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河南民间音乐新型传承方案
范文 赵静
摘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直是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人类无限创造力的体现。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河南民间音乐(唢呐艺术、板头曲、信阳民歌、西坪民歌、笙管乐——超化吹歌、锣鼓艺术——开封盘鼓、佛教音乐——大相国寺梵乐)为例。运用文化人类学、艺术学、音乐美学、教育学等视角,分析最具河南民间音乐代表性的七个项目。以期丰富河南民间音乐的理论研究,探寻河南民间音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传承方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民间音乐 传承方案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河南民间音乐概况
(一)河南省沁阳市申报的唢呐艺术
唢呐是我国各地广为流传的民间乐器,其发音高亢明亮、特色鲜明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对于唢呐的介绍曾有这样的记载:“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沁阳的唢呐班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影响,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是民间婚丧仪仗、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目前沁阳唢呐演奏的曲目达三百多首,涉及当代民俗、生活艺术等方方面面。沁阳的民间艺术家在融合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新的代表曲目,如《故乡颂》、《九峰情话》、《沁阳春》等。
(二)河南省南阳市申报的板头曲
河南板头曲历史悠长,是我国四大曲种之一。板头曲为中州古曲(河南古称中州),主要用筝、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因其起源于河南曲子的前奏乐曲,故称“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板头曲的曲体结构是民族器乐常用的曲式形式,曲体为68板,即盘头16板,起势6个8板,煞尾4板。板头曲分为快板和慢板两种。快板有板无眼,曲调欢快流畅;慢板一板一眼,曲调大部分哀怨低沉。由于古筝、三弦等乐器的音域宽阔,音色明亮,音韵优美,适宜于表现板头曲细腻委婉的情绪,大多数板头曲听起来曲调优美,节奏明快。河南板头曲的《高山流水》,在传承的基础上,经过曹东扶先生的整理,为旋律“加花”,使之“丰满”而富有韵味。代表曲目还有《平沙落雁》、《闹元宵》、《赏秋》等。
(三)河南省信阳市申报的信阳民歌
信阳民歌在历史的发展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革命时期创作的歌曲一直流传至今。以五声音阶为调式体系。信阳民歌大致可分为革命历史情歌、民歌、新民歌、号子、山歌、田歌、水歌、灯歌、叫卖、小调、儿歌、时政歌、仪式歌、叙事歌等十余种之多。它们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信阳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信阳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是信阳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虽经千锤百炼却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著名的信阳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花轿到门前》、《车水歌》等。
(四)河南省西峡县申报的西坪民歌
西坪民歌内容丰富、个性独特,具有独唱、二人唱、多人唱、齐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乐器伴奏有无均可。西坪民歌的类型有山歌、劳动歌、爱情歌、生活歌、儿歌等,其中劳动歌、爱情歌、生活歌的地方特色浓郁。西坪民歌的生活歌中,对歌形式较多。其中仅对花系列就有《大对花》、《小对花》、《对花》等。
(五)河南省新密市申报的笙管乐——超化吹歌
超化吹歌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超化吹歌大约起源于北朝,是吹奏乐和打击乐组合的宫廷音乐。以管子为主奏乐器,辅以笙、笛、萧、韵鼓、大铙、碰铃等乐器,堪称我国古代的交响乐。目前超化吹歌建制由14人组成。超化吹歌的曲牌有30余首,其中以传令、五六上、清河令、撞倒墙、神童子、爬天桥、观灯、满州、小虫闹、圆簧、双叠翠、剪剪花、凤凰三点头等演出较多。在演奏过程中以组曲形式任意反复,形成一种独特演奏风格。
(六)河南省西平县、郏县、开封市申报的锣鼓艺术——开封盘鼓
开封盘鼓,又名大鼓,是河南省开封市特有的一种民间鼓乐表演艺术。由众多人组成规模大小不一的鼓队,鼓队成员有的击打挎在身前的大扁鼓,有的敲击大镲、马锣等铜器,在“令旗”的指挥下,边演奏着各种复杂的鼓点,一边列队行进在节日的街头、广场。开封盘鼓气势宏大、震撼人心,鼓点激越,复杂多变;表演热烈、粗犷、豪放,无沦是在音乐性上还是在舞蹈性上都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开封盘鼓深受城乡人民群众的喜爱、久盛不衰。
(七)河南省开封市申报的佛教音乐——大相国寺梵乐
位于古都开封闹市中心的大相国寺,该寺不仅香火鼎盛,更因一枝独秀传承至今的梵乐名满天下。每逢大型庆典,均邀请800人著名乐僧协同演奏,合奏规模宏大,演奏气势恢宏,堪称天下无双。大相国寺梵乐音色空静舒缓,主要在六种情形下演奏:一是日常佛事,一般只有唱念咏赞等声乐曲;二是佛教盛大节日如释迦牟尼圣诞等;三是为历代皇帝祝寿献乐;四是民间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中秋等;五是法会时的演奏;六是做水陆道场时演奏。
二、河南民间音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传承方案
据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团在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点周边村镇所作的调查显示:虽然在当地有超过90%的年轻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但仅有8%的人选择会学习或考虑学习当地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走到了瓶颈时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特别关注,特别是高校老师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前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题多数是从保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的角度入手。当然,部分学者的论文在关于如何开发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章节中,也提到了考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活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民教育体系。但基本都是笼统的概述,而不是作为课题研究的中心。由此,本文特别针对河南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构建。初步设计将河南民间音乐与高校音乐教学相结合,并尽可能的细化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的编排。期望能够开辟河南民间音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传承方案。
(一)河南民间音乐以全面文化交流的方式走进大学
笔者认为大学阶段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效补充的完备时期,大学生对于知识、对于艺术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整合能力。随着学生知识储备量的增加,在学习与生活中会对所处环境中的人文精神产生好奇与疑惑,音乐中蕴含的美育功能,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感受、体会、理解三个层次的深化,达到个人综合素质与修为的提升。由此,根据河南民间音乐的特点可以构建一下几项方案:1.聘请河南民间音乐传承人走进校园,向学生介绍并讲解河南民间音乐的特色。2.开设了河南民间音乐赏析课;河南民间音乐模唱课;河南民间音乐概论课等特色课程(可选修)。3.建立校外河南民间音乐实习基地,聘请河南民间音乐传承人担任指导老师。真正做到“请进来和走出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化传承思路。相信通过这些多维度的文化交流方式,定会对河南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
(二)河南民间音乐以具体授课教学的方式走进大学
结合高校音乐教学体系,将河南民间音乐加入其中。以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计划为例,音乐表演学制与学习年限为4年。专业总学时为2282学时,其中声乐专业主修课为128学时。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课堂教学16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课堂教学分别都是18周、第四学年两个学期课堂教学均为11周。每一学年的专业课以每周一节课时计算。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分析一般的音乐作品,具备一定的演唱或演奏能力。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将继续加深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具备较好的理解作品能力和专业表演能力。
以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课堂教学为例,在16周的教学中,1至10周向学生由浅及深的教授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一般技能。在11周至16周可开设针对河南民间音乐的专项学习。具体授课安排如下:11周为河南民间音乐影音资料欣赏课,12周为河南民间音乐交流课,13周为河南民间音乐艺术特点分析课,14周为河南民间音乐演唱或演奏学习课,15周为河南民间音乐演唱或演奏技能提高课,16周为河南民间音乐演唱或演奏表演课(可以考试方式进行)。
河南民间音乐的教学体系的进行,各高校可以依据自身学校情况,分别以两种形式展开。1.以集体必修课的方式学习,加强学生对地方民间音乐的了解。2.以个人自主报名的方式学习,组建“实验兴趣班”,提升学生对地方音乐的理解。期望通过这种全新的河南民间音乐教学方式,能够促进河南民间音乐的可持续发展与传承。避免河南民间音乐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保护力度的不够及传承人匮乏等因素,而面临窘迫的局面或衰亡的境况。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王圻.三才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