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范文

    周宏

    摘 要: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种类,其传统营造技艺被桥梁学术界称为“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是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體现了中国古代桥梁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是中国古代工匠留给世界的重要人类遗产。木拱桥技艺营造方式不仅延续着中国大木作之传统,也是维系文化认同和民族感情的纽带。

    关键词: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保护迫切性;传承方式;续存环境;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U448.22;K87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4-0146-02

    一、前言

    中国木拱桥营造技艺可追溯到北宋时期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中国桥梁史上,它与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泉州万安桥、潮洲海阳县的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其它三座古桥至今仍存留于世,而汴水虹桥却只留在画中。

    宋以后,虹桥一度在中原大地神秘消失,其营造技艺也一直被认为随虹桥的消失而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直至20世纪70年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组织科学家对大量留存于闽东北、浙西南山区的叠梁木拱桥进行实地考察与比较研究,确定这种叠梁木拱桥就是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结构。闽东北、浙西南山区,被称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侏罗纪公园”。木拱桥营造存世技艺也得以发现,桥梁学术界称之为“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是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

    二、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保护的重要意义

    木拱廊桥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伟大奇迹,不仅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而且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显示了中国古代桥梁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是中国古代工匠留给世界人民的珍贵物质和文化财富,是山地人居历史传承的重要人类遗产。茅以升先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木拱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包含“营”(设计)和“造”(建造)两重含义,以传承人对自然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因地制宜、因材施用。木拱桥从动工兴建到完工的整个过程,还涉及一系列和建造相关的仪式、禁忌和习俗,譬如:择日起工、南山伐梁、置办喜梁、祭河动工、竖柱福礼、上梁喝彩、取币赏众、踏桥开走、上喜梁福礼、完桥庆贺、安置神龛等民俗活动。木拱桥这种营造方式不仅延续着中国大木作之传统,也是维系文化认同和民族感情的纽带。

    三、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保护的迫切性

    随着现代建桥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严重地威胁到了传统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首先表现在木结构的木拱桥不能通行载重车辆,根本无法适应现代交通需求;其次建造木拱桥的大型木料缺乏,使造桥变得更难。一方面村民改变交通功能要拆桥,修公路建电站要拆桥,人为不慎要烧毁桥,使得木拱廊桥遗存数量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通常在家族内部口传心授,掌握造桥技艺的木匠数量稀少。大部分木匠转行生疏了其技能,工匠的生老病死带走了其技能,授传的徒弟无法以此为生放弃了其技能,学习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者奇缺,传承链条几近断裂。

    据相关调查,从1949年到2000年的五十年间,浙江、福建两省因自然与人为原因损毁的木拱桥超过现存100座的总量。现存木拱桥大部分分布在温州市、丽水市、宁德市境内,仅78座,多位于偏僻且不通公路的山芡。造桥工匠也基本上集中在这里,不足20余人。现存世曾独立主持建造木拱桥的主墨工匠大多年事已高,泰顺县的董直机师傅89岁,寿宁县的郑多金师傅87岁,屏南县的黄春财师傅也已82多岁高龄。随着时光流逝,主墨工匠相继去世,这一传统营造技艺濒危。

    2009年9月“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官网的专页中对其如此评价:

    “木拱桥发现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和浙江省。营造这些桥梁的传统设计与实践,融合了木材的应用、传统建筑工具、技艺、核心编梁技术和榫卯接合,以及一个有经验的工匠对不同环境和必要结构力学的了解,作为这项传统技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交通、交流工具,也是人们的聚会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进行信息交流、娱乐、神俗信仰、深化人际关系、深化文化认同的重要聚会场所。这种由中国传统木拱桥创造的文化空间,提供了鼓励人与人之间交流、理解与尊重的环境。这种传统的衰落缘于最近几年的快速城市化、木材的减少和现有建筑空间的不足,这些原因结合起来,威胁到了这项技艺的传承与生存。”

    四、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保护存在问题及思考

    木拱桥梁是传承人营造技艺的实践产物,是其建造理念的表达与外化。桥损毁可以再造,而营造技艺失传则意味着一种文化传统的消逝。因此,运用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和针对性的保护原则保护其核心价值尤为重要。

    近多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展开,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保护虽取得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技艺传承缺乏系统整理和理论提升

    历史以来,士匠分途,重士轻匠,工匠社会地位较低,这也是古代科技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造桥工匠大多来自民间草根,往往很少受到正规系统的教育,文化程度相对不高,造桥技艺常被掌握文字书写的文人所轻视,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营造技艺方面的传世著作及文献。民间工匠对营造技艺的认知和掌握主要是靠长期的实践摸索和经验积累,对营造技艺的认知和掌握是经验性的,技艺仅仅反映经验的原生状态,造桥多无图纸文字,师徒凭匠谚口诀进行施工,对技艺往往“知其然”,欠缺“所以然”,难以对造桥技艺的实践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也缺乏系统整理和理论提升。

    造桥实践是营造理论的来源和基础,但实践者对原理的研究相对薄弱,难以形成知识体系。研究者又缺少实践经验的支撑,难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要提升木拱桥营造技艺的核心价值和传承水平,必须重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传承人的科学文化系统理论知识理论素质,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统一并指导实践为最终目的。譬如,在传承保护上除了建造技艺传习(展示)馆外,还应设立木拱桥传统技艺研修基地(或中心),提供全面系统连续的研究平台。研究来自桥匠口传心授的一些的匠谚口诀,造桥术语概念等。因其多为晦涩陌生方言,较少通行使用,需要研究者进行适当诠释和语体转换,使之能为公众理解和接受。从造桥实践中加强传统营造工艺的理论研究和提升,建立科学系统的保护研究体系,并指导保护设计和施工,进一步提高造桥科技含量和建造水准。

    (二)传承方式单一,行业引力不足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千年以来其传承方式大多秉承口传心授、家族传承的特点。在造桥实践中,造桥师傅按照严格的工艺流程,通过个人示范和口头传授将技艺传授给学徒或是作为家族手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一位师傅收徒人数不多,传播能力有限,这种师徒授受方式,其整体的传承力量仍然薄弱。造桥学艺耗时费力,一位学徒需跟随师傅多年学艺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其全部建造技能独立主墨。随着社会发展,参与造桥数量机会不多,传统造桥营造方式也较为艰辛,普通工匠的收入待遇不高,后继从业者的积极性不高。在后继乏人的情况下,老艺人的离世可能导致某些技艺失传。

    因此,培育和发展木拱桥营造技艺后继人才为当务之急。应大力提高该技艺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行业吸引力,才能广泛吸收和接纳人才。传承保护中心应设立研修中心加强培训和普及工作,建立健全个人和营造单位资质及人才的培训机制制度。扩大传承人群基数,有利于发掘该项目统合人才,为培养和选拔该技艺专业人才创造条件,提高传承水平。

    (三)赖以存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脆弱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不是孤立存在的,对还涉及到其共生或相关遗产的保护,如,建造过程的选址,布局,设计,营造习俗,行业制度以及与其共生共存的文化生态等。从人类学角度,我们可以透过营造技艺和相关活动窥探社会关系,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文化意涵等。它们是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与营造息息相关构成不可或缺的整体。农耕时代,农村是基本的社会单元,技艺植根于这方土壤。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传统营造技艺赖以存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变得十分脆弱。木拱桥功能与现代交通需求不相匹配,建桥材料大木头的减少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造桥数量急剧下降,其整体续存空间不断萎缩。

    由于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本身的脆弱性,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巨大变化。基于整体保护的理念,因此,必须建立生态和文化补偿机制,保护良好的生态和文化环境氛围,拓展其续存的空间等。在现代化的大环境下如何整体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保护单位分散,各自开展,无法形成合力

    整体保护木拱桥传统文化生态是个系统工程,由于各地发展状况不一、认识不一、协调不一、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各自开展,无法形成合力。同一个地方,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存在多头规划,条块分割现象,缺乏沟通协调,互不通气,导致保护工作低效、重复、资源配置碎片化。

    各地应当根据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需要,建立多方参与的保护机制,如成立了“世遗保护领导小组”,“世遗保护工作中心”,制定该项目的保护规划和具体的实施办法,形成相关的法规保护体系,使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管理体制方面,确认项目保护单位和责任主体,明确了相关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落实保障措施。建立由保护机构和社区民众共同参与的保护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规划、文物、环保、交通、水利、旅游等各相关部门建立科学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探索保护存在问题,避免多头规划,条块分割局面;完善和协调各方面权利和义务,打破部门壁垒和利益纷争,共同分享遗产保护成果。

    (五)保护资金不足,投入形式单一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保护重要的是需要拓展营造空间。开展造桥实践活动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传承中实践,在实践中传承,技艺的传承最终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建造木拱桥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物力,单一靠政府保护经费和地方财力的投入远远不足。

    因此,应创新工作思路,拓宽筹资渠道。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筹资”投入机制。如,利用民间力量向社会募集保护资金,成立“世遗保护基金会”,动员、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以多种形式参与木拱桥保护开发和利用,拓展营造空间,为可持续发展作积极有益的探索,开创保护新局面。

    五、结语

    在一個村落或社区,木拱廊桥除了具有连接两岸的交通功能, 还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特征。

    首先,它的建造遵循风水堪舆之学,和当地村落地理环境构成相互协调;

    其次,它还是众多村民精神信仰的重要依托。

    廊桥与村落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景致,不仅唤起人们美好的遐想与生动的意象,还牵绊着多少远方游子无限的乡愁。挖掘、抢救、保护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及世界木构建筑营造史,还对传承中华民族文明,保护维修国家重点文物、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中国梦”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