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述对紫砂壶的探索
范文

    方耀可

    摘 要:紫砂艺壶,它那千变万化的壶艺造型,是由它一整套独有的成型制陶工艺制成,这套成型制作工艺又是经历代艺人手脑并用,智慧劳动创造的结晶,是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精益求精的工艺制作技法。

    关键词:紫砂;历史传承;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033-01

    紫砂壶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从此蔚成风气,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翻新,五百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发展至今。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现在流传的供春壶多是仿品。乾隆以后,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颓势,紫砂壶的制作也愈来愈不景气。 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间的邵大亨,他为陈鸣远以后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兰、邵友廷、蒋德休、黄玉麟、程寿珍诸人,则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旧,很少创新,制作工艺也日渐草率荒疏。

    紫砂壶作为大宗的紫砂茶具,它的生产和发展,同我国上千年的饮茶习俗有关。中国是茶树的故乡,很早就开始了茶的种植和利用。西汉王褒《僮约》,东汉末年华佗《食论》,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陆羽《茶经》,白居易《琵琶行》,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卖茶、饮茶的许多史料和论述。品茶理论的发展,必然影响和促进茶具的生产。而茶具之中,紫砂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宜兴紫砂造型艺术,它之所以能独领一代风骚,主要原因之一是历代艺人在继承中不断充满和赋予时代感、新颖感,体现出紫砂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相互依存的渊源关系。紫砂壶,千变万化的造型,是由它一整套独有的成型制陶工艺制成,这套成型制作工艺又是经历代艺人手脑并用,智慧劳动创造的结晶,是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精益求精的工艺制作技法。自然界给予紫砂造型艺术以丰富的课题。不少紫砂艺人以诗人般敏锐的心眼,善于在创作中利用偶然的掌握大自然中鱼、鸟、水、云等物像的象征符号,巧妙的融置于紫砂形体之中,把自然之魂与艺术之魂交织在一起,成为超越实体界的隐喻之美,饱含艺术情趣。自然的伸缩和造型的放大,缩小的概念又有不同,伸缩是指壶器皿造型的轮廓,整体的或局部的向高度伸展,或向扁平方向压缩和扩张而构成新的造型.还有抽象形,线运动,自然变幻的启示来构成造型,如天上云的变幻,烟的萦绕,奇石,山川,水浪的波纹和花纹,线纹走向,纹乱线组合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以灵感。制作紫砂壶,紫砂成型大致分为手工成型,石膏模成型,转车模成型,滚压成型,塑压成型,注浆成型等。但是高档的紫砂艺品,仍是以传统的手工为主。手工成型独具表面平整无结痕线条周正,装饰利落等优点。 手工成型法基本上可以分为“打身筒”和“镶身筒”两大类。“打身筒”法适用于圆形类产品,将泥料打成泥片,放在转盘上,用手工拍打成空心体壶身,在粘接上用手工搓制成的壶嘴、把、颈、脚、并加制壶盖,以至作品胚体完整。“镶身筒”法是将泥料打成泥片,按设计意图,配成样板,依样裁成泥片,镶合而成,然后加工成壶胚。制作工艺复杂又具有技巧性。

    紫砂壶的品类,有光货、花货、筋瓤货、光货的工艺处理,圆形珠圓玉润,方器轮廓周正,花货的工艺写实表达逼真,写意表现浓有趣味;筋瓤货线条脉络有致,卷曲和润。砂壶装饰,有刻、塑、雕、琢、贴、绘、彩、绞、嵌、缕、釉、堆、印、镶、漆、包、鎏。砂壶的工艺可以说是百看不厌,屡有新的回味,维妙维肖,巧夺天工,令人赞叹。 每个砂壶研制者和收藏者,都必须有一个端正的人生观、创造意识和收藏意识观。

    为此,意识、实力、弘扬是要求收藏者认真对待的三个方面。在造型艺术中通过借鉴其他民族工艺文化,来更好的反映紫砂陶淳厚、古朴、典雅的东方民族特色。

    文人的参与,提高了紫砂艺术的身价,历来紫砂壶对社会有影响,吸引了不少文人,已步入高层次文化人收藏、欣赏的殿堂,它不仅保值、增值并体现了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包含了紫砂壶艺的文化、文物的价值,历代不少文人吟咏紫砂壶,汪文柏的“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汪森的“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恬神宁”,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砂新品泛春华”,欧阳修的“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连清代的宜兴县太爷也乐此不疲,有人为之著书主传;制壶的艺人也与文人交游。这都说明,它在文人艺术中已经形成良性循环,也是它能够升温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2]刘汝醴.江苏紫砂工艺的发展[M].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印行,1976.

    [3]宜兴紫砂珍赏,199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6: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