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课改下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创新教学模式探究 |
范文 | 贾芸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科教学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音乐教学来说,鉴赏课教学是整个音乐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传统模式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法难以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效率及质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鉴赏的魅力。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创新教学;教学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252-01 一、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思路 (一)突显音乐鉴赏课的体验性 和初中音乐鉴赏课不同,高中音乐鉴赏课不应只是简单地欣赏音乐,而是要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可以自主地聆听、感受和联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音乐的二次创作,从多个角度实现对音乐的欣赏。这体现了高中音乐鉴赏课的体验性,使得学生从“做”中学习到音乐知识。 (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音乐是由最基本的音符组成的,虽然音符只是简单的几个,但是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可以创造出不同的音乐,音乐的要素也是不同的。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听',立乐中的不同要素,同时根据这些要素,学生可以想象,并且进行理解和再创造。教学设计思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使得欣赏过程可以通过各个器官的同时运动来进行,从而实现高中音乐鉴赏课的通感。 (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方面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到了各个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与课外知识资源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要能同时兼顾不同个体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满足可持续、全面发展的学习需求。 二、高中音乐鉴赏课创新教学模式 (一)音乐鉴赏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这一原则对于任何课程的学习都是通用的,音乐鉴赏课也不例外。在音乐鉴赏课上,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音乐的艺术美、情感美,最主要的是要放手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不带束缚、自由地感受音乐,享受音乐,教师适当地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和感悟作品的魅力。 (二)创设情境吸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之中,提高教学效果。故此,高中音乐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应当重点选择一些时代性强、社会性强烈与内涵较为丰富新颖的乐曲作品。 例如,教师在上“音乐与人生”这一节课时,可以将李宗盛的歌曲《凡人歌》引入课堂之中,学生在听到这一熟悉的歌曲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跟唱起来。这首歌曲是李宗盛对人生最生动也是最大气的描述,“问你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有了梦寐以求的容颜,是否就算拥有春天?”不必抱怨,认真面对每一天,以坦然的心态迎接新的生活和挑战。教师就可以将音乐与人生的感悟融入其中,让学生根据这首歌展开主题讨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将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人生哲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有效融合信息技术开展音乐鉴赏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教学之中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优化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创新。因此,在音乐鉴赏课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融合信息化教學技术辅助教学。如在河北梆子《大登殿》欣赏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图像及视频功能,弥补学生对戏曲了解甚少的缺憾,直观形象地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融人到《大登殿》欣赏过程中,又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与音乐的学习兴趣。 (四)听、唱、演、论四环节有机结合 音乐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及能力水平,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充分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评价音乐美的载体作用。因此,音乐鉴赏教学也离不开“听一唱—演一论”四个环节。通过聆听,让学生在音乐的领域里不断地体验,鉴赏音乐的美感,感受每一个音符的跳动都是一曲优美的旋律。在美的浸润下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歌唱是学生对作品进一步的认知、感受和体验。通过歌唱不但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歌唱美好的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循环,呼吸,神经等生理系统的机能,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些作品通过聆听、演唱还不能足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它的音乐魅力。如果让学生用他们的肢体语言去表演,他们不但乐在其中,美在其中,更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论即讨论,各组各抒己见,从对作品的鉴赏中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了解到了什么?通过讨论和交流,可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并且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充分重视。音乐鉴赏课,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