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声乐课程教学改革 |
范文 | 摘要 隨着国家、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本文是在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背景下结合高职教育“职业型、技能型和应用型”的职业特点,围绕着高职声乐教学现在面临的人数多、教师少、课程设置单一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声乐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为高职院校声乐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声乐;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0049-03 收稿日期2019-07-19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课题项目(GDGZ17Y 056)。) 作者简介(李小莉(1985—),女,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汕尾516600) 声乐是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的重要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即看不见摸不着,无论是从教师授课角度还是学生学习角度来看,都具有一定难度。初学者往往会认为有了专业教师的指导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因此兴奋异常,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学起来并非易事,甚至有的学生会觉得老师讲的东西“云里雾里”,感觉很难理解而失去了学习兴趣。一学期甚至是几个学期下来,演唱水平非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演唱水平,部分学生甚至都不敢开口唱歌了。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能力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以能力为中心”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显然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一、高职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硬件设备不足。充足的教学硬件设备是教师声乐教学、学生学习活动等一系列声乐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相关设备严重缺乏。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系音乐教育专业为例。该专业目前有五年制学生两百多,三年制将近四十人,合起来共有近三百人,但琴房数量仅有二十多间,在仅有的二十多部琴中,相当一部分琴存在音不准的甚至有很多琴“缺胳膊少腿”等现象,要么是踏板坏了,要么是榔头坏了,要么就是琴键坏了……严格计算,可供学生练习正常可用的琴仅有不到一半,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即便仅有的二十几间琴房都是可以正常使用的,这也意味着十多个同学才能共用一间琴房,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一天的练琴时间不足一小时。没有一定的时间保障,声乐课想要出效果无异于纸上谈兵,与一流学科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相差甚远。 (二)设备管理混乱。如何使得每部琴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是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琴的数量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根据调查,琴房管理是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分配的,即每个琴房的学生都是自己班级里,这种分配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便于管理,但却不能使得琴房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大多数情况下班级里的学生都是在同一时间上课,该班级的学生都去上课时琴房是处于闲置状态的,而没课时大家都没课,琴房又处于严重紧缺状态,甚至有些学生为了争抢琴房还会大打出手,不利于学生的团结。三是琴房使用时间较短。根据调查,晚上琴房没有相关的值班人员,学生处于一种放羊状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琴房关门时间时早时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 (三)学生基础薄弱。从大学科角度来划分,音乐教育课程可以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别。一是本身基础差。文化课的情况从三年制音乐考生历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不难看出。以2019年广东省高考专科录取分数线为例,音乐类文化课成绩的分数线为180分,舞蹈类分数线为160分。五年制学生录取规则类似高考采取统一考试,然后划定分数线的办法。五年制考试试卷也是七百多分,录取分数线只有一百多。二是入学以后也并未积极地弥补自己的不足,反而更加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普遍的观念是学好专业课才是王道,文化课学了也没用。再看专业课的情况其实不尽如人意。报考高职高校的考生几乎都是本科学校分数不达标迫不得已才报考高职院校,这些学生的专业水平可想而知。因此,这类学生无论专业素养还是文化积累都是极其薄弱的。 (四)学习态度懈怠。从每学期的考勤记录来看,学生的请假出勤率在整个学校的学生群体中位居前列,文化课的请假率最高。低的出勤率高请假率更加使得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很难对学习真正产生兴趣,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就会产生厌学甚至是弃学的心理,从而导致文化课始终比较薄弱。而文化课水平过低也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刚开始可能会逃文化课,然后慢慢也开始逃专业课。从考勤记录表和退学名单中不难看出,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即未出勤次数越高的退学概率也是越高。据笔者带高考艺考生多年的经验,这类学生并不是笨,也不是歌唱条件不好,最大的问题是对学习无法产生兴趣,可能年龄还比较小,贪玩心比较重,缺乏自制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有些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根本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体会不到学习收获知识的精神满足感。随机采访了一部分学生,问他们课余时间都在做些什么,大部分男生回答是打游戏,女生的回答是网上购物、刷朋友圈、逛街等,这样一种状态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声乐学生如果需要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每天都有无比繁重的学习任务,需要坚持每天练声练歌,学习新的作品、学习钢琴、学习意大利语、观摩网上的演出视频、给老师回课等等做不完的学习任务。 (五)教学模式单一。首先,声乐作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声乐的演唱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校音乐专业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比赛也是学生全方位综合素质的考量,是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一种呈现。在各种类型或大或小的声乐比赛中,大家都会认为获奖越多的单位学科力量越强。高职声乐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定演唱能力,还要通过科学系统的培养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目标无疑是重中之重。声乐教学模式与声乐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紧密相连,直接决定着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而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高职院校人数的连年扩招,师资力量的匮乏一直是高职声乐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高职声乐教学模式是由专业院校声乐教学中“一对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演变而来的“一对多”的声乐教学模式。“一对多”的声乐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缓解师资力量不足、节约办学成本,缺点是不利于学生个体潜能的发现和挖掘。声乐教学是一门充满着共性与个性矛盾色彩的独特艺术。声乐教学的共性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规律的框架下,按照常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所体现出来的共同规律和基本特征;而个性则是指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学个体所体现在教学目标、要求、方法、手段等方面的个体特征。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为例,声乐课是五年制音乐教育学生及三年制音乐教育学生专业必修课,采取的教学模式就是“一对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会进行专业选修课的考试,但声乐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模式依然采取的是单纯的“一对多”的声乐教学模式。这种声乐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学习到一些共性的内容,而声乐的学习更多的是挖掘每位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对其闪光点进行不断的打磨、精雕细琢,学生才能站在舞台精彩地绽放,否则舞台上最终呈现的就是千人一面千人一声,无比乏味。而教育部公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把“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明确为“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和骨干专业”,这种单一的声乐教学模式显然是无法很好地完成这一目标。 二、高职声乐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一)加大设备投入力度。首先,聘请专业的设备修理人员对老陈旧设备进行一次全面专业检查,看这些设备是否还有修的必要。对于可以修复的进行深度修复,比如针对榔头坏掉的琴进行榔头的更改,对于琴键坏掉的可以进行琴键的补救,最终使得每一台琴都可以正常使用。其次,可以根据情况购买一些新的设备,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购买一些电子琴。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需要练习声乐时有琴可用有声可依,对学生视唱练耳的提高大有益处,从而提高声乐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否则学生在练声时没有琴,会破坏学生练琴的积极性,有些学生学习自制力没有那么强,看到这种情况可能就不学习了,久而久之甚至放弃练习声乐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没有平时的扎实练习做保障,再好的声乐课程体系改革也是徒劳,一流学科的建设更是犹如镜中花水中月。 (二)改善设备管理机制。有效的设备管理机制应是设备最大限度地得到最高效的利用。根据笔者随机对音乐教育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更倾向于流动琴房制,不要眼巴巴地看着好的琴明明没人弹自己却无法使用,或者明明占着好资源的学生在琴房里玩手机或者是聊天自己极其想学习却不能的抓狂,有些学生甚至说无数次想把那些明明占着很好琴却不练的同学给轰出去。流动琴房制是学生先到先得,先到有好琴,晚到的用“烂”琴,甚至可能没有琴可以使用,给学生营造一种紧迫感,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为提高声乐课堂效率提供良好的时间保障,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有了一定的可行性。 (三)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学艺术的学生文化基础差,这是所有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如此,本科读不了读高职是众多考生的读书路径。综合素质较弱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相对来说不是很强,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对新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及领悟能力会逐步降低,甚至完全听不懂的现象也会存在。有些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搞艺术的搞好艺术就可以了,文化课的学习不需要下很多心思,反正最后学了也没有用处,经常高喊“及格万岁多一分我也不要”。因此,在高校的课程上艺术学生逃文化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却不知进入高职学习阶段更应该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有文化有思想的学生才能在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因此,要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表达等等全方面的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其次,加强专业课学习。学生虽然都进行了或长或短的音乐方面全面的训练,但进入高职的学生大多是整个考生大军中较弱的一部分,大多的学生基础打得都不是很好,为了更好地进行声乐专业课的学习,不能盲目迅速进行下一阶段更为深入的学习,反而要花一定量的时间在基础课学习上,甚至可以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的归纳梳理,对一些普遍问题进行一些专项针对性的答疑、训练。必须把薄弱环节给补足,声乐课程的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犹如车上装了一台上好的发动机,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建立音乐学科特有的教学常规、组织常规、活动常规;在音乐课程各领域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听、唱、演、奏、创”等学习习惯,真正实现“有序、有趣、有效”的三有课堂,让音乐课堂成为孩子的最爱。针对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现象进行调查会发现,这类学生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学习兴趣不高,游戏、直播、淘宝、购物逛街占据了这类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习之事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二是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有些学生说本来打算去琴房练歌的,但一不小心看了一下游戏,然后时间就匆匆流走了,等发现时为时已晚,如此情景周而复始。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建立声乐学习兴趣小组,使得同学之间互相鞭策、互相督促,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声乐教师在给学生上课之余也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学生在一开始并不喜欢唱美声抑或民族,反而会喜欢时尚一些的流行唱法,就在一开始进行一些流行歌曲,然后慢慢逐步深入引导他们美声、民族唱法的学习。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综合音乐素養,选择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唱法,不能千篇一律地让学生从头至尾只学习民族或者美声唱法,更多挖掘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和亮点。 (五)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明确提出高职院校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的目标,做出了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高职声乐课程教学的“一对多”教学模式正是在这种日益发展和不断扩招的教学规模下逐步形成的,但这种从一而终的“一对多”声乐课程教学模式与声乐教学培养目标产生了较大冲突。现阶段声乐教学中尚存在诸多不足,开创多元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学习与应用,使声乐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多样化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是个别课、小组课、大班课相结合,独唱、小组唱、表演唱多种形式相结合,是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必然需求,是改革发展的时代需要。其次,增加学生舞台锻炼机会。声乐课程中的所有最终的呈现形式就是在舞台上呈现给大家。无论在声乐课堂上还是舞台上,对演唱者而言虽然都是演唱,但课堂上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熟悉的教师、同学,大多数学生不会很紧张,基本可以正常发挥。但站在舞台上,台下有乌压压的一群人,学生难免会紧张,最终会影响自己演唱水平的发挥,不能很好呈现自己所学。 结语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态势,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也更倾向于多元化。围绕着“建设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高职院校”的总体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已从“重数量”的高速发展期进入较平稳且强调“质量并重”的转型发展期。单一的“一对多”声乐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如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建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模式是建设一流学科、一流高职院校的必然要求。 注释: 1(#赵家麟,黄冬莲,李黎.声乐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的探究J.大舞台,2012(12):249. 2方秀娟.音乐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J.当代音乐,2018(12):56. 3崔伟.声乐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9(07):162. (责任编辑:张洪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