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唐代剑舞中道具的信息传递与互通及其应用范畴探究 |
范文 | 【摘要】文章以唐代剑舞道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形成过程的梳理探究道具信息的传播方式及内容,归纳总结出唐代剑舞道具在多范畴中的应用。 【关键词】唐代剑舞;道具;传递互通;运用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一、唐代剑舞道具的历史形成 《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有:“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表明这种执物起舞的艺术形式已较为完整。《诗·大雅·公刘》有“弓矢斯张,千戈戚扬,爱方启行。”结合《孔子家语》中对剑舞最早的记载,剑作为道具进入舞蹈的上限可以推至春秋时期。当时,剑舞还仅仅是一种动态形式,并未被列入舞蹈范畴内。秦朝末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中道具数量出现变化,项庄项伯拔剑而舞成为了双人剑舞的最早记载。此时剑舞已成为舞蹈形式出现在社交场合中,宴飨之时观之以尽兴。汉代,单双剑舞表演形式产生,到武帝时期,剑舞正式进入表演范畴,常在宫廷百戏中作为节目出现。汉代是剑舞文化正式兴起的重要时期,剑舞道具从单一的军需实用价值慢慢转变为礼仪文化的娱乐价值。从汉画像石的遗存中我们可以得知,剑舞与道具的使用已经拥有固定套路。张道一先生对汉画像石做出了三个分类,剑舞则多表现在第一类——人类社会。其中,在车马出行、战争狩獵、乐舞百戏等场景中出现了丰富的舞蹈姿态,到了唐代,玄宗设立教坊,其下梨园弟子八千,出现了公孙大娘等专业舞人。唐后,宋虽有《剑器舞》等记载之词,但道具并不分明,舞蹈的技艺性表演性都有所降低,转而朝向故事情节化发展。至元带刀不带剑,剑舞从此没落。 二、唐代剑舞中道具的信息传递与互通 (一)肢体意识的延伸 剑作为舞蹈者手持的一种舞蹈用具可算是舞蹈者身体的延伸。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说法。那么在中国舞蹈的道具特征性之下思考,道具即为媒介。首先剑的剑身狭长扁平易刺穿,这种特点是基于战士杀敌考虑的,与汉巾袖舞如出一辙,不管道具的质态何样,都在人类上肢的延长上发挥作用,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人类渴望更高、更远、更强的祈求心态造成。这种媒介不仅是身体的肢体延伸,还代表了本民族的文化意识的延伸。古代人民从战争实用性出发制造出了武用最大化的剑本身,后经过意识情感的表达衍生出他意。《拾遗记·卷五·前汉上》载:“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将所佩宝剑藏于武库,但见库中剑气如云飞出户外,状如龙蛇。”龙本族根,以剑气化之代表了当时人类的意识流已经不仅局限于人本身了,而是外化到了器具之上了。 (二)群体角色的辨别 纵观中国舞蹈,舞剑、舞手绢、舞扇、舞伞触目皆是。手持道具,双手无法解放,所以汉民族的群体化角色有别于芭蕾的托举等呈现出一度二度空间的行为模式。剑舞手持剑与其他汉族道具舞蹈相同,例如水袖舞、绸舞,首先延长的肢体代表了中国“长生”思想中的永生之道,有了这神仙思想的群体角色即黄河文明。其次,战国有谚意为有着长长的袖子的人一定善于舞蹈,那么有很多钱的人一定是做生意的。这种富足表明剑舞文化也是代表了宫廷之上的贵族文化。上流社会的风流雅士长以剑傍身,他们认为“外可练剑,内可练心”,意识方面的延伸思考带来了群体角色的清晰辨别。以上均体现了这种信息辨别是基于道具的使用而产生的。 (三)文化信息的互通 1.剑舞诗歌之游目骋怀 唐代诗歌文化繁荣,诗人以酒剑为精神寄托,并作为创作的源泉。诗歌的意境附着在剑舞之上,文化的创造力得以展现。剑的实用价值降低,表演性提升。剑舞也不再只是“武”之所爱,更是“文”之所向了。李白是有名的好酒爱剑之人,曾作出“三杯拔剑舞龙泉”的潇洒之诗,许多文人墨客常常以佩剑来彰显洒脱大气的文人特性。唐诗囊括了剑舞文化的风格特点、形式特点及以情舞剑的情景描写。边塞诗人岑参曾写出了“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的边塞驻守舞剑的情景。唐后,剑舞文化随朝而没,但拥有开阔眼界与艺术细胞的文人仍留下了文化瑰宝,让我们有机会领略到唐王朝剑舞文化的风采。 2.剑舞狂草之舒卷云烟 唐代有记载的两位书法家曾与剑舞渊源颇深,一位是玄宗诏书所下的“三绝”之一的张旭,另一位是被称为“草圣”的怀素。据说张旭在观赏公孙大娘剑器舞之后领会了剑舞忽急忽缓、跌宕起伏、婉若游龙的特点后随即提笔,杜甫有诗写到其书法水平大有长进。《乐府杂录》中载曰:“开元(713—741)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而后可知怀素的书法似剑气般笔锋骤转,顿挫分明,声势满堂。唐另一书法家颜真卿也曾以赞裴旻:“剑舞若游电,随风萦且回。”叹其艺剑光闪约,犹如闪电。由此看来,剑文化对书法的影响颇深。 3.灵剑布法之摄生之道 唐段成式《西阳杂俎》中传闻有吐蕃将军使剑化为龙以破唐军。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象》载曰:“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古代以龙视为阳刚之气,故道家在施道布法之时使用剑气灵动的剑,剑的形状直冲云天,使人们认为道士有通天的本事。这种剑崇拜的文化风气使得舞剑之术在道教文化中代表了驱魔赶灾的金钥匙。道家有剑道之术——“以身领剑、人剑合一”这种拥有固定套路的舞剑行为让剑舞来到了人们的身边,道文化与剑文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三、唐代剑舞中道具的应用范畴 (一)宫廷教坊,宴飨献艺 1.教育范畴 唐代时期,玄宗爱礼乐,设立“教坊”“梨园”,“梨园”即为统治者培养能够表演歌舞的专门艺人,弟子上千人。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燕乐”,“剑舞”便是固定的节目,剑也正式进入了教育的应用范畴。中央集权下的国家统治教育方式与内容也由统治者制定,并且对伎人有着严格的考核制度,每年一考不合格的弟子将被辞退。虽然这种教育活动对剑舞风格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但培养出了一批剑舞技艺精湛的艺人行家,弟子中就有有一位载为姓氏公孙,名已不实,杜甫诗曰公孙大娘。在杜甫目睹公孙大娘精湛武艺约五十年后,公孙门下字第李十二娘继承其技艺望再度呈现半个世纪以前剑舞的盛况,正是他们的教育成果在史料上留下的些些痕迹,让我们窥见到剑舞文化在盛唐的繁荣,所以剑舞的教育功能不言而喻。 2.社交、表演范畴 秦末就有“鸿门宴请,拔剑起舞”的典故,从那时起,剑舞作为一种礼仪互通的方式出现在了社交场合,常常有一人拔剑而舞,舞至中斷或舞毕,邀请他人共同起舞,这种乐舞礼仪中的相互邀约又被称作“以舞相属”。若是他人相邀而不应邀,则视为不看重对方或不给对面面子的不敬行为。 唐代的乐舞活动中,“燕乐”最具代表性。“燕乐”即为宴饮之乐,当天子与诸侯宴饮宾客时使用之助兴。剑舞在“燕乐”中拥有独特的形式、潇洒大气的舞蹈风格、华丽的戎服以及代表统治者方面的君权展现,常常被用来表演。剑舞的艺人选拔一般都由坐部伎和宫女中最优秀的艺人来表演。公孙氏道具的使用出神入化,令杜甫及众人啧叹称奇。于是留下了“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的赞叹之词,也表明剑舞的表演性在唐代到达了一定的高度。 (二)民间敬拜,自舞成风 1.祭祀祈福功能 唐代剑舞不仅用于御前表演,还用于民间的祭祀祈福活动。君王希望礼乐文化可以深入的影响到全国各地,所以大力推广乐舞文化。唐代元宵节及庙会时,常常会举办游行歌舞活动,无论年龄或是性别,纷纷走街串巷进行各种文艺表演。剑舞作为其中重要的节目之一代表了民众百姓在重大节日及民俗活动时的美好心愿。加之唐代不仅崇尚佛教,道教也十分盛行,剑及剑舞在道教祭祀活动里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道教用剑的方式在上一张已经做了基本介绍。 2.体育健身功能 从宫廷之上的单一表演到民间的娱乐活动,剑舞的礼仪文化价值随之降低,此时剑舞不仅具有了表演祭祀的功能,还转化为一条大众体育健身的好途径。剑舞势猛力强,动作幅度大。道具铜制,质量重沉,因手持一剑或双手持剑,十分考验人的身体协调能力。加之唐代社会繁荣,经济景气,人们不用为生计发愁,拥有更多时间来进行体育活动,无形之中达到了强身健体之目的。 (三)军事战地,勉励士兵 唐有将军裴旻擅舞剑,玄宗赞为“三绝”,李亢《独异志》中描写裴旻将军舞剑之姿,左旋右抽,步数若飞,抛剑如空十丈有余仍能用剑鞘承接之。诗人姚合有《剑器词》二首“圣朝能用将,破敌速如神。掉剑龙缠臂,开旗火满身。积尸川没岸,流血野无尘。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人。”描写了朝廷善于用将,破敌速度之快。第二句表现了一个群舞的场面,破敌之后将作破剑之势,另有“开旗”者以火光之物以助舞。这场战争胜利之后的舞蹈,不仅有独舞有群舞,而且除剑之外还有其他器具作物的记述。虽不知当时具体情形,却也由此可以了解战争之时,舞剑可以鼓舞军中士气,剑的使用不仅具备了战用价值且给士兵的精神带来激励,张道济曾作《幽州夜饮》:“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2。”描写战备阶段,作剑舞派遣士兵心虑,战事吃紧之时作剑舞,以鼓励守城的将士坚定抵御外寇的决心。这时剑的功能不仅停留在视觉与心灵的外化感受,还可以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 中国唐代的文化背景给剑舞文化提供了大发展的沃土,它在当时产生的多种应用体现也是时代造就的结果。从古代舞蹈用具的使用与当代道具艺术文化的思考两方面来探究道具信息的传播方式及内容,期望古老的剑舞文化能够在新时期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在当代得到更长足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张谛.中国古代舞蹈道具的运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02). [3]孙丽萍.试论公孙大娘剑器舞的道具、套路及其在舞蹈史上的地位[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7(08). [4]刘健.试论舞蹈服饰道具的传播功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3). 作者简介:胡冰欣(1994—),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方向:舞蹈教学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