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晋国的思想文化
范文

    殷伟+蒋仪菁

    摘 ? 要: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晋国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硕果累累,而且在哲学思想上也是不遑多让:产生了“重民轻天”新思维,具有开放性和融合性的“会通”精神贯穿六百余年的晋国史,史墨“陪贰”的命题对于推进古代辩证思维具有积极作用,作为“六经”之首《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关键词:晋国;重民轻天;“会通”精神;陪贰;周易

    中图分类号:K225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087-01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而作为春秋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超级大国,晋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取得的成就硕果累累,而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不遑多让。本文拟从哲学这一贯穿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轴心线来简要介绍分析。

     一、从“以德配天”到“重民轻天”

     晋国哲学上的贡献首先是“以德配天”到“重民轻天”的飞跃。武王灭商后,周公为周人代殷寻找理论根据,建立了“以德配天”的伦理观念。晋国统治者则完全继承了这个思想脉络,用各种形式宣扬自己是受“天命”和“王命”而君临晋国。《史记·晋世家》开篇就说:“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这种人格神的崇拜,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是很能愚惑百姓的。所以整个西周时期,主导晋国意识形态就是“以德配天”。进入春秋,长期外征内战把劳动人民推向了苦难的深渊,他们发出“悠悠苍天,曷其有常”①的质问。而此时统治阶层也渐渐发现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于是“重民轻天”的新思维适时而生。重民则意味着轻视神权。到了春秋后期,重民思想得到那些比较明智的士大夫的支持而进一步发展。晋国大夫师旷说:“天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与民上,以纵其淫而弃天下之性,必不然矣。”②师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爱民思想。

     二、“会通”精神

     西周时期的晋国,立于华夏族与戎狄族之间,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交融。晋国又因尧舜禹时代深厚的文化遗产,古今文化并存。这种多彩纷呈的现实使晋国文化具有开放性与融合性的会通特征。首先,《中庸》中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主张远宗尧舜之道,近守文武之法。这与晋国当时的文化情势契合。帝尧认为受命于天的关键在于“允执厥中”,保持“执中”哲学。因为中道哲学符合实际,禹也继承了尧舜的传统。其次,据《左传·定公四年》,唐叔虞受封时,周成王告诫说:“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唐叔虞的受封之地是唐尧的故地,夏禹的旧墟,商汤的唐国地域,“怀姓九宗”既含唐国遗民,又含唐国统治的黎民。周公平定唐国叛乱后,强使唐国统治者迁到长安西南处,称唐杜氏,便于监视,其余唐民即为“怀姓九宗”。“启以夏政”,就是因其风俗,用其政事。而“夏政”的内容,《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与“殷人尊神”、“周人尊礼”不同。《孟子·滕文公上》说:“夏后氏五十而贡”,与“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不同。这里所言“夏道尊命”,以及“夏后氏五十而贡”的夏代之政,以及孔子主张“行夏之时”等,表明夏代与商周之政事不同。至于“疆以戎索”,意思是说,晋国处于戎狄之间,在疆理土地时必须考虑到戎狄之法。正是由于坚持了这种会通思想,才使晋国在历史与现实、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寻得了融合处,并创立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三晋文化的基本形态。由于晋国的地理位置在秦楚齐燕诸强之间,战事频仍,交往颇多,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很自然的,历史上有名的“秦晋之好”、“楚材晋用”等典故,便说明彼此都因此而受益。

     三、“陪贰”的辩证思维

     周王朝建立之时,社会意识中的思辩性已十分丰富。《周易》的卦象,含有明显的思辩因素。与殷人相比,周人的信仰虽有很大变化,但在“以德配天”中,理性的思维因素增多了,且在上天与人的品格的匹配之中,亦含有辩证思维。晋地立国后,内外矛盾十分复杂。晋献公欲伐戎人,史苏占得“胜而不吉”。③他分析说,如伐戎,可以得胜,但这是一场“戎夏交胜”之胜,应该不为。在秦晋之战中,讨论战争真正胜利时有“胜无后害,智也”④的论断,认为一场战争只有“胜而吉”,才是最佳结局。晋人史墨提出的“陪贰”的命题,是那个时代最为深刻的思辩观点。他说“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客观事物都是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根据这一原理,史墨进而指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⑤可见“陪贰”,即事物矛盾的双方,其地位是主次分明,但不是永恒的,既是绝对的,又具有相对性。随着条件的改变,矛盾双方均朝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史墨“陪贰”的命题,深刻说明了矛盾斗争的绝对性,以及矛盾转化的必然性,对于推进古代辩证思维起了积极作用,也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正如晋人窦氏所说:“人之化也,何日之有!”⑥

     四、《周易》思想的阐发

     我国历史上的尧舜禹时期,是耜耕农业初具规模的时代,是人类文明的曙光时期。尧舜禹活动的中心地带,就是今天山西晋南一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周易》最基本的阴阳对立统一观念,就首先产生在这里。尧舜禹之后,把易理演变成《连山》的是夏王朝,演变成《归藏》的是商王朝。在这样的基础上,周文王演八卦,周公作卦爻辞,构建了《周易》的基本框架。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之子改唐为晋。叔虞治国有方,农业获得丰收。这说明,晋国先祖既受《周易》创立者的直接或间接的熏陶,又有发达的农业作基础,因此,晋国受《周易》的影响最大,接受《周易》的思想最多,运用得最为娴熟。《左传》和《国语》记载的用《周易》占卜预测的共有25条,其中晋国的就有13条,占二分之一还多。从此可以看出《周易》对晋文化的影响之大。《左传》中关于晋国用《周易》占卜的有4条,其中有一条是闵公元年:“初,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记录了魏国始祖毕万入晋作官而进行占卜的过程和结果。毕万相信了占卜的结果,于是入晋。与此相同的还有赵衰是否跟随公子重耳外逃,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进行占卜,结果显示“吉”,使他坚定地随重耳而去。另外在战争前进行占卜,吉则行,不吉乃止。

     《国语·晋语四》有两条“之八”的记载,其一曰“公子亲筮之,日‘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贞悔”是《周易》的专用术语,一卦六爻不变,则内卦曰贞,外卦曰悔;一卦中六爻有变爻,则前卦为贞,后卦日悔。“贞屯悔豫皆八”,就是说在屯豫之后筮得的两卦都是六爻不变。其二曰“董因迎公于河,公问焉,日:‘吾其济乎?夕以日:‘臣笼之,得泰之八。”,“之八”的意思是说,一卦六爻中,只有七八,没有九六,六爻皆不变,这一卦只有本卦,没有之卦,只能用卦辞占,没有爻辞可占。由此可见,晋人已经熟练掌握了丝占的宗教形式,并且能够灵活地解释卦交辞。

     随着封建因素在晋国迅速成长,权力不断下移,《周易》中的合理内核也不断突破宗教外壳,放射出辩证法的光芒。早在公元前645年韩原之战后,韩简就开始否定占卜。他引用《诗经》上的话说:“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傅沓背憎,职竞由人。”公元前620年,谷卜缺提出了“六府三事”的唯物主义观点,六府是水、火、金、木、土、谷;三事是正德、利用、厚生。晋国史官蔡墨,抛弃了占卜形式,用历史事实鼓励赵简子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赵简子就鲁国执政的季氏驱逐鲁昭公,使昭公死于国外一事问史墨,史墨答道:“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藕。天子有公,诸侯有神,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诸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山为谷,深谷为陵。”史墨是占卜的史官,对其主子,不是用占卜来尽职,而是用《周易》中的哲理来服务,说明《周易》的义理观念已经成为晋国的一种思想潮流。

    注释:

    ①《诗经·唐风·鸨羽》。

    ②《左传·襄公十四年》。

    ③《国语·晋语一》。

    ④《国语·晋语三》。

    ⑤《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⑥《国语·晋语九》。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