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课改理念下对薄弱学校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范文

    王太生

    【摘要】高中数学一直是薄弱高中学校教师最头痛的一门课程,要教好这门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数学教师认真思考、刻苦钻研,结合本校实际,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耐心细致地工作,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薄弱学校;高中数学教学;思考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正由于它的高度抽象性,使得一些薄弱高中学校数学教学遇到了重重困难.比如,秦安五中的学生,全县初中毕业生通过一、二中的选拔,剩余的三流学生被录到了五中,进入高中的入口数学成绩绝大部分都在60分以下,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厌学情绪严重,要教好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多动脑、多思考,从各方面想方设法,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笔者就数学教学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课堂,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四基”

    在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数学命题中,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主要原则,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四基”的继承和发展,“四基”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沃土,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例如,“集合”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也是高中数学教材的第一个基本概念,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对学好高中数学至关重要.秦安五中的学生底子薄,数学基础差,只有通过列举大量的有趣事例,才能使学生彻底理解这一概念.比如,给出问题:下列各项中,哪些是集合,哪些不是集合.若是集合,说出构成它的元素,若不是集合,请说明理由.

    ① 秦安五中高一一班全体学生;

    ② 秦安五中高一一班学生的入学数学成绩;

    ③ 秦安五中高一一班学生的年龄;

    ④ 秦安五中高一一班的漂亮女学生.

    让学生自己分析,独立思考,说出其中理由,教师适当点拨.再让学生自己举一些是集合或不是集合的例子,这样就可以完全理解集合的三大属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从而达到理解这一概念的目的.

    二、采取多种批改作业方式,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作业批改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是否扎实的具体体现.批改作业的方式是多样的、多层次的.传统的方式就是全批全改,学生和教师不见面,这种孤立的方式对教学的帮助不大,已经被时代淘汰.对秦安五中的学生来说,最适宜的作业批改方式有两种:一是面批,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批改作业.边批边解说,指出其中的优缺点,没领会的当面讲解,使学生彻底学会、学懂.同时,一定要求学生做好作业分析笔记,对做得好的当面表扬,应当写上鼓励的评语,如“方法新颖”“推理缜密”等.对审题不严、思路不适、解题走弯路的作业应写上“认真审题”“为什么”“再思考一下”等,对学困生在作业中的点滴进步,应写“好”“很好”“有进步”等这种富有感情色彩的评语,这样既增强了师生感情,又使学生学会了知识.二是学生互批,即同学之间互相批改作业.对难度不大的中低层次作业,主张学生自己动手批改,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修正自己”,“完善自我”.

    三、重视多媒体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深度融合,增强课堂吸引力

    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经常使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由于秦安五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达不到要求,使得数学教师纯粹用语言解释具有一定局限性,而信息技术可使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可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能使课堂教学精准化、高效化、个性化,又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乐趣.例如,在“椭圆的概念”一节的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示衛星运行轨迹,让学生感悟椭圆这一种曲线,然后再展示“小羊吃草”走过的轨迹.这种方法为学生理解概念创设了背景,为学生探索规律启发了思路,为学生理解问题提供了直观情境.

    四、注重试卷讲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卷讲评是教学过程的又一重要环节,只有深入细致地讲透试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阶段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地掌握.通过批阅试卷、分析试卷就会发现学情,发现学生的薄弱章节,进而发现问题的瓶颈,教师及时查缺补漏,有针对性讲解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难点问题以及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讲解完成后,要求学生对该题深入思考、学会反思,挖掘出该题涉及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优化思维品质,就应高度重视数学解题的教学,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法、一题多拓等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问题的灵感,只有这样,才能践行新课程理念,体现数学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爱兵.浅谈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3):12-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