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分析 |
范文 | 朱丽平 摘要: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让文旅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文旅产业所占经济比重也在逐年加大。目前,文旅融合背景已经形成,各地都纷纷开展文旅产业及相关文化活动,一方面拉动经济,一方面开展非遗保护,让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既能够产生不俗的经济效益,又能够积极地传承。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中的瑰宝,融入知识、礼仪、民俗生活方方面面中,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更加丰富且日久弥新,需要在未来更好的继承、传承下去。 关键词:文旅融合;非遗;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F592;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178-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121 一、前言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达37项,成为世界“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近些年,我国又先后申报了多项非遗项目。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积累沉淀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虽然文化遗产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但伴随着文旅融合背景的到来,非遗保护与传承问题又被重新提出,且受到广泛热议。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概述 从理论上讲,非遗侧重的是研究个别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国这个包含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对“非遗”的界定不能完全拘泥于民族。 市场经济推动着多个文旅产业向前快速发展,各地、各民族都在挖掘、发展着属于它们的文旅行业,产业带动的非遗文化发展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不完全被地域、时间限制,它着重彰显的是文化的独特性和文化品质。文旅融合背景下,大量的文化被挖掘、被学习、被传播,它让当前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一再积压的广大人们,拥有了对文化探索、了解的新态度、新视角。 无论是文化,还是物质,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都具备独特的地位和魅力,如: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自然的演变等,都可以被当做非遗文化,当这些非遗文化经过产业化包装后,它的文化特征会愈加明显,而且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依靠文化广告、旅游宣传获得文化增值。一来,非遗为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结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二来,文旅融合背景有效帮助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二者相互促进、配合,可以帮助我国文化发展进入高速发展的道路。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非遗文化的价值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慢慢凸显后,各地对非遗文化的探索与挖掘拥有了极其高涨的热情,然而随着开始产业化开发,非遗文化也将面临着被破坏和消耗的困境。 (一)文旅产业对“非遗”的超负荷消耗过大 文旅产业最集中探索的是“非遗”中的民俗生活,如:民俗生活的体验服务、手工制品、民俗活动、美食等文化旅游项目,这些产业的最大特点便是非常依赖非遗文化。非遗之所以能吸引人,是因为它的本真,但是为了最大限度,挖掘效益空间,很多时候文旅产业都会过度开发,物化非遗文化,包括超负荷接纳游客、开垦土地或装修少数民族居住区、售卖性价比极低的手工制品等。这些不单会破坏非遗文化资源,还会大大影响非遗文化的文化价值。 (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规划不到位 文旅产业是由文化部门牵头管理的,有时各地为鼓励文旅产业发展,会营造虚拟的非遗环境,非遗文化的产业营销变成了重点,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反而变成了一种噱头,变成了一种宣传口号。同时,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从多方面展开的,但就当前文旅融合发展情况来看,非遗的传承人并不多,有很多传承人在走向文旅产业后都会慢慢转行,成为生意人。如此,非遗保护与传承则成为了文化人才、文化资源的利益输出渠道,集中非遗的文旅产业开始发展势头猛,但是文化精神和内涵随后便会被慢慢消耗,直至消亡。缺乏长远规划是目前非遗保护与传承不到位、无法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原因,亟待解决。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认识度差 非遗传承了数千年,文化的生存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因为要适应文旅融合背景,很多非遗项目都会慢慢蜕变,或被装饰、或被修改、或被消耗,文化传播与消费的越快,它的生命力和持久性也会随之慢慢减弱。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虽然非常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并且愿意支持文旅产业发展,但它的核心前提是非遗能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相反,一旦非遗文化失去了显著的效益价值,则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热情就会消退。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情况,人们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认知度不够,只有从事相关的部门、机构单位、企业重视,普及率很低。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总结上文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概念、发展背景以及面临的挑战,不难看出,非遗保护与传承需要从理念、产业机制、管理体系、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优化完善,方可确保非遗助推文旅产业继续向前发展的同时,拥有稳定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环境。本文结合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挑战及几个突出问题,积极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的针对性的策略,具体如下: (一)均衡文旅产业发展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关系 国家各省市、各地区都应积极响应国家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号召,并且结合自身的文旅产业发展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文旅产业,开发文旅项目,在规范体制内、管理标准下,文旅产业的发展与非遗保護与传承的矛盾会逐步降低。 首先,对非遗项目及相关文化产业进行调研,非遗文化的内容、种类及所能产生的效益价值进行资源评估,可持续发展资源、不可持续发展资源应分隔开来,着重发展可持续非遗文化资源。 其次,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法规,赋予文旅产业挖掘、开发非遗的效益价值,但是对相关非遗资源的使用、非遗产品的生产、非遗文化的宣传要有明确规定,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欺骗消费者,维护非遗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正面积极的文化角色。 最后,对文旅产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如:文化部门需要定期了解文旅产业的发展情况,并且对相关文旅产业所在的地区、生活环境、自然资源背景、文化传承情况进行了解,兼顾考核,如发现文旅产业破坏了非遗保护与传承,需要勒令整改。 (二)科学制定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规划方案 文旅融合背景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表象,非遗作为其中的重要动力源,它能否持久、高效的运用,直接决定了文旅产业发展的生命力。为此,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让非遗保护与传承拥有足够的发展能力,始终占据文旅产业发展的绝对地位。 一是明确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即便非遗文化不在文旅产业之中,它也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应在各地设立非遗文化馆,让非遗独立于文旅产业拥有独立的文化体系,文化馆可以致力于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展览非遗艺术作品、组织非遗文化座谈会等,让非遗保护与传承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文化宣传道路,不依附于文旅产业,但能够影响改变文旅产业。 二是对文旅融合发展市场进行预见性评估,如:针对某一非遗项目进行文旅产业发展研究,该非遗项目拥有哪些市场,可以产生哪些效益价值,存在哪些发展问题等。研究工作有助于帮助文旅产业更清晰地认知非遗文化的价值本质,避免文旅产业盲目自信或过度开发、消耗非遗文化,导致非遗文化的发展偏离原有轨道。 三是全局统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非遗保护是需要经过漫长过程的,而且需要各级政府、多个部门、机构单位、企业相互配合,只有它们共同努力、协调配合,方能履行、完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任务。为此,应当明确非遗保护与传承各方的职责和任务,如:政府或文化部门负责监管、机构单位负责研究宣传、企业或个人负责推广普及等,各司其职,发挥非遗在文旅产业的文化影响、效益影响,全局统筹、多地部署,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才能稳定、持续的推进下去。 (三)提高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认识度 现代人接触的文化元素丰富且多元,他们对于非遗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在慢慢加深,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非遗可以成为一种生活元素进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一背景和条件为提高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认识度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宣传提供了更多科学路径。 一方面,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宣传民族民俗文化,让人们产生对非遗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利用文旅产业对非遗项目的开发与利用,可以让人们在文旅活动或服务中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感受到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无穷魅力、感受到民俗文化的多姿多彩。当群众对非遗有清晰、真實的认知,则它也会影响改变文旅产业对非遗文化的利用与使用,因为文旅产业所推行的活动、服务都应围绕着消费者的思想和认知去变化。 另一方面,大力扶持鼓励民间艺术,为这些非遗文化传承人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从文化教育角度提高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让他们建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建立宣传、普及非遗文化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可以依托文化馆、文旅产业为广大群众提供学习、了解、从事非遗项目的空间和渠道,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非遗项目、非遗文化的学习中来,群众的宣传热情、参与性会被快速调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基础也会搭建起来。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变得更加迫切、且更加重要,政府和各地部门、机构和单位更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关注文旅融合发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协调推进的每一个环节,在将非遗当作经济资源的同时,也要将其看做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未来各地文旅产业的发展还要进一步拓宽,对于非遗项目、非遗文化的探索还要不断推进,但需认识到,无论文旅产业发展到哪一步,都应时刻将非遗保护与传承当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因为它不仅仅是产业中的一个经济元素,还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内核,它所代表的价值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深藏的文化底蕴是具有巨大的开发空间。 参考文献: [1]?? 唐晓云.非遗和景区结合,为深度文旅融合探路[N].中国文化报,2020-06-20(001). [2]?? 王蕊蕊.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探索——以海南省三亚市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04). [3]?? 江帅.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J].文化产业,2019(2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