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师声乐教学中关于作品处理的美学问题探讨 |
范文 | 唐芳
摘 要:作品处理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它可以分为歌唱技术处理、音乐处理和感情处理三部分,这其中涉及到一些相对应的美学问题,既有美学本身的常识性问题,也有学生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有助于我们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作品处理;美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198-02 一、歌唱技术运用的合理性 在高师声乐教学的作品处理环节中,演唱技巧的合理运用直接关系到作品处理的成败。技巧是一切作品处理的先决条件和实践基础,没有它作为基石,歌曲的作品处理就无从谈起,即便处理起来也毫无意义,因为从音响上来说,它已经脱离了美的感受。 就歌唱技术本身来说,主要包含:呼吸、共鸣和咬字三个要素。第一,就呼吸而言。歌唱中的呼吸主要以胸腹式联合呼吸为主(广泛运用于美声、民族和流行唱法领域),是目前运用最广、最为主流的呼吸方法。它是保证歌唱连贯、饱满、自如的重要技巧,也是其他演唱技巧的运用基础。因此,声乐教师们在给学生进行作品处理时一定要将呼吸的正确与否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加以重视,一旦学生出现吸气、用气或换气方面的技术错误时,要第一时间进行指正。第二,就共鸣运用而言,要根据不同风格的歌曲加以区别对待。从大范围来说,美声作品、民族作品、流行作品乃至原生态作品他们四者之间在共鸣技巧的运用上区别巨大。根据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在演唱中需要使用不同的共鸣技巧;与此同时,即便是同一类型的声乐作品,在共鸣的具体运用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比如:同是美声作品的罗西尼艺术歌曲与威尔第咏叹调,在共鸣运用方面就有差异(前者共鸣运用的要清淡,后者共鸣运用的要强烈);同是流行声乐作品的民谣歌曲和摇滚歌曲,在演唱共鸣方面也有着巨大差异。第三,就歌唱咬字而言,不同类型、风格以及故事背景的歌曲,在歌词的读字、咬字和行腔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特点。针对不同风格的作品使用与之相适应的咬字技巧,是保证歌曲演唱呈现出美的特质的重要条件。 歌唱技巧是作品处理中的首要环节,它的成败决定歌手演唱音色上的高低之分。是声乐教学中作品处理第一要素。 二、音乐处理方面的合理性 声乐教学作品处理中的音乐处理环节是整个作品处理中的核心内容;有部分专家甚至将作品的音乐处理等同为歌曲处理。音乐处理可以分为:强弱对比把握、速度快慢把握、节奏把握以及装饰音把握。这四个处理细节综合起来看,也可以理解为音乐风格的把握。教师在为学生对某首声乐作品进行作品处理时,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演唱出该首作品所特有的风格特点出来,以莫扎特的歌剧或艺术歌曲为例,他的声乐作品在“倚音”的处理上就很有特点,它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演唱(或演奏)方式,而是要将本来要快速一带而过的“倚音”延长,与主音形成一种类似附点的节奏特点(见谱例一)。这是演唱莫扎特作品时,需要特别强调的问题。如果演唱的不准确,那么就破坏了莫扎特声乐作品的音乐风格。 谱例一(莫扎特歌剧《唐璜》之唐璜小夜曲片段): 同样的节奏型,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又或者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中都有着不同的演绎要求,对这些演绎要求的把握是作品处理的关键点。比如:旋律中出现四十六节奏型,有些作品直接按规矩正常演唱处理就行了,但是有些作品(意大利歌曲《被禁止的音乐》)就要唱成带有前附点的四十六。 一首声乐作品的音乐风格是它的核心和灵魂,演唱者在如果沒能将其特定的风格演绎出来,那就是最大的失误。声乐教学中的作品处理也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的。教师必须充分把握歌曲的核心风格,在指导过程中紧抓核心不放,将音乐的强弱对比、快慢对比以及特殊的节奏乃至装饰音的处理等问题细扣,将细节放大,做到入木三分;那么,整个声乐教学的课堂效果将会上升一个台阶。对作品音乐风格的把握也是作品处理中的最难控制的部分,它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文献研究能力、极强的乐感和丰富的演唱经验。文献研究能力包含对乐谱的分析以及历史史料的分析能力两部分;极强的乐感指的是教师首先要具备应对不同风格作品、感知不同风格作品的能力,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演唱;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有丰富的演唱积累(包含不同时期的作品,不同风格的作品以及不同类型的作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三、感情处理的合理性 声乐教学中的作品处理,除了技术处理和音乐处理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演唱作品时的感情处理了。这是歌手演唱是否声情并茂的关键点。声乐作品的感情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音乐本身,即旋律;另一个是歌词。在教学中对它们双方都要进行讲解和处理,缺一不可。 有句哲学名言“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的开始。”所表达的是音乐本身的不可言状性,正所谓“音乐可以将文字中最内在的情绪表达出来①”。人们对音乐的体验主要依托听众的想象力、音乐素养和审美经验。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长期的、大量的歌曲作品积累获得;当然天赋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些要求在声乐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面都是一致的。 而歌词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几乎所有的歌曲都是标题性音乐,它们都有以歌词寓意为基础的审美趋向,有标题且有固定内容。而对歌词的理解就与理解音乐(旋律)时有所差异。歌词的处理更多的牵涉到演唱者的文学修养和情商高低。文学涵养高的人在演唱中很容易对歌词的语气把握拿捏到位,能感受到词作者最细腻的内心呼唤,能和词作者产生隔空的心灵呼应;而文学修养低的演唱者就很难产生这样的感受,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歌唱毫无感情,声音没有灵魂。而情商高的歌手,很容易就能将歌词和旋律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关系,它们之间即相互分隔又有联系,歌词的意境和旋律的融合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化学反应”,而这种“化学反应”只有情商高的演唱者能领略的到,并随之陶醉其中将自己感动,进而将听众感动。比如:中国创作歌曲《梁祝新歌》中“百年千年,爱如长河”这两句歌词(见谱例二) 谱例二: 它们所寄托的哀思、婉转、纠结和不甘都在旋律中表现出来了,但是歌手的语气和音色的运用最终决定这些情感表达的准不准确。 四、结语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认识到了高校声乐教学中作品处理的三大环节(歌唱技巧运用、音乐处理和情感处理)决定了歌曲处理的成败。在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更大,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失职的老师”,尽管此话很偏颇但是也有一定道理。教师的个人文学、音乐修养以及演唱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学中作品处理的好坏。学生也要主动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要相辅相成,“教育培养过程的最佳质量和最完善的可靠方法之一,曾经是,现在依然是深化并发展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教学过程包括两种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是一种双方共同从事的活动……。②”因此,要提升高校声乐课堂的教学效果,必须教师和学生双向努力,劲往一处使方能达成!最后,我们应该要认识到教学中歌曲的作品处理其实质就是一个美学探讨的过程,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 注释: ①克列门斯·库恩(德).音乐分析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204. ②根纳季·齐平(俄).音乐活动心理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251. 参考文献: [1]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3]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曹文海.声乐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王峰.现代民族声乐理论及教学探索[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6]根纳季·齐平(俄).音乐活动心理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7]克列门斯·库恩(德).音乐分析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