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打击乐在戏曲伴奏起到的作用 |
范文 | 唐栩 【摘要】在我国戏曲艺术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打击乐的作用不可小觑。本文从打击乐器的发展特点出发,对其在戏曲伴奏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打击乐;戏曲伴奏;艺术效果;作用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打击乐伴奏能够实现对戏曲演出节奏的掌控 节奏是自然规律在戏曲艺术中的延伸,如自然交替,春去秋来等是自然界节奏的体现,人身处自然界之中,深深节奏的影响,如春天给人以生机盎然质感,秋天给人以萧瑟凄凉之感。这种节奏在戏曲艺术中的眼神就表现为听众对不同乐器演奏的情感反馈,如紧凑激扬的节奏能让人陷入紧张,并根据节奏的变化产生激昂奋进的情绪;在舒缓悠扬的节奏中能够平静下来,并陷入对戏曲情节的深入思考;沉重的节奏能够让人感觉压抑,并在伴奏中产生愤懑之情。由此可见,节奏贯穿了戏曲艺术的始终。具体在打击乐伴奏的戏曲表演中来看,节奏是音响的强弱、长短、轻重等规律性的组合,这是戏曲旋律形成,音乐结构实现的重要因素。在戏曲艺术中,表演者能够根据打击乐的节奏表现出情感的变化,并根据鼓点收放自如,让观众感受到情绪的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呈现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直以来,在中国戏曲艺术表演中,鼓师的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在统一的戲曲节奏和故事情感基调的引导下,根据指挥的安排,对具体的情节进行表现,通过打击乐的起止、轻重与快慢,把控整个戏曲的节奏,从而相突出人物塑造,营造舞台氛围,为演员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烘托人物形象,表现戏曲艺术情感 中国戏曲艺术强调形神兼备,所以有“演人不演行”的说法,即在表演中,演员不应该仅仅从形似上进行表现,而是应该做到深入角色内心,从神态上进行表现,这样即使面对同一个角色,不同的演员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艺术。这种艺术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情感上变化。在戏曲艺术中,演员的表演过程就是二次创作的过程,深入挖掘人物复杂、丰富、独特的内心情感,更加真实地塑造人物,强化观众的代入感,让整个艺术表演在人物的支撑下更加饱满、丰富。 在戏曲艺术中,演员的表演需要打击乐的烘托与渲染。打击乐在戏曲艺术中需要画外音的衬托。所谓“声情并茂、以情带声”,就是打击乐在戏曲伴奏中对演员表演的强化。将打击乐鼓点的声音与人物内心情感相联系,利用鼓点的轻重缓急体现人物丰富的心理戏;在演唱中,表演者也能够通过声音的带动,让打击乐的变化更加富于节奏,由此,在打击乐的戏曲伴奏中,表演者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并将自身情感利用打击乐传递出来,让场外的观众与场上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强化角色塑造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三、配合演员表演,烘托舞台气氛 演员的表演与舞台艺术氛围密切相关。中国戏曲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定型,并发展出一套程式化的体系。而演员要想在戏曲表演中呈现艺术价值就应该在基本功上不断锤炼。在戏曲中基本功主要包括“四功”和“五法”,其中“四功”为唱、念、做、打;“五法”包括眼、手、身、步、法。这些基本功在舞台上的配合需要锣鼓点的衬托。在京剧的打击伴奏中,“四击头”因为大鼓、小鼓和锣的配合共击四记而得名,这一打击伴奏节奏感强,音响效果好,因此常用于演员亮相的时候;“急急风”则是指节奏很快的锣鼓点,在表演中多配合人物紧张、急促的动作,如京剧《空城计》,为表现司马懿率兵急袭西城的紧张气氛时,就是利用急急风与演员肢体动作的配合以及唱腔的表现来传递艺术感染力;“慢长锤”则是配合演员缓步行走等相对舒缓的节奏而形成的,如《甘露寺》中孙尚香的慢板唱,《文昭关》中伍子胥和皇甫讷互换衣服时,都运用了慢长锤;“快长锤”即利用长锤和凤点头结合而成,在演奏中节奏较快,例如《打鱼杀家》中李俊、倪荣上场开唱前,都用快长锤。在戏曲艺术中,为衬托演员表演,打击乐在伴奏中会结合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动作,对舞台氛围进行烘托,这样演员在表现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的过程中,才能够进入情境,进而与道具、布景、灯光等视觉艺术一起营造舞台气氛,强化艺术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中,打击乐不仅是戏曲情境营造的需要,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戏曲伴奏中的表现。在打击乐的伴奏下,戏曲艺术的无论是在故事推进、人物塑造还是在情境构建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结合打击乐在伴奏中的功能,对其与戏曲艺术的管理进行梳理、总结,进而推动中国戏曲艺术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瑜.京剧打击乐的节奏与结构特点[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2):104-117,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