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学前教育专业弹唱中声乐技巧的主导作用 |
范文 | 丁苑 [摘 要] 弹唱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幼儿园的实际音乐教学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整体角度来看,幼儿歌曲演唱与伴奏是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歌曲的演唱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歌曲弹唱的整体表现。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弹唱学习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重视弹唱训练中声乐技巧的主导作用,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幼儿歌曲的弹唱水平。 [关键词] 学前教育;歌曲弹唱;声乐技巧;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2-0048-02 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歌曲弹唱是指教师边演唱边同步弹奏钢琴伴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融合了声乐演唱、钢琴伴奏、即兴表演、视唱和音乐理论等诸多要素的综合性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弹唱在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中应用十分广泛。首先在音乐活动中,教师通过自弹自唱的形式来示范音乐作品,让孩子对音乐作品留下清晰的表象;其次,弹唱技能是对音乐进行讲析的重要辅助技能,教师可以运用熟练的弹唱技能对音乐作品进行局部欣赏,通过速度及力度上的变化,突出重点,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作品;另外,弹唱还是教师进行教学组织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 从完整意义上看,幼儿歌曲弹奏与演唱是融为一体的。但在实际弹唱中,我们又必须把握好弹与唱的主次关系,即以唱为主,弹为辅。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目前学生在弹唱学习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幼儿歌曲弹唱的综合表现力,我们应在弹唱中重视对学生声乐技巧的训练。 一、弹唱中声乐技巧存在问题 通过多年对学前教育专业弹唱课程的教学研究发现,25%的学生在弹奏钢琴时不会唱歌,即使出声也是嘘声、小声或白声,没有良好的歌唱发声状态;有45%的学生在彈唱中虽然能意识到歌唱发声的状态,但弹奏和演唱两个方面却又不能有机地协调统一,表现为弹唱中时常中断或者音准、节奏不够准确、速度不稳定等;只有30%的学生能将歌曲手口协调的完整弹唱,但又缺乏对歌曲内容的情感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相对薄弱;学生对弹唱重要性的认知不够充分;部分同学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注重课后训练,对待作业敷衍了事,以致技术水平掌握不足所导致的。 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对声乐教学、钢琴教学、乐理视唱教学等缺乏科学系统的统筹规划,使得弹唱课程达不到预期理想的效果。[1]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钢琴教学与声乐教学往往相互孤立,钢琴教学专注于学生演奏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而声乐教学则更侧重学生对发声技巧的掌握,忽略了对歌曲的分析、处理及幼儿歌曲表现力的训练。事实上,声乐演唱与幼儿弹唱中的演唱还是有所区别的,很多学生在进行发声练习或者演唱声乐作品时,会运用所学习的发声技巧与方法,而到了实际的幼儿歌曲弹唱中就会因为追求所谓的童声而出现白声演唱或者喊着唱,把歌唱中所要求的呼吸、发声位置、喉头的稳定性全部都抛诸脑后,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由于弹唱中声乐技巧比较薄弱所造成的。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当在充分意识到当前声乐技巧所存在问题对弹唱造成影响的同时,强化弹唱中声乐技巧的训练,从而以“唱”来促进弹唱的整体表现力。 二、弹唱中声乐技巧的主导作用 (一)声乐技巧有助于弹唱歌曲的学习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进校时音乐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导致他们在音准、节奏的学习掌握方面存在困难,而声乐教学相比较钢琴演奏而言,在音准、节奏的理解掌握上有一定的优势。鉴于此,我们在实际弹唱教学中,面对一首新授的弹唱歌曲,可以结合视唱的训练方式,让学生跟着老师弹奏的琴声划拍视唱歌曲的旋律,在音准和节奏问题都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练习单手在钢琴上弹奏歌曲旋律,随后填入歌词。当然,也可将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同学弹,一组同学唱,再相互转换,最后做到能独立的用右手弹奏并演唱。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歌曲弹唱中可能会出现的音准、节奏方面的问题,而且由于是右手弹旋律,可以更好地感知歌曲旋律,将歌曲弹唱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思考歌曲的演唱上。由于儿歌的歌词大多具有趣味性、生动性的特点,启发学生在清晰准确咬字吐字的基础上,注意歌唱语音表达的生动性,利于歌曲情感完整性地表达。随后,在歌曲旋律演奏、演唱都掌握的情况下,确定左手的伴奏和弦级数及伴奏音型,这样渐进式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手、眼、口的协调配合,从而有效地促进“弹”与“唱”的结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对于初学者而言,先学习歌曲再进行弹唱训练,可以有效地避免弹唱中时常中断、音准、节奏不准确的问题,提高歌曲弹唱的完整性,将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弹唱的方式准确地传递给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我们强调声乐技巧在弹唱中的主导作用。 (二)唱为主、弹为辅,弹唱协调统一 学前专业学生的弹唱从整体角度来看,主要包含了钢琴演奏与声乐技巧两部分内容,二者之间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叠加,而是熟练地钢琴伴奏技能与声乐技巧之间的有机结合。就目前弹唱教学的情况看,大多数的学生能完成弹唱的任务,但存在弹、唱不协调的问题,表现为:弹唱的音量比重严重失调,钢琴弹奏的音量过响,导致听不清在唱什么,更不用说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了。还有部分同学演唱很完整、有一定的表现力,但实际弹奏时常断断续续,缺乏完整性,极少数同学在二者的配合中会出现只弹不会唱等问题。 儿歌弹唱最终的表现主体是“唱”而非“弹”,如果将弹唱比成红花与绿叶的话,“唱”是红花,始终是关注的焦点、主体;“弹”就如同绿叶,在它的映衬下红花才能更加耀眼。[2]弹唱的整体性、统一性必须要以声乐演唱为主、钢琴伴奏为辅,切忌伴奏的力度超过演唱音量而造成的喧宾夺主,或者由于伴奏织体复杂而对演唱形成的干扰。在对一首儿歌进行实际的弹唱时,首先需要我们对歌曲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一首优美的3/4拍抒情歌曲与一首活泼欢快的2/4拍乐曲,两者的伴奏音型在选择上肯定是不一样的,又如,同样是2/4拍的进行曲《学做解放军》和诙谐幽默的《粗心的小画家》因为风格的迥异,在伴奏音型的选择上同样也是有所区别,前者适合运用柱式伴奏音型而后者则比较适合运用半分解伴奏音型来表现孩子的童真与童趣,因此面对任何音乐作品,我们都需要根据歌曲的风格、速度、情感表达等特点来选配合适的和弦及伴奏音型,运用科学的歌唱发声状态、适合的音色、力度有感情地来表现,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使得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感知音乐作品。由此可见,要切实地提高弹唱水平,必须重视弹唱中声乐技巧的训练,只有以“唱”为主、“弹”为辅,才能在实现弹唱的整体性与统一性的同时,使得弹唱更具有表现力。 (三)声乐技巧有助于弹唱歌曲的情感表现 “形式是表现内容的,形式如果脱离了内容,就会损坏内容,反之,内容如果脱离形式,就会损坏形式。”(别林斯基)弹唱作为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本质就是把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表达出来。以往,我们在传统教学中,更注重弹唱的整体性,而忽略了弹唱艺术的情感表现。其实弹唱不同于一般性的演唱或演奏,要想感动别人,就需要借助于声乐技巧,通过演唱音色、力度、速度、语气等的变化,来传达、再现音乐艺术美。例如,在我国流传已久的经典儿歌《小燕子》旋律优美,全曲采用了ABA的三段体结构,A段由于旋律具有抒情性的特点,我们在伴奏音型的设计上可以运用长琶音,B段旋律考虑以八分音符为主,为了表现音乐的生动性,适当的地方还出现了八分休止符,描写出小燕子除害虫、保庄稼的场景,这时我们可以运用半分解的音型与A段伴奏织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在演唱方面要注意AB段情绪的对比,A段演唱的声音需要更加流畅、连贯,在演唱B段时则要注意声音的轻巧与弹性,这样才能生动表现出人们对小燕子辛勤劳动的喜爱之情。歌曲《比尾巴》2/4拍旋律,歌曲活泼轻快,以问答的形式来表现小动物不同的形象特点。弹唱中要注意问与答不同的歌唱语气,同时在弹奏力度上予以适当控制,表现歌曲中动物生动有趣的形象。 因此,我们在面对音乐作品时,需要对其本身进行全面的分析,把握歌曲的风格,体会歌词的内涵,运用正确的声乐技巧来表现作品。教师良好的弹唱表现,会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热情,有利于幼儿对节奏、音准、歌词及歌曲情感的准确理解和表达,更有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歌唱发声习惯。当然,幼儿歌曲与成人歌曲在演唱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演唱幼儿歌曲同样需要在良好的气息支撑下,运用胸腹联合式呼吸,保持胸下部两肋扩张的状态和后背挺立的感觉,保持喉头的稳定,起音自然,发音准确,由高位置发出、尽量向前靠一些,这样容易发出自然、纯净、柔和悦耳的声音,让幼儿通过教师的示范对音乐作品留下一个清晰的表象。对于那些喜欢大声喊唱的学生,教师要进行合理性引导,让他们对声音进行控制,建立良好的歌唱发声状态,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声乐演唱,从而更好地提升弹唱的整体水平与质量。 结 语 歌曲弹唱是弹与唱的统一体,两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弹唱训练时,应该积極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分析、理解音乐作品,根据歌曲的风格和内容,选择合适的伴奏音型,运用适合的音色和演唱情绪来进行表现,确保音乐作品的形象和情感生动地演绎出来,引起听者的共鸣。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弹与唱协调统一的前提下,重视声乐技巧的训练,从而有效地全面提升学生弹唱的综合实力。 (责任编辑:张洪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