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笔墨当随时代变
范文

    摘要: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在中国画趋向多元的当下,仍是如此。作为传递绘画内涵的媒介手段、表达方式,笔墨凝聚着中国文化独有的气质与性格,随着时代的变化笔墨的表达方式也趋向于多元化。

    关键词:笔墨;变化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1 9)30-0040-01

    传统中国画的笔墨从五代十国时期就已出现,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几个主要的时代,演变成当下笔墨形式多变的画面感。

    当下的笔墨形式感很多,那么大部分的艺术家还是在传统国画勾皴擦染点等技法的运用下去完成画面的,无非在画面的着色、构图、以及风格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以及改进。但是往往很多艺术家在变法的过程当中丢失了传统笔墨技法的精髓。如何变?怎样变?变得既要有时代的符号、思想,还要有传统的笔墨精神,这个就是相当难的一個问题了。笔者从自己读研以及近几年创作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点小小的体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一、笔墨、画面要有时代感

    画面要有时代感是什么意思能?我们纵观历朝历代的笔墨技法,大部分都是在前朝笔墨的基础上经过一些艺术家以及文人墨客的变法以及改进来完成的,就是说无论在哪个朝代它的笔墨技法要符合那个时代的发展,符合它的历史背景。而每个朝代又有很多的国画大家,他们每个人之间的作品风格也是不一样的,这与每个人的情怀、境界以及他想要表达的想法不同而导致的。但是总体之间又有相互联系,又要符合整个历史大环境的发展。我们以八大山人(朱耷)和“苦瓜和尚石涛来说,两个人都属于“清初四僧”之一,且在历史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本是皇家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成了亡命之徒,后改信道教。作品风格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朱耷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

    石涛是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他一生浪迹天涯,云游四方,后来到了江宁(南京)。晚年弃僧还俗,成为职业画家。石涛最擅长的是山水,常体察自然景物,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

    我们首先从主观角度来看两位国画大师的艺术作品;八大山人的艺术中有一种孤危的意识、孤独的精神、孤往的情怀,他的画虽然简而淡,但却是苦心孤诣的结晶;而石涛的作品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从作品风格来说,两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八大山人更加倡导简而淡,用笔一波三折,笔笔到位,而从整体来说整个画面又显得非常饱满;石涛作画构图新奇,倡导创新,不拘泥于小节,更加善用墨法,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但是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明清皇族的后代,在政治上对清代统治者是不合作的态度,反对清王朝贵族的作风。

    二、画面既要有传统的理论,又要有现代的思想

    当下的艺术表现形式真是五花八门,尤其是国画,可以说在“国、版、油、雕”这四大画中画国画的人是最多的。有很多国画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画面的现代感很强,尤其放到展厅里面直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当走进这幅作品仔细观察的时候仿佛又缺少点什么?你会发现越看越不耐看,甚至到最后感觉很差。而历朝历代的这些传世名画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去研究、去解读,比如黄公望的《富川山居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而每一次研究仿佛都能收获点什么,经得住每一代艺术家的研究、推敲,以及学习。我们去学习什么?是一直不停的去摹古、仿古吗?还是脱离传统,一味地搞创新呢?

    设想一下,假如你喜欢一种东西,可能仅仅是你的第一印象,那么这种喜欢的程度是不是一直不会减弱。比如一张黄宾虹的《黄山汤口>现在很多艺术家可能只知道它是一张传世的名画,“黄宾虹”本人是近现代的一位国画大师。但是这幅作品在当时那个年代和张大干、齐白石这些名家的作品一起展览的时候并没有被认可,而且还被很多参观者嘲笑。那么对于黄宾虹本人来说这是一件打击不小的事情,但是齐白石为什么会邀请一位无论是从名气、还是社会地位都和自己相差悬殊的画家一起展览能。后来我们从黄宾虹去世前的手册当中查到黄宾虹本人去世前曾经说过一句话“我的作品应该五十年之后再向世人展示出来”。五十年过去之后这句话果然应验了,《黄山汤口》这幅作品拍卖了3.45亿,甚至一度超过了齐白石、张大干等很多国画大师的作品价格。这只能说是社会进步了,或者说是黄宾虹的艺术作品超越了当时那个年代的审美标准。

    我在前几年读研究生期间在浙江美术馆看过黄宾虹先生的原作,笔墨老辣,墨色浑厚而华滋,厚重感十足而且层次感很强,润色恰到到处,用线刚柔并济;整个画面在当时那个年代来说形式感很强,传统的笔法、墨法且理论性的知识很多,越品越有味道……

    三、结语

    说了这么多都是我这些年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得到的一点小小的体会。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笔墨创新固然重要,但要有传统理论的支撑。在我们还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符号,独特的画面的时候,唯有脚踏实地的学习才是硬道理。

    作者简介:张栩滔,现为《中国书画报》特约画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艺术系教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