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内蒙古竹笛音乐初探 |
范文 | 牛宇辰 【摘要】内蒙古音乐一直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被人们称为“草原音乐”,这也是它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竹笛在内蒙古音乐乐曲一直就是独树一帜的存在,当音乐响起时总能使人想起辽阔的大草原,热情内蒙人,好客的牧民,以及载歌载舞的情景。 【关键词】内蒙古乐曲;长调;短调;内蒙古音乐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其中能歌善舞的民族有很多,它们为中国音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蒙古族同胞在我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人口虽然不多,却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华民族音乐的大花园里,蒙古族独特的音乐风格显的灿烂夺目,蒙古族的民歌也非常丰富,蒙古族的舞蹈音乐更是数不胜数。蒙古族同胞豪爽真诚,胸襟坦荡,不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音乐是他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蒙古族流传广泛的民族乐器有马头琴、四胡。笛子和胡拨斯、三弦、扬琴、蒙古筝等。这些乐器的主要功能是为唱歌和舞蹈伴奏使用。 蒙古族人们的笛乐文化由来已久,在《元始·礼乐志》中就记载到“宫廷乐队使用笛手为龙头木质,七孔,横吹笛”,那时人们用木头或羊腿骨去做笛子。在八、九十年前,草原上竹笛演奏者和王府里的演奏者们一般都会使用梆笛和曲笛。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交通改善,文化开始全国性的普及,北方牧民也用上了南方乐器厂制造的竹笛。无论在民间还是在音乐专业界,所谓“蒙古族笛子”这个词语的内容已经发生变化,既不是乐器的制作术语,也不指演奏者的身份,而仅仅是指笛子演奏具有蒙古族的音乐风格。如果看一只普通竹笛变是不是“蒙古族笛子”,唯一检验的标准是看竹笛演奏风格是否与正宗蒙古民族歌曲能融洽在一起。因此,“蒙古族笛子”演奏比中国的其它地域的笛子演奏更为独特。 一、传统“蒙古族笛子”演奏一种是用长调音乐,一种是短调音乐。 (一)长调 当用竹笛演奏长调时,一般使用曲笛。指法多用筒音作“1”“6”“2”“5”四种。长调能体现蒙古族歌舞音乐,真正勾勒出广阔草原的诗意美。演奏蒙古族乐曲,一定要能表现出幅员辽阔四字。虽然乐音要高亢有力,但也更讲究柔和连绵。蒙古族笛乐讲究音色醇厚沉稳而且出声要扎实,演奏长调切忌不能着急,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连线音的奏法,要运用大量的颤音装饰,以此来表现热烈激动的心情。准确使用竹笛的颤音和正确手指位置非常重要。在大多情况下,较多用小三度颤音去装饰旋律音,较少使用大二度颤音。如遇到长音,应在长音的开头和结尾处使用柔和的颤音。手指要放低,不应该在中间使用颤音。笛子的筒音不同就应在不同的位置以方便为宜的原则使用装饰音。 传统的“蒙古族笛子”在演奏时习惯奏出辽阔、连绵不断的感觉。可实际演奏却与演唱有很多不同之处。这种差异是歌手歌唱使用技巧对比的结果。演唱者经常使用上、下滑音。使用这种技术极大地增强了音乐的情感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增加音乐美感的深度。这种技巧的使用,早已在马头琴演奏员中普遍使用,但在竹笛演奏者中竟从来没有使用,近年来“草原笛派”大师李镇老师根据他多年的经验积累,改进了许多演奏方法,并且加入了循环换气技巧,这也是展现内蒙长调音乐的一个重要元素,它的创新使笛子演奏内蒙音乐更贴近蒙古族歌唱。 (二)短调 在内蒙古音乐中,短调音乐也是十分的丰富,它们分散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下面来介绍一下最具鲜明特色的鄂尔多斯短调音乐。 鄂爾多斯短调音乐,多是采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而且节奏也极具规律。其演奏多使用梆笛,指法是筒音作“5”“2”“4”等。尤其筒音作“4”指法是其它地区民族较少使用的,但蒙古族笛却使用较多,且风味独特可爱。演奏鄂尔多斯短调多用单吐音与连线音结合运用,配合使用倚音,上波音,上历音和倾向性极强的滑音。滑音的出现,正是当地民间歌曲旋律进行的习惯和演唱风格韵味的体现。 蒙古族各地民歌各呈不同色彩,音乐旋律走势,风格和韵腔都能互不雷同。比如西部大戈壁草原的民歌,旋律运行起伏大,情调深沉,显示刚毅稳重不畏艰险之情怀。中部草原广袤辽阔绿草如茵,地博物丰羊肥马壮,其民歌多是婉延连绵悠扬舒展,情调自豪,显示磊落豁达充满自信的情怀。 蒙古族音乐内容之丰富,素材之广泛,难以车载斗量。作为从事演奏专业的专业演奏者们,应该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去更多地投入到对民族族音乐和笛子演奏艺术的学习研究,尽力真实映现我国民族乐应有的瑰丽风采,发扬民族特色音乐,让世界都能听到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声音。 参考文献 [1]于亚男.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与演奏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2]卫武.纪录片创作中音乐元素的运用[J].新闻世界,2011. [3]怎样学好二胡地域风格的方法.转引自http://www.chinaminyue.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718&page=1&authorid=4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