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粤北瑶族头饰的审美及文化价值探析
范文

    

    

    

    摘要:粤北瑶族银饰汇聚了瑶族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积淀了瑶族先民的宗教信仰,呈现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从连南油岭排瑶银饰的图案纹样、色彩搭配、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弘扬粤北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北;排瑶银饰;图案纹样;色彩搭配;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TS9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101-03

    一、前言

    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粤北的瑶族大致分为过山瑶、排瑶两种,主要分布在粤北的韶关、清远两个地区。位丁韶关的乳源瑶族白治县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是粤北过山瑶文化的重要代表。而分布丁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的瑶族统称“八排瑶”或“排瑶”,因他们的房舍依山构建,一排一排层叠而上而得名。历史上主要有油岭、南岗、横坑、军寮、大掌、马箭、里八峒、火烧排八个大村寨。

    作为“八排”之一的油岭排瑶,位丁连南连南瑶族自治县县城西南,座落丁约800米高的半山坡上,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世代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远离平原,故千百年来少受战火、外族侵扰,也是粤北瑶族文化保存的最为完整的瑶寨之一,其服饰具有造型独特、图案古朴、色彩夺目等特点,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二、油岭排瑶头饰的艺术特征

    (一)头饰的造型表现

    油岭排瑶的头饰由发式、头冠和银饰组成,男女均有盛装、平装之分,女子头饰还有已婚、未婚的区别。已婚妇女平装梳发髻,用蜡染的黑白纹方帕包头,头冠呈高圆柱状,并用白色织带扎紧整个发髻。盛装每人一般只有一套,一生大都只穿三次,如婚礼、参加民间盛大耍歌堂活动和去世入土时才会穿着。盛装的女子头戴几十层花色彩布折叠而成的三角形头冠,有一个美丽的瑶语名字“银画”之称。头冠主要以大红色为主,辅以各种纹样的刺绣图案装饰。最突出的是头冠上的造型,用丰富的银饰作点缀,共饰有7种类型银饰。前后各有1个银魔寇,额前一枚,头顶一枚;另有银鼓、银锣、银簪、银挂饰等平均分布在头冠的左右两侧;顶部左右两边分别插有一支锥形银花簪,好似一对牛角高高耸立,独具特色。瑶族女子个个心灵手巧,兰心蕙质,为了使自己更加引人注目,聪明的瑶族姑娘会用各色绒球与银铃铛系在头饰上,走起路来随风摇曳,环佩叮当(如图1所示)。没有结婚的瑶族女子当地人称為“莎腰妹”,头饰相对简洁清新,主要以山花、白鸡羽毛围绕在头项,或者用细细的麻藤编成涟漪状头饰,再插上白鸡羽毛与珠串装饰。油岭男子盘发,头饰多用7尺红头巾层层缠绕包成磨盘状,盛装时顶部插入长长的雉尾、白鸡羽毛或者五色彩条,有如宝剑,突显瑶族男子勇猛强悍的气概,也体现油岭排瑶原生态的审美情趣(如图2所示)。瑶族儿童不论男女日常多带类似汉族瓜皮帽样式的布制软帽,帽上绣有精美的刺绣图案,绣花帽顶部四角缀有若干圆形铜钱或银铃铛(如图3所示)。这样的装饰还有着特殊的功用,瑶族女子在田间劳作时,无暇照顾孩子,为了避免身边的孩子不慎走失,就给他们戴上这样的帽子,只要根据帽子上铃铛发出的声音就可以随时了解情况。

    (二)头饰的色彩表现

    据文献记载,瑶族先民就有“好五色衣裳”的习俗。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卷十四)中对盘瓠的神话记载:“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无色之衣服,裁制皆有尾形”。后人相承,为了纪念祖先盘瓠,油岭瑶族头饰的主体色彩以红、黑、黄、白、蓝五色为主,善用纯色与对比色米凸显头饰的装饰作用,形成独特的配色效果。

    以女子盛装头饰“银画”为例,采用的是给人“活力”印象的配色方法。头冠通体采用红色为基础色调,使用高纯度的蓝色和黄色作为花边点缀,可以得到让人印象深刻的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表现出节庆日的喜悦氛围,以及瑶人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特征。

    细看头冠,看似单一的颜色中却采用了不同的配色技巧,包括:同类色配色、中差色配色、对比色配色、无彩色配色等,多种配色技巧的使用,更加丰富了装饰的层次。

    同类色配色:头冠整体以大红色为主色调,额头上部采用明度不同的深红、朱红色块,进一步丰富了颜色的层次,同时具有很强的统一感。(如图4所示)

    中差色配色:红色作为基底色,黄色以交叉纹或日字纹的刺绣图案装饰在头冠的上部。两色对比,采用的是缩小黄色而积的调和手法来达到色彩的平衡统一,同时不失色彩的张弛感,充分地体现出瑶族的民族特色。(如图5所示)

    对比色配色:头冠上下两层采用红色与蓝色对比,一个是暖色调,一个是冷色调;一个表现热情奔放,一个表现稳重深邃,配色效果清晰、醒目、具有跳跃性,两种颜色的对比本身就带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如图6所示)

    无彩色对比:为了避免颜色过多变得杂乱无章,头冠中一定会加入无彩色与有彩色的对比进行调和。油岭女子头饰的有彩色与无彩色,不仅体现在头冠边缘的黑白窄条纹的间隔排列之中,还明显地表现在琳琅满目的银饰上。银饰散发出米的柔和光泽,与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好地平和了红黄蓝原色的喧闹。(如图7所示)

    (三)头饰的图案表现

    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的服饰语言。在世代迁徙的过程中,瑶族先民将自己的祖先、民族英雄以及各种图腾图案绣在衣服上、刻在银饰上,用这种方式铭记历史,传承文明。常见的刺绣图案有很多种,通常都采用抽象、增减、反复等手法概括成几何形态,呈二方或四方连续方式排列。如表现自然景象的松树纹、森林纹;表现动物形态的龙纹、鱼纹;表现符号寓意的交叉纹、日子纹等。

    瑶族银饰也特别注重图案花纹,图案的取材多为宗教信仰、民间传说、自然题材三个方而。银树为排瑶有身份地位的男性头饰,是瑶族男子插在红头巾上的装饰品。外形像一株小型树木,树上雕刻有各种造型的花、鸟、虫、鱼等图案和彩线装饰,最顶端为盘瓠像,是男性威严和富有的象征,通常在盘王节等重大节日才会使用。银魔寇是外形类似于火焰的扇形银饰,一般是固定在头冠上的装饰,盛装的时候也会缝在衣服上。银魔寇中间刻有图案,通常选用的是瑶族的祖先盘瓠或民族英雄“法真”的形象,四周紧密排列的点状物,则代表着瑶族人民紧密团结,共同信仰盘王。(如图8所示)瑶族的银锣、银鼓、银牌等器物,上而通常会刻有祖先、民族英雄,以及各种图腾图案,这些图案一方而体现了瑶民追本溯源的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趋吉避凶、永保平安的美好愿望。(如图9所示)

    三、油岭排瑶头饰的审美价值

    (一)对比与调和的关学规律

    对比与调和是饰品造型艺术的基本法则,有对比才有事物的个别现象,有调和才有某种相同特征的类别。对比与调和也是油岭排瑶头饰装饰艺术中的一大特点,主要表现为同一设计元素之间造型、构成等手段的对比,或不同设计元素之间肌理、色彩等方面的调和。

    1.疏密对比

    在瑶族盛大节日如盘王节、耍歌堂等日子里,为了引人注目,主要装饰都集中在身体上部。而头、颈饰是装饰的重点,也是众人视觉的焦点。繁复的头颈饰包括了十余种刺绣手法和银饰造型。其他部位的装饰星星点点,遥相呼应。自上而下,由密到疏,繁而不乱,简而不拙。

    2.动静对比

    油岭排瑶头饰善用动静对比。女子盛装头冠由几十层米浆布折叠而成,牢固硬挺,像一项稳稳的帽子戴在头上,头冠上挂着的银饰前后呼应,与头冠形成鲜明的动静对比。在女子行走或舞蹈的时候,银片摆动,银铃跳跃,调节了头冠的单调与呆板。儿童帽子四角缀的铜钱和铃铛也给孩子平添了几分天真与活泼。展现出一幅动静相应,声色相随的优美画而。

    3.肌理调和

    瑶族银饰种类繁多,包括:银鼓、银锣、银簪、银魔寇等不胜枚举,每种银饰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体量。银魔寇形似火焰,银鼓仿佛一而长鼓,而银簪则是尖尖的锥形。为了统一,除了材质的一致之外,在制作手法上也有很多相似性。如银魔寇与银簪上用相同的手法錾刻出象征瑶族人民团结一心的圆形珠粒,使两种外形相差甚远的银制品具有相同的肌理元素而达到调和效果。又如银树与银帽饰上锤揲出同样的祖先或民族英雄神像,表现出后人的传承与崇敬之心。

    4.色彩调和

    油岭排瑶头饰在配色中多以纯色对比为主,在强烈的色彩冲击下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感。为了降低冲突,瑶人采用降低纯度、减少而积、加入无彩色等方法,達到统一和谐的效果。如将几种对比色按照间隔、渐变、打散等方法有序地进行排列组合,通过大小聚散的不等值配置达到调和效果。同时加入让人感觉清洁明快的白色,与让人感觉深沉幽静的黑色作为过渡色,减弱色彩对比的强度,达到色彩调和的效果。

    (二)节奏与韵律的美学规律

    视觉艺术中,通过体量大小的区分、空间虚实的交替、构件排列的疏密等变化来实现节奏与韵律的美感。在瑶族的服饰艺术中,同样存在着视觉形态的节奏与韵律。“莎腰妹”头饰中的珠串构成,数条珠串错落有序,层次分明,有聚有散,时疏时密,仿佛一首抑扬顿挫的乐曲,令人不禁想起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的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男子红布层层缠绕的圆盘状头饰中插入的几根高高耸起的雉尾,又像波澜不惊的水而上突然泛起的一汪涟漪。

    四、油岭排瑶头饰的文化内涵

    (一)图腾崇拜

    瑶族人民世代生活在群山之中,与自然界事物为伴,他们敬畏生命,崇拜自然,认为天地日月,草木鸟兽皆有“灵性”。瑶族的先民认为将这些有“灵性”的事物化为纹饰缝制在自己的头饰上,人们也会被赋予同样的特质。这也是瑶族人民祈求生生不息,向往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历史传承

    由于瑶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所有关于民族的历史记忆只能靠口口相传延续下去。在迁徙过程中,瑶族先民为了让后世子孙坚守住这份文明,保持其文化的整体性和独特性,便将一些重要的图腾印记、大事纪要用图案的形式缝制在衣服上,錾刻在银饰上,用这种方法传承文明。

    五、结语

    油岭排瑶头饰品类多样、造型精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不仅仅传播的是审美价值,更是千百年瑶族文明历史的缩影,是最为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只有传承与创新,才能更好的保护这独特的文化遗产。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学科共建项目“粤北地区瑶族传统首饰文化的传承与研究”,项目编号:GD18XYS20,主持人:闫黎:广东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项目编号:2017GKCXTD005。

    参考文献:

    [1]玉时阶,玉璐.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瑶族盘瓠崇拜的嬗变[J].青海民族研究,2017(03).

    [2]陈晓艺,连南瑶族银饰的文化内涵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24).

    [3]张介文.关于粤北瑶族的来源问题[J].学术研究,1980(04)

    [4]程思,王筱琴.浅析苗族银饰元素和文化内涵[J].艺术科技,2014(02).

    [5]杨婷.江华瑶族女性头饰审美特征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5.

    [6]郑巧思.广西瑶族女子头饰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5.

    [7]陈晓艺.连南瑶族银饰文化及其产业化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8.

    作者简介:闫黎(1981-),女,河南开封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传统银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