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趣味化”教学在学前美术《儿童画》课程中的应用
范文

    秦晚清

    摘 要: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儿童画的创作及儿童创作思维的培养是学前美术教学中重要的一项。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及对大量文献、儿童画作品的研究与思考,总结了一些针对《儿童画》课程教学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儿童画课程中,不仅提高绘画技能,同时还能更好的发展思维创造力。

    关键词:儿童画教学;审美创造力;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221-02

    《儿童画》是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一门重要的绘画实践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儿童画的创作及儿童创作思维的培养是学前美术教学中重要的一项。然而,笔者在近几年从事学前美术教学工作过程中发现,儿童画的教学方法仅仅局限于临摹作品及绘画表现技法的学习,并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因此,在结合了多年教学经验及对大量文献、儿童画作品的研究与思考后,笔者总结了一些针对《儿童画》课程教学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儿童画课程中,不仅提高绘画技能,同时还能更好的发展思维创造力。

    一、目前儿童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上:儿童画教学内容大多是按教师意图来固定,命题画较多,能够表现学生自主想象力、创造力的意愿画则被忽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创作儿童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

    2.教学目标上:就儿童画来说,儿童画创作的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怎样通过儿童画来感知、观察、思考这个世界。然而,在当今儿童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挥、自由创作、情感的体会等方面大多不被老师重视,教师只注重学生临摹儿童画的能力及学生绘画出的图形是不是像来判断学生的绘画能力。

    3.教学方法上:学前美术教育中出现很多作品模式化、统一化、概念化的局面。大多是先由教师画好范画,之后学生进行模仿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进行自主创作的积极性。

    二、《儿童画》在美术教学中创作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对策

    不论是学生的绘画能力还是儿童画,都是有一定规律的。首先,我们来谈谈影响学生进行儿童画创作的一些心理因素:(1)1.感知:学生通过观察事物得到的种种视觉经验,形成了他们进行美术创作的形象来源,一个对事物的形、色很留心,观察力又强的学生画出的形象总是完整入微的;一个空间感很强的学生,他们的作品将长于造型、构图;而一个对色彩敏感的学生会将一幅画画得色彩斑斓,极具装饰性。因此,感知对学生进行儿童画创作有着明显的影响。(2)情绪、情感:对学生来说,当他们对某个事物的情感过于强烈时,他们就越容易表现它,再现它;反之,对事物引起的情感过低,则无意去表现。一幅充分表达了学生自己情感的作品是生动的,而被动、复制的作品则是枯燥无味的。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因素在学生进行《儿童画》创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这些特点,笔者总结了以下《儿童画》教学的对策:(1)全面入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时,应从多方面入手进行指导。例如:通过多媒体、觀察等使学生获得新事物的视觉印象;运用情境式教学激起学生表达作品的愿望;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绘画技法;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学习表现方法,等等。(2)具体指导。教师应针对学生对作品表达的差异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3)把握尺度。学生对同一事物的新鲜感和审美态度保持的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应适时导入创作对象或控制对所要表现事物的接触程度,某种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便可更换新的式样,并在每次的重复中加进新的成分,让学生每每带着探索与征服的勇气和信心投入美术创作中。

    三、在《儿童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尝试“趣味化”教学

    面对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引导学生进行儿童画创作,并尝试“趣味化”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创造、表现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因此,笔者归纳了以下几点:

    1.引导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美术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绘画的创造,更是要让学生有一颗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事物的心。教师不要急于教他们画什么,而是应多引导他们观察周围事物的特征,从而激发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结合所学的绘画技法,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创作儿童画。

    2.从主题内容出发引导创作。教师引导学生从主题内容出发进行创作,可以采用美术活动的形式,主题可以来自班级的主题活动,也可以另选主题,即在主题之下选择美术表现的主要形象和事件。可贴近学生生活,所选内容应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并有想象的空间,有选择的余地,有一定的包容性,能够发挥其创造优势。

    3.从好的作品出发引导创作。好的儿童画作品,将点、线、面和色彩之间的组织关系表现在画面中,具有鲜明的特征,让学生一目了然,有比较强烈的感受,更容易打动学生,引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和创作的灵感。欣赏作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作品的造型、构图、色彩上的特点,体会作品的意味和作者的表现意图。可以采用边欣赏边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发现、表达,在互动中理解和掌握作品的形式规律,并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4.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美术活动中自主创新,尝试“趣味化”教学

    学生的创造力表现是多方面的,教师在《儿童画》教学中,可尝试一些多元性的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绘画的兴趣,即“趣味化”教学。具体做法如下:(1)在课堂活动中,综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儿童准备不同颜色的水和瓶子,让学生自取颜色自己动手操作,试验不同的颜色搭配、调和。可以发现,瓶子中的水变颜色了。这时学生对色彩便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便可以自己在纸上面创作色彩,不知不觉中便学到了色彩的搭配与调和。(2)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有意思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认识创作的素材、工具,并通过自己的画笔、纸张等多种材料,在体会到游戏过程的环节后,创作出有自己想法和意识的儿童画作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创作作品的兴趣,也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的去创造,提高了他们的艺术表现力。(3)以整合课程为平台,多形式激发学生创作的想象力。在进行美术活动中,创设一情景,将儿童画创作与故事、诗歌、音乐等多种的方式结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活跃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积极性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才能对美术创作感到愉快,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4)通过模仿进行再创造。儿童画的学习特点是既模仿又创造,模仿中有创造,创造又来源于模仿。因此,教师在教学生绘画时,应让学生多观察,观察实物、图片等,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多讨论、充分感知。这样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表象的同时,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想象和表现的能力,同时不至于课堂枯燥乏味,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例如;我们让学生画小鸟,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只真正的活灵活现的小鸟,或者直接带学生去户外进行观察,这会让学生非常感兴趣,教师则边让学生观察,边给学生讲解小鸟的结构特点,外形特征,色彩分布等等,还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要求学生添画,画小鸟的各种动态,吃食、飞翔、降落等。这样的趣味性教学,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力。(5)通过课堂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物品或者图形,让学生在这些工具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工再创造。例如:教师拿一个静物——花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看看通过这个花瓶能够创作出什么主题的儿童画。每组讨论后,让学生之间进行比较,自己的创意和别人的有和不同,并能说出为什么这样表现。同样,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花瓶变形夸张,画出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抽象儿童画。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思维,作品才能够生动有趣,富有个性。

    四、结语

    总之,学生的创造力表现是多方面的,儿童画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创作儿童画作品时,应多尝试各种方式的“趣味化”教学,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情感需要去探索作品的创作灵感,在课堂活动中,多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摸、多尝试,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儿童画中自主创新,自由表达。这样的“趣味化”教学才能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