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数低年级生活化数学课堂“三部曲” |
范文 | 吴序英 【摘要】小学低年级数学应该积极探索和实施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策略及方式,使课堂教学达到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最终实现数学教育使全体学生课内外融合、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融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化;激发兴趣;突破难点;拓展延伸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343《生本理念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之一). 不可否认,当下的一些小学数学课堂中,纯数学化的东西多,生活化内容少;学生被动参与多,主动融入少;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还处在死记硬背的习惯模式下,唯教材唯识记唯课堂现象突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很弱.基于此,小学低年级数学应该“以生为本”,将学习过程和学生视野中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鲜明特征,构建“数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使学生实现知识的理解和创造性的应用. 一、课初:在生活谈话中激发兴趣 对低年级孩子而言,新课伊始是以纯理论开路呢?还是以生活化和情境化打开孩子们的兴趣之门呢?显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称道的.因为唯有鲜活的、原生态的生活才是吸引孩子们眼球的原动力.而数学一旦和生活深度融合时,孩子们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其教学才是有生命力和持续力的,与此相关的数学人生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例如,教学“平面图中的方向与位置”时,教师课前谈话:国庆期间,你们出去旅游了吗?谁来说说去什么地方旅游的?生1:我去永昌鹂靬古城.生2:我去武威海藏寺.生3:我去张掖丹霞公园.生4:我去金昌植物园……师:金昌除了植物园外,你还知道哪些景點?(生交流)师:“这么多好玩的景点,你们想不想去玩呀?老师带你们去好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这样的生活情境就在孩子们的身边,就在孩子们所生活的城市,就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所以孩子们感到亲切、自然、轻松.不得不说,在孩子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建立知识与生活的“通道”,快乐地发现知识的“枝枝叶叶”,是以生为本理念的体现,是对当下一些照本宣读和墨守成规课堂的一种有力的回应.这种“回应”做精做细,必将打造有情有义、有声有色的小学低年级理想生活化数学课堂. 二、课中:在生活联系中突破重点 某些数学知识在成人眼中看起来简单至极,但对小学低年级孩子们而言仍然是陌生的、晦涩的、难懂的.此时此刻,恰到好处地联系生活实际,分岔之处需拨之,阻塞之处需疏之,必将轻松地突破难点解决重点,正所谓:“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1]的确,数学中的“拉近生活”“重现生活”和“返回生活”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印证,而是为了“发展活本领”,是为了更轻松地攀登知识的高峰,正所谓“爬上梯子摘到果子”. 比如,在二年级“辨认方向”的学习中,前后和左右常常因为参照物的变化而变化,“像一个顽皮的精灵”,需要孩子们睁大“火眼金睛”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为此,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率领孩子们到教室外面,指着教学楼说:“现在以我们学校为中心,说一说学校周边的镍都大厦、新华书店、市政府等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并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孩子们稍做考虑开始说开了,有的说:“新华书店在我们学校的东面,因为那面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有的说:“镍都大厦在我们学校的北面……” 瞧,从学生已知的地方和位置出发,充分渗透“以生为本”之理念,那些在书本理论中对“方向感无措”的同学渐渐辨清了方向,那些在方向的夹角中“飘摇不定”的同学渐渐厘清了前后,那些在“观测点”的变化中“颠倒前后”的同学渐渐认清了“迷径”.这一切得益于孩子们与生活的深度对接,得益于教师“以学为中心”之策略的始终贯彻.自然,孩子们在这样的“对接和贯彻”中得到多重滋养也就在情理之中. 三、课末:在生活印证中延伸拓展 好的数学课堂不能“止于文本,否则学生的生成空间不大,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2]不“止于文本”的方法之一,就是引领孩子们走向广阔、鲜活、厚重的现实生活中,与生活进行验证,与生活中的数学精神进行对话,与数学的本质进行对话.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本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等现代教育理念,打造一个充盈着浓浓生活气息的生活场、实践场和拓展场. 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不妨引领孩子们到商店里、菜铺里、市场里去调查了解台秤和书上介绍的台秤的异同点;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引领孩子们到校园里发现更多的角:大门上的角、篮球架上角、乒乓球案子上的角、国旗上的角,教学楼的门;学习“比大小”这一内容时,让孩子们在课后回到自己家的厨房中,比较一下大碗小碗、大盆小盆、大瓶小瓶…… 更多的低年级数学都可以这样由教室到操场、到家中、到菜市场……这不仅仅是学习环境的转变,更是学习内容的拓展延伸;不仅仅是窗内的理论沉潜课,更是窗外的实践印证课.而这一切都基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基于“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发现性学习为主”的华丽转身.引领孩子们沉浸在这样的“转身”中,孩子们必将享受到“稻花香里听取蛙声一片”的教育幸福.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55. [2]祁洪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开课[J].教师月刊,2015(4):4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