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郭志鸿钢琴音乐民族化分析
范文

    张淼

    [摘 要]在钢琴音乐创作中,空灵、清淡、质朴是中国钢琴音乐的主要特点。为了使西洋的钢琴音乐能够符合中国人的音乐审美习惯,作曲家郭志鸿在钢琴音乐创作中不仅在音乐旋律、调式中加入了民族音乐特征,而且还在西洋传统和声的基础上融入了民族和声元素,使得他所创作的钢琴音乐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声韵味,弱化了西洋传统和声的功能性。

    [关键词]郭志鸿;民族化;钢琴音乐创作;和声

    郭志鸿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钢琴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创作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钢琴作品。他的钢琴音乐作品旋律优美舒畅、节奏动感活泼、和弦结构也是丰富多变。而作曲家郭志鸿钢琴音乐的这些特征都是建立在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之上。所以他的钢琴音乐也因此体现出浓厚的民族风味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他的音乐创作推动了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通过研究作曲家郭志鸿钢琴音乐作品,分析作品中的和声技法运用,以期推进我国钢琴音乐民族化进程的发展。

    一、郭志鸿钢琴音乐民族化风格的形成

    探究其钢琴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其成因和其复杂的人生经历有关,同时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也有着很大关系。其中,时代的背景是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郭志鸿早年成长于日本,1948年回国参加工作,专业化的钢琴音乐创作开始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的时代主旋律是以民族歌曲和政治歌曲为主,音乐创作以民族化、革命化和群众化作为总原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曲家郭志鸿在创作中为了迎合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族歌曲改编为钢琴曲。同时,为了更好地丰富他的钢琴音乐创作,作曲家更是深入田野,走进陕甘宁地区进行采风和调研。在他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着民族音乐文化的韵味,民族传统音乐的演奏技巧运用得也是淋漓尽致。作曲家郭志鸿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并不是机械地移植,而是在保证原民歌民族韵味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化的钢琴创作技法,用新的理念来诠释传统的民间音乐。例如通过戏曲音调改编的《春到农舍》,通过传统民歌改编的钢琴独奏曲《新疆舞曲》《变奏曲》,这些作品都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二、郭志鸿钢琴音乐和声应用

    (一)二度音程及和弦的广泛使用

    对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的五声调式来说,二、三度度音程是基本音程。在郭志鸿的音乐创作中灵活地运用了大二度音程。大小二度音程音响效果有着一定的区别,小二度音程尖锐,具有较强的不协和性,大二度音程符合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并且具有显著的民族五声调式特征。小二度音程在中国作品中也有使用,但对于它的应用都比较慎重,大都是用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境。如在《喜相逢》中,作曲家就多次运用到小二度的和声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特征描绘了音乐作品中幽默、活跃的艺术画面。[1]

    二度音程在作曲家郭志鸿的钢琴创作中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二度音程作为独立的和声层来起到点描的辅助效果

    例如《春到农舍》中,作曲家多次在下方伴奏声部运用二度音程,这些二度音程都是作为独立的和声层来衬托主旋律,具有点描的效果。刻画出喜悦、欢乐的音乐氛围。如谱例1:

    2.二度音程运用中,主要依附主旋律构成平行声部

    在作曲家郭志鸿创作《黑眼睛的姑娘》中,从第30到32小节、38到41小节等作曲家都用了这种创作技法。依附于主旋律的二度音程丰富了单音旋律,规避了单音旋律的单调性。如谱例2:

    3.间隔式的二度叠置和弦

    民族音乐中的二度叠置和弦,即二度叠置而成的和弦,我们可以理解为音程之间的距离,在音乐创作中所使用的音符完全根据作品音响创作的需要。例如在作品《四首小品》中的《泥鳅——田埂的歌》这首作品,作曲家在创作中高声部就频繁的运用了这种叠置和弦,描绘出了活泼、欢快、诙谐的艺术效果。如谱例3:

    (二)空四、五度音程及四、五度结构和弦的广泛使用

    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了空四、五度音程。四、五度结构的和弦的形成则是四度、五度音程的组合。四、五度结构的和弦的组合分为三种形式,一种是四度+四度;一种是五度+五度;还一种是四度+五度混合音程。其中四度+五度混合音程是借鉴我国民族器乐的发生特征进行的音乐创作,塑造出空灵、隽秀的艺术景象。多见于我国的民族音乐当中,有时依附于主旋律,有时也作为独立的和声层出现在旋律的上方或下方。作曲家郭志鸿在他的创作中多次运用了这种音程或和弦,更加突出了音乐的民族风格。

    作曲家在《变奏曲》的第一、第二变奏中的高声部与低声部都运用了四、五度音程及和弦结构;在第三、第四变奏中,作曲家将西洋传统三和弦加入到空四、五度和弦当中,这种使用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肖特征,如谱例4:

    在作品《春到农舍》中,作曲家在樂曲的一起始部分采用了五度的下行跳进,随着音乐的发展变化低声部加入例如空四、五度和声结构。如谱例5:

    经过音乐主题的不断发展,在第42至48,以及第55到58小节,在创作中多次使用空四、五度和弦,使作品在华彩乐段与结尾乐段,音乐语感不断推进,下方部的四度音程跳音与四度音程的充分保持突出了音响效果。结尾乐段共8小节,为烘托其力度分别在两个声部使用空四、五度和弦,以强有力的和弦结束了整首作品。如谱例6:

    (三)换音和弦的广泛应用

    所谓换音和弦是指五声调式当中的骨干音运用,把和弦当中存在的偏音转换成五声调式当中的骨干音,通过换音和弦的使用凸显民族音乐的艺术特色,通过换音和弦的使用进一步突出了乐器的民族韵味。换音和弦的运用中主要以小三度+大二度、纯四度+大二度、纯五度+大二度这几种形式。如在《变奏曲》中的最后两小节作曲家就使用了换音和弦,主要采用换音和弦中的纯五度+大二度与小三度+大二度。[2]

    结 语

    从作曲家郭志鸿的钢琴音乐创中,我们可以分析其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特征,他的音乐创作为民族化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范例。因此,对作曲家郭志鸿在钢琴音乐创作上的研究我们不仅仅能够清晰认识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的共性化特征,还能够使我们能够牢记艺术家对我国钢琴音乐的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无论是哪一国家、哪一民族的音乐创作,都不能脱离于民族音乐的土壤,只有在充分汲取了本民族音乐的养分并充分融合与运用后,创作的作品才能够称之为符合本民族审美观念的音乐作品,如此才能走向世界。正像鲁迅先生在他的《且介亭杂文集》中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作曲家郭志鸿的钢琴音乐作品大多是根据民间歌曲改编而来。尽管改编曲能够让人民群众很快地接受和喜爱,但是原民歌的整体思路会影响到作曲家的二度创作。为了避免观众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受到原有作品的影响,在创作中应在民族音乐的音乐本体上创新发展,在这基础上可以写景,也可以写意,突出音乐的思想性和钢琴作为乐器的器乐化思维。作曲家郭志鸿在创作中就非常注重这一点,无论是在和声进行、和声结构等方面,还是旋律走向和节奏进行都体现出了浓郁的民族风韵,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3]

    注释:

    [1]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20—122.

    [2]童道锦,王秦雁.郭志鸿钢琴作品选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59—62.

    [3]李 岩.郭志鸿教授创作五十周年音乐会及座谈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5(09):12—13

    (责任编辑:崔晓光)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