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命可断,心可断,琴不可断 |
范文 | 张珲 【摘要】《二泉》是一部现实题材、围绕音乐家阿炳身世演绎的民族歌剧,描写了阿炳命运坎坷一生和对音乐、光明向往追求的传奇故事。本文对剧情、唱段、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论述,再从地域文化、舞美设计等方面提出个人观点和看法,进而揭示该作品的传承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二泉》;人物形象;地域文化;舞美设计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二泉》是2017文化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由江苏省文化厅、无锡市人民政府联合打造的剧目。全剧以华彦钧(瞎子阿炳)的坎坷一生为主线,以《二泉映月》这一经典名曲为情感基调,表现出阿炳对音乐、光明,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这是一部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洪湖赤卫队》等民族歌剧艺术精品之后,又一部具有优秀传统底蕴、地域特色、现代意识于一炉的大型原创民族歌剧。为了确保歌剧品质,该剧邀请了业界翘楚——任卫新编剧;黄定山导演;杜鸣作曲;黄炎佳指挥;王宏伟、龚爽、张海庆等演唱;青岛交响乐团和江南大学合唱团担任伴奏和伴唱。该剧于2017年10月9日在江苏大剧院“第三届精彩江苏艺术展演月”闭幕式中首演。 一、讲述歌剧《二泉》 民族歌剧《二泉》是一部围绕音乐家阿炳真实故事而创作的剧目。当“幕前曲”悠然响起时,让人分明感受到某种历史文化的余韵:“天下第二泉呀,惠山脚半边,泉水碧清,茶叶泡香片呀,锡山往相对那惠山泉呀,山脚下再半边……”不仅巧妙的用“天下第二泉”的歌词进行点题,同时也使人对无锡的历史、文化、城市概况有了初步了解。全剧由序幕和“斥父会母、交恶、失明、断琴、重生、离世”六幕戏组成,讲述了一代民间音乐家阿炳曲折跌宕、坎坷悲苦的一生。 歌剧以阿炳录制《二泉映月》的场景拉开序幕,在第一幕“斥父会母”中又分为两部分,“斥父”部分讲述了阿炳在道观里颂经念文时魂不守舍,其师傅(阿炳父亲)对他进行严厉责问,阿炳在无奈之下把内心“有爹不能认”的委屈说了出来,后与其父发生争吵并斥责其父:“既然身为父,却不能为父,当初就不该把‘我生下”。其父在情急之下道出“身为父,却不能为父”的原委,两人为此而互诉衷肠。“会母”部分首先讲述了阿炳生母由于自己寡妇和其父道士的身份,导致不能与之相认,只能将刚脱离娘胎的阿炳寄养在婶娘家,后因家庭久久不能团聚,又不堪忍受婆家的辱没而积怨成疾,最后投湖自尽;其后讲述了养母养育阿炳直到被父亲接入道观,以及未告知其身世和其父“身为父,却不能为父”的原委,自己虽不是生母,但对阿炳却视如己出,指望他日后成才、顶天立地;最后,由阿炳讲述自己对生父、生母、养母之间关系的困惑以及自己内心的悲苦。第二幕“交恶”讲述了彩娣在茶馆中卖花时遭七爷调戏,阿炳挺身相救,七爷一怒之下不仅把阿炳最忌讳的身世公之于众,而且对阿炳和彩娣恶语相向,阿炳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与七爷发生打斗,最后被七爷毒打。第三幕“失明”讲述了阿炳在遭遇凌辱和毒打后,身心俱惫,开始自暴自弃,导致双目失明,最终流落街头。庆幸的是,彩娣在受到阿炳养母临终前的托付后,终于找到阿炳并决心陪伴、照顾他。从此,一个说唱时事,在街头卖艺的艺人诞生了。第四幕“断琴”讲述了在内战时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彩娣买米却又因物价高涨导致空手而归,阿炳为此深感是老天的捉弄与惩罚,于是一气之下把琴付之一炬,从此不再拉琴!第五幕“重生”讲述了内战结束,无锡得以解放,百姓欢呼雀跃,众人得知北京一位教授来无锡录制阿炳拉琴,阿炳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录制了《二泉映月》。第六幕“离世”讲述了卧病在床的阿炳分别表达出自己对生父、生母、养母、彩娣的感激之情。劇终时阿炳的生父、生母、养母,再次表达出对阿炳一生所遭受磨难的怜爱,以及彩娣对阿炳的深厚情感,全剧结束。 二、感受歌剧《二泉》 真实、真诚、真挚——是创编歌剧的核心;是创造歌剧人物形象的灵魂;是判定一部歌剧是否耐听、耐看的重要标准。 首先,真实是歌剧是否具有传颂和考究价值的意义所在,同时也是创编歌剧的核心。歌剧《二泉》是围绕阿炳的真实故事进行创编,一方面在故事情景以及舞台和服饰的设计上力求还原“真实”。如序幕和第五幕“重生”中阿炳录制《二泉映月》的情景。第一幕“斥父会母”中三清殿的舞台和服饰采用的“黑、灰、白”布景;第二幕“交恶”中茶馆的布景和人物形象以及群众演员的细微动作(如斗茶、斗壶);第五幕“重生”中的方言等。不仅体现了那个年代最真实的蓝本,同时也真实地描绘了江南的水墨之美以及宣传和弘扬了吴地的茶文化。另一方面,在音乐的设计上也力求“真实”,如第二幕“交恶”中的二胡曲《寒春风曲》第五幕“重生”中的江南民歌唱段《拔根芦柴花》以及根据《二泉映月》改编的音乐唱段。不仅真实地还原了曲目的原有模样,也弘扬了我国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由此可见,《二泉》不仅具有考究的价值,同时也具有弘扬吴地文化的传颂价值,而这些都与其真实性密不可分。 其次,真诚是创造歌剧人物形象的基础,是创造歌剧人物形象的灵魂。纵观全剧,大到整个演出团队、小到主唱演员的表演,无一不体现着“真诚”。如第五幕“重生”中群众们欢庆无锡城得到解放的情景。整个表演团队可谓把家家欢呼、人人雀跃的内心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此外,主唱演员王宏伟在剧中演绎了一个从青年到离世,年龄跨越很大的阿炳。整场演出“阿炳”的唱段将近20首,从序幕一直贯穿到第六幕,并且其中还夹杂了许多摔打、下跪等动作,其难度不言而喻。但王宏伟依然将每首唱段都诠释的淋漓尽致。尤其在第三幕中阿炳失明的部分,不仅要模仿眼盲时的阿炳,同时还要兼顾到阿炳因失明,内心悲苦的表达,但从失明后的整个唱段来看,王宏伟的饰演可谓形容尽致、形神兼备。高亢动听的歌声不仅把阿炳的坎坷悲苦如画卷般铺陈在笔者眼前,把阿炳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在了笔者眼前,使笔者在朦胧间误认为眼前的就是阿炳,不仅让笔者体会到了阿炳走在不平世道上的悲愤和挣扎,也从中看出了王宏伟真诚的态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