地——巴黎或意大利体验生活:

    “true beauty takes a long time to mature”.

    然而, 无论表现得多像法国人,物欲主义笼罩下的巴黎始终未能满足他们的理想主义思维,反而让他们产生了厌倦,因此他们离开巴黎去了意大利,寻找佛教教诲下的极乐天堂。佛教让他们一度欣喜,他们练习冥思,以净化身体里的贪婪,悲伤和痛苦。但是最终却发现:贪婪、悲伤和痛苦永远也不会被消除,极乐世界也不可能实现,因为其余世人都在忙着追求物质享受,他们并不关心这些东西能否消除。他们开始对印度思维感到失望,也正是在这一刻,他们才意识到长期坚持的信仰对自己的欺骗。

    (二)葡萄藤的象征意义

    接下来,葡萄树象征理想主义者自己;而向四周不断蔓延、张扬的葡萄藤则象征两个理想主义者追求完美生活无穷无尽的贪婪和欲望。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觉得必须要有所行动,正如葡萄藤总会把“爪子”伸向某处:

    “…they must set their claws in something”

    他们的贪婪从此处开始贯穿于整篇小说中:总是希望通过努力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抓住生活的美。他们强烈的欲望就像贪婪的葡萄藤一样无尽地蔓延。

    当然, 追求美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关键是如何在寻求美和对美的满意度之间达成一个平衡。

    从这个角度讲,文中两个理想主义者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把握好度,贪婪欲让他们不遗余力地把精力投入到追求美中去了。无论是在巴黎还是意大利,起初他们都是兴高采烈的,但最后一旦发现一点瑕疵,他们就会失去最初的激情和兴奋,另立目标。直到最后疲倦了,消沉了,就像找不到支点的葡萄藤一般:

    “The pole up which the green and anxious vines had clambered so far now proved rotten. It snapped and the vines came slowly subsiding to earth again”.

    (三)夫妇所收集东西的象征意义

    紧接着,夫妇在欧洲费力收集的各种东西(家具)象征生活的负担,限制他们真正的自由。作者用“可爱”来形容长廊里的窗帘,足以证明Valerie对它们的喜爱。其它的东西包括针织丝绸、美妙的威尼斯书柜等等。他们深深地爱着这些古董并亲切地称之为“charters”(许可证):

    “To me they are charters”.

    甚至连他们的宝贝儿子也不能随便触碰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是他们内心的依靠:令他们自豪,生活也才有了真正的意义。然而,美的东西总是短暂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可悲的是两个理想主义者不愿意向现实妥协,因此,注定要承担固执带来的一切后果。

    当薪水不足以继续在欧洲生活时,他们决定回到美国。回去后,由于收入太低买不起舒适的公寓,他们只能支付两个小房间和一个小厨房,小得甚至无法容下他们深爱的任一样家具。可他们还不放弃,还要每月花50美元把它们存在仓库里。Valerie每去参观一小时,就得额外支付一美元。就他们当时的生活水平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事实上,他们有机会摆脱的,本可以把这些家具出卖,换来一笔可观的收入,但他们放弃了。让我们看看这对夫妇的困境:无家可归;Erasmus四十岁了还闲置在家;一个本该接受正常教育的孩子。

    最后一次去欧洲后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住在欧洲生活成本太高了,他们变得越来越敏感,开始意识到欧洲难以忍受的方方面面:

    “He found he could not stand Europe. It irritated every nerve in his body”

    所以,他们不得不接受Valerie母亲的开导生活在美国,Erasmus在一所大学工作,变卖一部分家具,固定下来了。之后,他感觉负担也轻了。

    (四)太平洋海水敲打岸声的象征意义

    最后,太平洋海水敲打海岸的声音象征两位主人翁徒然游走巴黎和意大利后回到美国所面临的残酷现实。此时他们向往简单的生活,或大山里成本低的生活。过去待在西欧的日子,他们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收集他们的‘东西而没能照顾好日常生活中其它需要处理的事情。

    自然而然地,他们甚至连做家务也不会了。一位百万富翁的朋友来帮助他们,提供给他们坐落在加州海岸的一个小屋,里面家具齐备,可以节省劳动力,而且还可以听见太平洋沿岸的水声:

    “They are free to hear the Pacific pounding along the coast, and to feel a new soul filling their bodies”.

    然而,太平洋的声音可能没他们之前想象的那么愉快和舒适。此时,人们已经对他们表现出同情,而他们自己也开始接受别人的怜悯,尽管心中仍根深蒂固地向往着美。

    对从青年时期就开始追求美的理想主义者而言,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忽略现实随心所欲的生活让他们现在无法安静地欣赏一切,相反,他们感觉太平洋海水的敲击声残忍地刺痛着自己的每一根神经。灵魂深处的自尊早已消失,取之而来的是恼怒。

    残酷的现实,或内心追求安逸和舒适生活的贪婪欲激励他们离开残酷的加州海岸,继续追逐自己的夢想,尽管他们比以往更迫切地意识到梦想和现实的区别。他们的选择并不是试图解决已存在的问题,而是逃避太平洋海水可怕的声音。太平洋海水敲打海岸的声响标志着主人翁理想的破灭。

    四、结语

    作为一代欧洲文学巨匠,劳伦斯对生活的态度反映在他关于男女和谐共存的乌托邦式社会构想中,认为他那个时代的男女人普遍存在问题,尤其是在精神方面:两性自然、和谐的社会由于机械工业的摧毁已经失去了平衡,从而表现出病理、异化和空虚⑧。本文从象征主义的视角,探索了劳伦斯人生观在其小说《Things》中的体现。基于以上象征意象研究资料,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劳伦斯在小说中凸显了对心理享受和现实追求冲突主题的辩证思考,指出平衡乃两个相互矛盾的事物和谐相处的最理想手段,从而表达了自己对和谐人生观的渴望。

    文中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印度思维象征理想主义者憧憬的极乐世界,葡萄藤则象征他们追求极乐世界的贪婪和欲望。通过自然景物葡萄藤象征意象的巧妙运用,劳伦斯清晰地为我们展现了理想主义者对自由、完美生活无穷无尽的追求——葡萄藤与理想主义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互相契合,互相感应。而对主人翁追求理想贪婪欲深刻的批判,实则表现了劳伦斯对心理享受和现实追求平衡的和谐人生观强烈地期盼和渴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分析。

    第二,对非自然性、文明的约束性进行抨击并对个性自由发展进行大力的倡导是劳伦斯作品最根本的主题。

    劳伦斯借助于“象征”这一艺术表现手法,鞭策了技术化和工业化对西方19世纪传统文明的冲击。小说中两位主人翁带着追求传统美的希望先后来到了巴黎和意大利。

    在意大利,他们努力践行冥思,希望通过自己的虔诚,贪婪、悲伤、和痛苦能从世界上消失,后来却发现,其他人都在追求物质享受而无暇顾及这一切,所以他们内心倍感到孤独,直至最后不得不向物欲主义、现代化和工业化屈服,变卖自己费力收集的心爱家具。

    太平洋海水敲打海岸的声音象征他们奔波十年、理想破灭后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正是物欲社会摧毁了他们的理想,让他们成为身居闹市而倍感孤寂、孤立无援的受害者。

    第三,体现了劳伦斯对人们精神追求的探索,以及对人生命的敬畏、尊重。

    文中两个理想主义者之所以要去欧洲寻找美,寻找自由,是因为工业化和非人性现实的“丑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丧失了道德伦理理想,追求物质利益,把心灵的精神家园遗忘了。而劳伦斯认为,人只有了精神生活,才能算真正地活着。

    因此,他对生命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对工业和机械化发展过程中人性退化的揭露,其隐含的意思是人需要健康地活着⑨。他在小说中从象征主义的角度对“丑”进行深刻揭示,实质乃个体生存真善之美的探索;他鄙夷庸俗的物欲追求,悲叹于人们精神追求的失落。对个体健康生命形式的追寻,充分表现了劳伦斯对人生命的敬畏。

    劳伦斯借助于“象征”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把两位主人翁追求理想的心绪表现得真挚、细腻;作品深刻洞悉了其人生观中关于心理享受与现实追求之间冲突的主题,鞭挞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物欲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从而呼唤人们重拾丢失的精神家园。

    注释:

    ①D·H·Lawrence. Things. STORIES, ESSAYS & POEMS. Everyman Press,1969.

    ②余虹.在西方文明的转折点——论象征主义思潮[J].外国文学评论,1989(01).

    ③常耀信.英国文学大花园[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④任海生,张殿雨.象征主义手法与象征[J].邢台学院学报,2006(06).

    ⑤南帆(1978).小说的象征模式[A].吳亮.新时期流派小说精选丛书.象征主义小说[C].北京:时代文艺出版,1978.

    ⑥刘立辉.叶芝象征主义戏剧的伦理理想[J].外国文学研究,2005(02).

    ⑦李汝成.心灵运动的轨迹——D·H·劳伦斯小说的象征艺术研究之一[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03).

    ⑧吕长发,范登伟.劳伦斯文学哲学观中的目的论与非目的论交织[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6).

    ⑨张秀芝.和谐共生中的生命意义分析——D.H.劳伦斯对敬畏生命的思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1: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