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的创作特点与演奏解析
范文

    张竞文

    

    

    

    [摘要]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是我国当代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以唐代诗人张继的同名诗篇为素材所创作的一部筝曲。这部作品,使筝乐艺术与古代诗词相联,其优美的旋律与调式、独特的演奏技巧与创作技法,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情,将原诗所表达的情景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主要从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的创作与演奏,以及对筝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与阐述,阐明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独特的艺术性,探究其气质与内涵。

    [关键词]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王建民;创作与演奏

    [中图分类号]J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0-0124-04

    古筝是中华民族乐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国乐的传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古筝音乐发展到今天,经过众多作曲家、演奏家与观众的共同磨合,具有这个时代特征的新作品已被大众接受。这些作品,极大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也让作曲家看到这件乐器在音乐艺术中的可塑性,他们再一次将眼光投向这件古老的乐器。在创作中,吸收各个流派的风格和精华,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相结合,这也成为当代作曲家的创作理念。这些特征,彰显出弹筝人及作曲家们探索筝乐艺术的真诚之心和宽阔的胸怀。在这样的创作思潮中,王建民先生于2001年创作的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不仅在音乐元素上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当中昆曲、江南丝竹等音乐元素,同时,在选材上,以唐代诗人张继的古诗《枫桥夜泊》为素材,用音乐生动细腻刻画了江南水乡的柔情与文人情怀。这部作品,正是体现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这样的特征,成为一首经久不衰的古筝佳作。以下笔者将从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的定弦、音乐材料与演奏要领、对筝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与阐述,阐明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独特的艺术性,探究其气质与内涵。

    一、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的定弦分析

    在传统乐曲中,古筝定弦以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为主,而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的定弦以中国传统的七声雅乐为基础,采用多种宫系调式转换。作曲家王建民先生根据《枫桥夜泊》的音乐表现需求,结合昆曲、江南丝竹、苏州民歌等曲调特征,对此曲的定弦进行了巧妙的构思,既体现了古筝调式的传统性,又将和声色彩在此曲中得到合理的发挥。 具体定弦如下:

    《枫桥夜泊》这首曲目是以散、慢、中、快、散的结构来布局的,作曲家以中国传统的七声雅乐为基础,并采用多种宫调式的转换,具体转换如下:降E宫——降A宫——降E宫——降A宫——降E宫——降A宫——降E宫——降B宫——降E宫。这种宫调式的转换,也体现出了江南丝竹音乐中以角定宫的原则,并将古筝定弦的调试归纳为三个宫系统。既降E宫、降A宫、降B宫。 调性变化是建立乐曲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改变传统的定弦方法,以获得语言或技法上的突破,丰富的调式调性变化,使古筝演奏技巧得到进一步发展,给音乐增添了许多新的神韵和活力,有利于乐曲层次分明的发展与高潮迭起的布局。[1]这体现了作者在民族器乐创作中,在调性使用方面一贯持有的观念。《枫桥夜泊》对于传统音乐的运用,其独特的调性特征以及将雅乐音阶融入曲子当中,使此曲映射出浓厚的江南风情。

    二、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的音乐材料及演奏分析

    《枫桥夜泊》是一首带引子和尾声的三段式的古筝协奏曲。由引子、慢板、如歌的行板、慢板再现段、尾声五个部分构成。以下,笔者将从这部作品的音乐材料、结构、织体技法以及演奏要领等方面入手,对这五个部分进行分析与阐述,解析其创作特点。

    (一)引子

    《枫桥夜泊》这首乐曲的引子部分给人的感觉是静谧的,在听觉和视觉上都展现出一幅江南水墨画景象,烟雨朦胧,又似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留白。引子部分以昆曲音调为主要音乐素材,由两大乐句组成,并且一开始就以四组和弦音展示出了乐曲的核心音乐素材。第一乐句作曲家对速度的要求是以“rubato”——伸缩处理演奏,在谱面上也标记出了弱处理的记号,在演奏时一定要淡然,应有适当的分寸感,不可随意改变节奏音型,注意一句之间大线条的控制,不可断开,演奏时要表现出清远、静谧的意境,注意触弦时的音色,演奏时可以稍微靠琴码演奏。

    在作曲技法方面,作曲家也采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即泛音与实音,不同的音效,给演奏家及听众更多想象的空间。泛音演奏时需演奏的空灵,第一个泛音要弱处理,掌握好适度的分寸感,而第二个泛音进行渐强处理,逐渐由弱渐强、由慢渐快,让忧愁慢慢涌上心头。泛音和低音声部的对比,好似由远而近的钟声。第二乐句在第一乐句的核心旋律上做了三度式的自由摸进,其相似的演奏织体,有再现第一乐句的特征,但和声色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演奏时要比第一乐句在情绪上稍做升华,直至推向引子的高潮。引子部分最后的泛音,又将回到一片静谧中,演奏时要淡然,气息要流畅。引子部分整体处理应偏向静谧,即使是强处理,也需带有一定的静谧感。(二)慢板

    这一段作曲家将速度定为“Lento”——慢板,在演奏时要把握好速度,笔者根据自身的演奏心得,认为此段是一个带有“忧愁”的慢板,慢板富有歌唱性的段律,倾诉着游子独在异乡为异客,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人生大起大落的感慨。此段是复二部曲式结构的慢板,既A(a+b)+B(c)。乐段采用了降E宫雅乐音阶(C羽调式),七声音阶的调式,在增加了fa和si这两个偏音后,丰富了乐曲的艺术表现力。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戏曲多用七声音阶,因戏曲音乐需表现剧中人物的大起大落与悲欢离合,而七声雅乐的哀愁,也正好与此曲所表达的情感契合。独特的调试风格,将《枫桥夜泊》这首七言绝句中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在B乐段的结尾处,作曲家将A音变为降A音,构成了降E宫清乐音阶,降A音的出现,使乐曲的过渡更为自然。在A段中,a乐句的节拍以6/4拍和4/4拍交换出现,打破了节拍中的方正律动,使乐曲跌宕起伏,流动感更强,并且左右手的交错对位,增强了乐曲的律动感,左手的同音重复,可想象成远近不同的钟声,也可与原诗中“姑蘇城外寒山寺”的悠远景象所对应。这种节拍变化的作曲手法,丰富了传统的节拍风格,使旋律线条更为舒展。在演奏时,钢琴主题的旋律出现后,钢琴声部的保持,对筝声部音乐的进入起到了引入作用,在此时,演奏者需准备好与钢琴的合作,要做到不慌不忙,井然有序。筝以古朴含蓄、哀而不伤的曲调进入慢板,a句演奏时要注意气息的流动性,合理安排乐句的情绪,虽然这段对于快速技巧没有太多要求,但在演奏时要注意单音的音色、音符间的连贯性、乐曲的旋律走向、强弱等。逐渐下行的音乐旋律将眉间的忧愁、辗转难眠的情绪描绘得淋漓尽致。此段是最抒情的一段,也是最能体现筝乐传统韵味的一段,演奏时,左手可用慢揉弦和轻颤来表现出古代文人正直、淡泊名利、中正平和的处世态度。

    b乐句是a乐句的延生和发展,使用了古筝演奏技法中的摇指和刮奏,右手具有旋律性特色的摇指技法与左手具有补韵特色的下滑按音的配合,将心里千回百转的忧愁演绎得淋漓尽致。B乐段作曲家将古筝声部在节奏句法上进行了变化,古筝声部和钢琴声部以对比的形式与主题交相呼应,此段也将筝乐中的“揉吟按滑”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古筝演奏時左手的揉弦可以借鉴古琴的揉弦方法,可刚劲,可婉转,使揉弦体现出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三)如歌的行板

    慢板结束后进入行板,其结构为a+b+c+b。这一段其调性也从降E宫转为降A宫,速度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使得音乐更加富有动力,整首乐曲也逐渐进入到全曲的高潮部分,主题a以降E宫c羽调为主,是方整的四句结构的乐句,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起、承、转、合”。演奏时要注意突出开头的重音,增强乐曲的律动感。演奏时,需与钢琴声部融合。

    主题b句相较a句情绪更为明朗,这一乐句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作曲手法“鱼咬尾”。此时音乐给人的感受好似烟雾散去,月明如境,心中的忧愁逐渐散去,也在无形中体现出一种乐观的精神。

    主题c句,将主题b句在降A宫上进行再现,但是完全改变了b句的织体以及演奏技法,作曲家将点指进行了大胆的拓展,运用古筝上下八度的跨越点指,使旋律更加激烈、紧张,钢琴声部无固定节奏的自由演奏与古筝声部的配合,两种乐器之间一静一动、一明一暗,音乐与诗句达到了跨越时空、跨越界限的高度默契与交融,最后,在c句四小节的摸进中,将乐曲推向高潮。

    主题b句,可以看作是这部作品的华彩乐段,古筝与钢琴的交相辉映,音乐充满张力,就好似思绪在回忆、梦境与现实中来回碰撞,古筝旋律铿锵有力,采用了级进手法将乐曲推向高潮。同时,由高音到低音的刮奏技法,好似从梦境醒来,一步步被拉回到现实的孤寂中。演奏此段时,可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四)慢板再现段

    这一乐段是对慢板主题乐句的再现,演奏技法和慢板基本一致,唯一要注意的就是情绪的控制。此时情绪多了一份坦然,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绪一直体现在乐曲中。音乐回到主调上,速度也由前一乐段的激烈转为平静,无论是从调性还是速度上,都回归到最初的状态,音乐还是持续着,忧愁还是持续着,右手的旋律从中音区移向高音区,使音乐表达更为细腻,但现实中的凄凉还是挥之不去。这一乐段左手在琴码左侧的刮走可谓是点睛之笔,描绘了一番秋水萧瑟的场景。

    (五)尾声

    乐曲进入到尾声,古筝声部持续不断的泛音,就好似寒山寺夜晚的钟声,也一次次敲击着旅人的心,筝与钢琴交相呼应,就好像寒山寺的钟声,和旅人之间,渐行渐远,直至无声。这古朴庄严的筝乐,重现了一幅中华千百年的文人诗画,使现代人,在繁忙的今天,也与古人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刻对话。

    三、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对传统筝乐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沉淀下来的筝乐艺术,突出展现出了古筝音乐丰厚的历史文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作曲家与演奏家们的不断创新与实践,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筝曲。这些筝曲,虽然与时代紧密结合,散发出新的气息,但也根植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王建民先生在创作中一直追求“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中西合璧即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加以融合、创造;而雅俗共赏,即在作品中,既有精美的艺术形式与音乐语言结构,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可听性。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就是一首“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现代筝曲。乐曲将昆曲、江南丝竹等音乐元素融入其中,这是对于传统音乐的继承,而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这就是一种发展与创新,使筝乐艺术更加多元化,体现出了现代人的审美和时代的特征。在作品的曲式结构方面,作曲家采用了西方作曲技法,“引子—A—B—A—尾声”,这样的三段式结构,并将中国传统音乐的散、慢、中、快、散的渐变风格与西方音乐结构巧妙融合在一起,使这首乐曲成为一部带有引子和尾声的三段式乐曲,这使得乐曲不仅蕴含着张力,更是增强了乐曲的结构性。在作品的体裁方面,借鉴了西方音乐中的协奏曲体裁。筝与钢琴的结合,恰似东方与西方的对话,钢琴声部的融入,在听觉效果上使作品更具立体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作品的音乐色彩,使原诗和音乐当中的景象更加分明,这种东方与西方的结合,使筝乐艺术更加多元化。在作品的演奏技法方面,左右手演奏中的合理对位,将西方音乐中的和声与中国筝乐中的“揉、吟、按、滑”融合。乐曲的再现部分用左手刮奏琴码左侧的琴弦也可谓是点睛之笔,在听觉上给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又似恢复平静的心情中还有一丝淡淡的忧愁,乐曲哀而不伤,在听觉上使人感受到浓郁的江南风情,更为重要的是,乐曲在思想上也体现了古人的文人情怀,是值得我们去传承与发扬的。

    王建民先生创作的作品一直深深吸引着我,我想正是这种不拘泥与传统,但又传承以及尊重传统的创作理念,使我们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枫桥夜泊》这部作品,作曲家将既尊重传统,又充满着现代意识的音乐思维引入到筝乐的创作当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的状态,使得乐曲极具可听性。所谓可听性,我想主要是指旋律的优美以及动听程度,为民族器乐、特别是独奏乐器创作,我认为最重要的手段仍然是好听的主题及旋律,因此,我觉得技法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可听性。[2]作曲家独特的创作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代作曲家的审美追求。

    结语

    古往今来,传承音乐带有一份重大的责任,我们如今生活的这个时代,作曲家和演奏家用我们对世界、自然和人生的理解对筝乐艺术进行创作与演绎,彰显出了这个时代的音乐特征和人文情怀,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独一无二的声音。 当下,筝乐创作向多方面发展,作品的创作也会推动古筝演奏技巧的发展,各大院校培养出来的古筝人才技术都相当不错,这也为古筝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中国音乐的根,中国音乐的韵味所在。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就是这样一部具有中国韵味的筝曲,在当下显得极其可贵,这也是古筝演奏者钟爱这部乐曲的原因之一。现如今,筝乐演奏中不缺技术,但独缺的,是一份情怀,一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情怀。筝乐艺术发展到今天,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这些音乐,使我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体会到一种对人生的追寻与修行。筝乐艺术发展到今天,同样也需要一种新的能量,正如将协奏曲这种体裁融入到筝乐创作中,不再是民间音乐的状态,老祖宗留下的物质文化固然重要,是我们音乐创作的根源所在,但我们也需要这种文化厚重的协奏曲,更加深层次地展现出当代人的审美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不仅保留了中国音乐中“揉、吟、按、滑”等独特韵味,还将西方的体裁和作曲技法融入其中,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将其进行创新。这部作品距今虽已有一定的距离了,但它的创作,为之后的古筝协奏曲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为筝乐艺术的发展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释:

    [1]王建民.从古筝定弦谈筝曲创新[J].中国音乐,1999(04):34—36.

    [2]韩新安.追寻理想的彼岸——王建民访谈录[J].人民音乐,2003(02):16—19.

    (责任编辑:崔晓光)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