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贵州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
范文 | 【摘要】苗歌作为苗族文化的一支,承载着苗族数千年以来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是当代苗族人以及中华儿女的一项重要任务。苗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与汉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苗族文化一直是属于中华文化组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将从苗族民歌的传承现状和苗族民歌的发展两个方面,讨论苗族民族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苗族;民歌;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传承现状 (一)民间传承 苗歌的传承千百年以来一直是以民间传承为主,“口传”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苗歌的传播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耕种劳作、婚丧嫁娶和宗教仪式等社会活动息息相关,属于自发型的民间传承。随着现代文明不断渗入到苗族村寨,许多苗族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青年苗族人由于现代文明的濡化导致对苗族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度下降,在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下,传统小农经济社会人口大量流出,这些原因致使苗族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窘况。 (二)官方引导 由于苗文化的消融危机,政府机关在近些年对苗族文化的重视不断提高,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和发展措施,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育方面;在苗族集聚地区的学校开展汉语和苗语的“双语”教学,不少地区还开展了苗族歌曲进校园等活动,聘请当地民间民族艺人来学校教授苗族歌曲;文化方面;加大了宣传力度与建立了保护机制。如苗族民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国家组织编撰了各地的民歌选,收集了大量的民族歌曲。生活方面;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音乐活动,为民间民族艺术家们提供了许多平台用来展示苗族民歌的魅力。 (三)学术界 除了民间自发的传承和政府官方的引导,从事苗族音乐研究的学界学者们对苗族音乐的贡献也非同小可。以创作型为主的民间民族音乐家早期对苗族音乐做了大量的收集和改编工作,他们创造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苗族歌曲,如1974年白诚仁先生用苗族音乐素材创作的《苗岭的早晨》,改变了苗族音乐口口相传的原始传承模式,给苗族音乐赋予了时代通用的音乐语言,扩大了苗歌的传播范围。目前,各种民族研究机构的建立为苗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关于苗族音乐,科研型的民族音乐家做了大量的理论探究,用不同的学科,如生态学、民族学、传播学等学科视角对苗族音乐的各个方面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二、发展方向 随着21世纪全球化的进程,较原始的苗族文化被现代文明不断涵化,民族特征逐渐被同化和民族认同度不断被软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为更好地保护苗族的文化及其历史,走本土化道路对于苗族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加深文化认同,将苗族文化本土化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影响较小的文化群体势必会受到强势文化的同化,所以苗族社会在接受现代化进程中,要尽量弘扬本民族文化。苗族本民族人民应该对苗歌有“人无我有”的民族自信,而不是一味的追寻现代化带来的快餐音乐。社会生活应该多注重开展具有民族风情的各项活动,如苗族人民的“六月六”“干秋”“鼓藏节”等各项活动,在此活动中苗歌的参与都潜移默化的提高了自身的地位。 (二)苗歌的音乐教育 在西方教育体制的影响下,一直以西方音乐教育模式为主的学校音乐课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上仍存在不足,笔者认为应在苗族分布集聚较多的地区性学校加入苗歌的教学,这将对苗歌的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借鉴其他民族的方式,如侗族在音乐传承一块有着非常成功的习俗,侗寨里设有专门的歌师教小孩子唱侗歌,使得侗族人的音乐水平相对于其他姊妹民族要高出很多,音乐也发展出了多声音乐,由于其音乐的传承性较佳,侗族大歌在近几年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苗歌的教育需要学校官方教育和民间社会教育相辅相成才能达到真正保护苗歌传承的目的。 (三)整理与传播 苗歌的原始性使得各地苗族民歌处于零散分布状态,对于苗歌的传承,首先应进行的是苗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这需要对苗歌的原始声音进行记谱和分类,其次进行大范围的传播,除重视民间艺人的作用外还需加强各民族内的交流乃至世界文化的交流,通过交流做到扬长避短,苗歌的“血液”才能根植于世界大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李智伟,张超等.贵州苗族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05):143-147. 作者簡介:王润霖(1993—),男,汉族,湖南益阳人,贵州师范大学2015级艺术学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人类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