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19世纪意大利歌剧代表人物的创作特点解析 |
范文 | 朱茜 【摘要】意大利歌剧在巴洛克时期影响波及欧洲各国,成为欧洲占主导地位的音乐戏剧形式。19世纪,歌剧始终是在意大利音乐最重要的领域,意大利歌剧仍然保持正歌剧与喜歌剧的体裁分野,浪漫主义慢慢深入其发展。在意大利的歌剧史上,我们不得不提到至关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就是乔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c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1924)。他们不仅在意大利的歌剧史上,而且在世界歌剧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关键词】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有句俗语“时势造英雄”,不同社會环境产生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音乐创作亦是如此。如我国音乐历史发展过程中,辉煌时期首数中国的盛唐。那时“兼收并蓄,群花同放”的国际、国内音乐环境,造就了“喉转一声,相传九陌”的宫廷歌手许和子、“喉音嘹亮、颖悟绝伦”的歌手张红红,更造就了为他们撰写大量歌词,自己也是“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的诗人李白。[1]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中,鼎盛时期不由得让人第一时间想到19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背景、机器工业大革命的经济背景使得意大利的音乐发展出现领先世界的局面。意大利的音乐巅峰以歌剧创作为代表,在19世纪的意大利,历经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等人的正歌剧与喜歌剧后,逐渐发展到真实主义思潮的威尔第和普契尼歌剧,可以说演唱技巧、歌剧创作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拓展。在19世纪这一时期中,歌剧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力、艺术价值而言,最为突出的是罗西尼,威尔第和普契尼。本文将从三位作曲家的歌剧创作视域解析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创作特点。 一、罗西尼歌剧的创作风格 罗西尼歌剧被世人称为能传出人心声的歌剧,作为19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歌剧创作者,他将大量的心血投入到喜歌剧创作中。在他求学过程中,通过抄写大量海顿、莫扎特等名家的乐谱领悟音乐中的奥秘,并进行创作。 在罗西尼创作的40部歌剧中,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但它的首演并不尽人意。在罗西尼创作之前,当时意大利的作曲家帕依谢洛已经将博马舍的喜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创作成为歌剧。当时的观众仍认为罗西尼重新创作这部歌剧是胡作非为,甚至感到非常愤怒。1816年2月5日在罗马阿根廷剧院首次公演,首演当天,口哨声、喝倒彩声此起彼伏,观众几乎听不见演员在唱什么。经历了一段时间后才有所好转,这部剧的演出才获得巨大成功,并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并称为喜剧双绝。该剧很快成为世界各地歌剧院最重要的演出戏码之一,也成为歌剧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名作。实际上罗西尼之所以会成为意大利喜歌剧头牌剧目且票房不落,是因为这部歌剧注重了观众的趣味需要,符合人们所喜爱的音乐风格,旋律通俗易懂,乐队伴奏的织体简洁明了,节奏富有活力,习惯运用主调并置的三度调性手法连接主调和属调,形成独特的罗西尼风格。这部典型的罗西尼风格歌剧征服了不同时代的听众,其精彩的效果完全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相媲美。 罗西尼创作的歌剧,为意大利歌剧创造了新的辉煌时代,推动整个欧洲歌剧的发展。而罗西尼的歌剧神奇与欢笑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直至流传至今,使人们重新回忆起意大利歌剧一枝独秀的无限魅力。 二、威尔第歌剧的创作风格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意大利作曲家,他的生涯构成了19世纪后半叶的意大利音乐发展史。威尔第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他的第一部歌剧创作于1839年,最后一部歌剧创作于1893年,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浪漫主义音乐对他的影响是比较缓慢的,他认为每个民族都应有属于自己民族艺术风格的曲目,所以他创作的曲目都是融合与消化成为自己的音乐语言。他一生所创作的26部歌剧中除两部喜歌剧外,其余均为严肃的正歌剧,大部分取材于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其代表作有《麦克白》《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奥赛罗》等。 威尔第早期创作的社会背景,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来鼓舞人民斗争。威尔第还大量吸取了文学著作丰富创作,创作了《黎哥莱托》,又译为《弄臣》。他因写了大量的歌剧作品而声名显赫,在西方歌剧史上有很高的影响和声誉。威尔第不仅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优秀传统,而且吸收了其他国家歌剧创作的宝贵经验,在歌剧创作领域留下了不朽的经典名作。他的成名作品《纳布科》(1848),这部作品爱国主义思想十分鲜明,运用大合唱的形式成为表现爱国情绪的有力手段。1848 年后威尔第又写下了经典的三大浪漫主义歌剧——《弄臣》(1851)《茶花女》(1853)和《游吟诗人》(1853)。 威尔第在歌剧中除去一些体现强烈爱国情感与热衷于文学著作所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冲突对比外,其中人物和他们的命运在威尔第的构思中化成音乐展现出来,这些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形象紧密相连,目的是使人物在歌剧中真正树立起来,扩大歌剧题材形式与人物形象范围。他在创作时始终坚持自己是意大利作曲家,不能抛弃传统音乐的特点,运用传统与当时流行音乐技巧相融合的风格融入自己的歌剧创作中。 三、普契尼歌剧的创作风格 普契尼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意大利杰出的真实主义歌剧作家代表之一,他的歌剧注重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力求真实地反映他们的贫苦生活和悲欢离合,以此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他还在继承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同时结合了许多自身的特点,他的歌剧创作作品深深植根于意大利民族的土壤中,运用了意大利民间风俗音乐和曲调,并结合其他民族的的曲调因素,使作品旋律朴实鲜明,通俗易懂,更具有世界性。普契尼歌剧让中国认识最为深刻的是歌剧《图兰朵》,这部作品从头到尾几乎浸染在具有中国风格的旋律和氛围中,即:以“茉莉花”的旋律为基础,以中国民间故事为内容的结构。 这也可能是大多数国家的人民(特别是我国)对这一曲目接受和熟悉的主要原因。然而,普契尼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运用,使其作品风格更具民族特点,在戏剧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更具真实性。 普契尼一生共创作了十二部歌剧,部部经典,经久不衰,至今人们都对他的歌剧作品评价极高。普契尼的歌剧之所以能在十九世纪意大利的众多优秀歌剧作曲家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的歌剧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和独具风格的真实主义创作风格。总之,歌剧在意大利的传统根深蒂固,存在着一种统一的创作主流。同时,三位作曲家也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其中,罗西尼的“花腔艺术”,使意大利的歌剧重获新生;[2]威尔第英雄般的“男中音咏叹调”创作,成为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经典;[3]普契尼“真实主义”的歌剧创立,为19世纪的意大利人民带来了新世纪、新生活的希望。[4]在解析意大利歌剧创作意犹未尽之时,也引发了笔者对我国当代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的深入思考。自古以来,我国各地散落着风格迥异的璀璨民族音乐,除极少数外,大部分音乐的旋律、唱腔、配器、表演等音乐特点缺少系统研究,作为从事音乐的学生,我深感研究、传承与发展我国民族音乐的责任与使命。[5]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这代学生在认真吸收国外优秀音乐传统之外,还要积极探索“洋为中用”的音乐传承路径,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侯延爽.李白“诗与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突破的路径 [J].音乐探索,2017(01):59-62. [2]侯延爽.山东“王皮戏”传承及发展思考[J].东岳论丛,2016(02):142-146. 指导老师:杨瑞教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