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扬州民歌的地域文化特性
范文 摘要:扬州民歌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其音乐特点的形成和发展与扬州的环境、经济、文化、历史、人民群众的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扬州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军事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方面的发展自然就在地方文化上有所体现出来。有一位名人曾说过有时候了解一个地方的民间歌曲,就能从歌曲里了解这个地方的真正历史。本文从扬州民歌的体裁形式、方言特色、题材特色、音乐特色这几个方面来探索和分析扬州民歌的地域文化特性。
关键词:扬州民歌 地域文化 音乐特征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化为主,每个地区的文化也都显示出农业文化。但是扬州地区的文化却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大运河在炀帝时被开通然后连接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河流,扬州成为水运中心,不仅方便了农作物灌溉,而且促进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河流的经济、文化和交流的发展。扬州水运的发展,使扬州民歌很快传播出去,使卖场的艺人流向各地,当时扬州商业也比较发达,有些民歌也随着商人流传到了外地。在唐代,扬州的农业、商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出现了许多作坊和手工工场。民间艺人们以农业和手工业为题材创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民歌。清代时期,扬州戏剧比较受百姓欢迎。1790年,为了给乾隆皇帝过80岁生日,当时宝应的三庆班被宣进宫里给皇帝演出,这一举动给戏剧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影响。清代的扬州在评话、清曲等都有了很好发展,而且扬州占有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也很发达,这就使得扬州在商业方面逐渐发达,加上丰富淳厚的物质文化也支持了扬州祖先的文化发展及变化,这无形中给扬州民歌提供了庞大发展的舞台。
一、扬州民歌的地域体裁形式
扬州民歌的曲调基本由号子和小调构成,其中的号子是百姓们在干活、忙种时所唱的各种歌曲,由于节奏和趋势的原因,号子给演唱者带来的积极情绪,能使得人们在干活时步伐统一,从而激发更大的干劲。当时在扬州地区,高邮号子可以说非常有名气,它主要流行于高邮各个地区。其中数鸭蛋、打工吃的号子、搬运的号子最为人们说熟悉。因为高邮地区最盛产的就是鸭蛋,所以数鸭蛋的时候大家都演唱鸭蛋号子惊喜来记数的,鸭蛋号子整体的曲风的结构就是不断重复并不断变化的,可以说比较新颖。《数鸭蛋》这首民歌在当时则成为高邮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它整个曲子非常编写的非常幽默,并生动活泼。歌曲中有模仿鸭子“嘎嘎”的叫声,这让整个歌词充满了欢快的气氛,让人民能够轻松的干活;打工号子是改革开放老百姓们非常热爱演唱的歌曲,这种号子节奏快速,演唱时能让人民心情愉悦,更快速地干活。在专门进行表演时,需要两个人专场号子部分,一个人敲锣并担任主唱,另一人打鼓配合表演,没开始之前,必须先响起带有起头子“锣鼓”和收头子“锣鼓”,打击锣鼓的人在打击时对间奏的演奏非常重要;搬运号子则在码头一代流传,这种号子的节奏呼应层层多变,其中还包含肩扛号子、绞关及卷扬机号子,以《板车号子》为代表。其中最有特色的还数夏季栽秧,这是农村妇女们拨秧或栽秧时唱的“号子”,而秋天丰收时节的时候农民则会唱“抬草号子”,冬季农村兴修水利期间用硪夯实堤坝时演唱的“打硪号子”以及在车水劳动时的“车水号子”和在水田中赶牛的“牛号子”。栽秧号子在高邮湖西地方被称为叫“打鼓唱唱”,本土气息的一种唱法叫“隔趟栽”,大多作为“格冬代”里面的衬词,以敲锣打鼓声作栽秧号子的半场和配乐,主唱人唱完后,其他合唱,用人声的此起彼伏来代替农作时的忙碌情形。造成秧歌浩荡的气势。年轻的“每一次种植”的内容主要是唱的男女之爱。牛号是当时工人在赶水牛农作时演唱的号子,在田间耕作时配合机器发出机械声音的号子,因为牛承受的重量很重,行动比较迟缓,所以劳动场面比较低沉,安静,所以这种号子的节奏都是缓慢而且悠长的。
高邮的劳动号子在扬州地区稻作方面、水方面、鸭方面以及渔方面等多种元素产生并一直发展着。劳动号子的歌词有关于劳动方面的,也有感叹艰辛生活反面的。反映了当地人民生活的样子和地方的风土人情。
“扬州小调”在江苏淮扬地区非常受老百姓的喜欢。扬州小调旋律优美,结构整齐,非常具有感染力。古时候,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楚越,巴蜀之地,河流很多,地多人少,每天百姓们就是在田地干农活或者去河里打鱼,生活无忧无虑,没有饥饿。扬州人慢慢习惯了这样安静祥和的生活,使扬州人有着温和的脾性。南方气候非常湿润,外面的天气经常会下起雨来,雨过后再看扬州的景色非常秀丽,这样使扬州人的性格变得更加细腻。所以小调的内容大多数是描写的田园、花草、水乡等这些景物,以及歌唱的都是历史故事。在扬州民歌中,大部分都会描写到爱情故事,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扬州的风土人情。它的曲调非常优美、流畅,让我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扬州这个江南水乡的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茉莉花》,它保留了最初《鲜花调》的基本旋律特点,距有典型的南方色彩,旋律更是非常优美。
无论是劳动号子或扬州小调都是扬州民歌的主要题材,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城乡之间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反映出了扬州地区的风格特色,表现出了地域文化特性对扬州民歌的重要作用。
二、扬州民歌的地域方言特色
(一)扬州方言地域特征与民歌音乐风格
由于扬州的地理位置处于中部,所以其他地区对扬州方言产生了些许影响。扬州方言音色甜美,这也是使扬州民歌在风格上都适用于各个地区的原因。主要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扬州民歌的曲调大都以是以级进和小跳为主,节奏稍微平稳,但在主要突出的地方就会有大跳跃的音符出现,让人记忆深刻;曲式曲风的多变,至扬州民歌的结构都是小巧玲珑,单一乐曲的题材由上段和下段构成,但所有的乐曲结构形式都存在许多变化。
(二)扬州方言在扬州民歌演唱中的反映
扬州地区的民歌丰富多彩,每首民歌都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需要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歌曲的地方性、民族性和艺术性,演唱者的演唱一定不能没有了地方的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唱歌的关键在于唱。扬州各个地方言不同,唱出来的字韵感觉当然也就不一样了,扬州民歌在演唱中就是对扬州方言中的字做了很好的处理。比如歌曲《茉莉花》中“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的“白”字,“我有心采一朵戴”的“戴”字,都是用扬州方言来演唱的。还有一些口语化的运用,一听就知道是扬州民歌。在日常生活里,人们嘴上常说的像“姑老太”、“哪块”、“歇脚”、“甩上天”、“懒泥浆”、“伸懒腰”等等,就非常具有当地特色。有些民歌例如《扬州号子》中:“缈窗捂在外,请问一声姑老太,哥哥上扬州奔哪块”;“烂泥浆”,都唱出了扬州本土特色,更能体现出原有味道。还有许多在特色民歌中的衬词,他需要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把衬词的韵味唱出来,口腔要保持到位,当你听到“杨柳青子青儿虐”“拔根芦柴花”人们就能感觉到扬州民歌的风韵了。比如《拔根芦柴花》中衬词的繁多,使这首歌的曲调变的轻松欢快,更具有扬州民歌的独特韵味。
三、扬州民歌的地域题材特色
扬州民歌的再一次繁荣时期是在明清的时候。皇帝为稳定和恢复当时社会的现状,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大力发展生产的措施,大力整治淮河、运河,用来方便农业灌溉;扬州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扬州民歌中得到了体现。在扬州民歌中便出现了描写爱情,劳动以及风土人情等题材。
对于扬州的民歌来说,以爱情为题材的歌曲是长久流传的主题,被人们一直吟唱,在多年以来保存在扬州民歌里,这类民歌有着扬州人的生活情形和和扬州人创造爱情的历史气息。《八段景》是清代描写夫妻相亲相爱的生活,以竹子来代替。这一类题材的传统民歌还有《小小花伞真好看》、《打樱桃》、《墙内开花等郎来》等。
扬州是一个位于南方多雨的城市,辽阔的土地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长江和运河贯通以后,大范围的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不断的扩大耕地面积,推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纺织业、制茶业、编织业及其它手工业的发展。在对生产劳动的表述上,扬州民歌也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题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人情,扬州也不例外。扬州人喜欢在重阳节的时候登高。在这一天,有很多人都会爬上一些高山、塔等高处,看看美丽的景色,没有去登高的人就会在家里吃点重阳节做的糕点代表自己在节日里登高了。《眼看到重阳》就是这个题材的民歌,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扬州元宵节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那万众欢欣的各色彩灯。
四、扬州民歌的地域音乐特色
扬州民歌的旋律特点就是柔和而又刚劲,扬州的传统民歌分为两种,一种是俗曲,它是清明时流传到现在的,但途中经过多次修改,最终演变成特定的曲牌。一种杂调,是指人们在劳动或节假日,用来娱乐的小曲。这类民歌的旋律特点是音域比较小,音乐上的情绪起伏不大,但是曲调非常委婉动听。在扬州历年的节日里,通常会有歌曲表演的演出,其中表演“花鼓”,“花船”。表演的歌曲节奏欢快跳跃,其为了增强歌舞的表演性和制造欢快的气氛。
在扬州的乡村,春秋时节忙种是流行一种号子:插秧号子,它的曲调宽广,其中衬词比较有特色,丰富的描写出农忙时的情形,田园风味较浓厚。
“在扬州民歌中,润腔与衬腔衬词的合理运用使民歌更具有地方特色”。[2]润腔在扬州民歌中的应用非常广,在扬州小调中,润腔的流动感能够很好地刻画扬州民歌的优美意境。润腔在田秧号子中的点缀,同样给民歌增添了很大的艺术感染力;扬州民歌还与地方戏曲音乐的融合,使扬州艺坛上先后产生了香火戏、花鼓戏、维扬戏、评话、清曲等各色各样的戏曲艺术形式。在演唱中,演唱者都是表情丰富,情绪到位,极好地表现了歌曲的感情内容,有时候还会随着歌曲起舞。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扬州民歌中劳动号子、民间小调、方言特色、题材特色以及它的音乐特色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来阐述了扬州民歌的地域文化特性。每个地方的水土、文化背景不一样,就会产生出不同的民歌来,说明民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扬州民歌从不同方面都表现出了扬州各个地区的地方色彩,所以民歌不仅仅是民歌,更是一部描写地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书本。我们一定要把扬州民歌里浓厚的地方色彩这一音乐特点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张美林.扬州民歌史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袁野.试论扬州民歌的三个特点[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03).
[3]单林.从江苏民歌中的秧歌号子说起[J].音乐与表演,2004,(05).
[4]曹永森.扬州民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5]袁野.扬州传统民歌与新民歌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01).
作者简介:
章莉,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