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如何有效开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
范文 | 谢芳 【摘要】音乐是一门反映人类生活与情感态度的艺术,有其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音乐这门艺术可以将他们的行为、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学龄前儿童开发智力、发展行为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兴趣;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音乐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音乐的熏陶中,人们身体和心灵在得到放松的同时逐步获得了审美愉悦。有研究表明,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听着舒缓的音乐便能入睡;成人听到律动强的音乐便不自觉的会跟随音乐舞动。种种现象都在表明,音乐对人们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在音乐和艺术教育活动中,最终目的是让幼儿通过音乐的教育获得心理和生理的愉悦,使幼儿的艺术情趣得到升华。 那么在重视幼儿教育的今天,更应该把音乐教育渗透到幼儿的点滴教育中去。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儿童音乐教育方面,陈鹤琴先生提出的一些观点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陈老先生提出的“让儿童生活音乐化”这一观点中,旨在倡导在点滴的生活中渗透音乐。因为无法要求幼儿稳定安静的进行学习,那么只能把对音乐的熏陶渗透到幼儿点滴的生活中去,可以寓音乐与游戏。那么怎样有效的开展幼儿的音乐教育便成为了势必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并不是要把幼儿培养成优秀的舞蹈家、钢琴家、甚至小提琴家等,而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较弱,他们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的支配。因此教师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就要使幼儿的兴趣得以保留、巩固,使其成为一种稳固的需要。 一、不断激发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促使学前儿童学习的前提条件,但兴趣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一定环境的影响和后天培养而形成的。教师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要有意识的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学习模式,调动学前儿童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充分感知体验音乐的魅力。 (一)抓住学前儿童性格特点,培养其学习音乐的兴趣 要抓住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我在教授中班歌曲《头发肩膀膝盖脚》时,便采用了动作导入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先以提问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导入,提问幼儿与身体有关的部位在哪儿,让幼儿指出来,随后我提问的速度越来越快,让幼儿快速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由于感受到教师语速的变化,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在成功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后,我便让幼儿欣赏歌曲《头发肩膀膝盖脚》,通过聆听欣赏,幼儿已经开始跟着歌曲的旋律开始哼唱了,随后我对幼儿提出了适宜性的挑战,问是否能跟着音乐的旋律把相对应的身体部位找出来。在整个课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主动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幼儿参与其中,感受音乐的美好。 (二)有趣的打击乐教学,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打击乐的教学中,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小手或者乐器来拍打出各式各样的节奏,因此幼儿对这一部分是比较喜欢的。在《拔根芦柴花》的打击乐教学中,我以一幅图片为基础,让幼儿通过观察图片的变化来感知音乐旋律的变化,旋律变化时让幼儿分别做出拍腿、叉腰、拍肩膀的动作,随后在对音乐的记忆娴熟之后,拿起乐器让幼儿进行演奏。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有开始图片的铺垫,减轻了幼儿认知和记忆的负担,增加了幼儿对音乐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在使用乐器的过程中,幼儿逐步加深了对乐器的了解。 (三)集体韵律活动,培养幼儿的律动感 学前儿童的集体韵律活动也可称为团体律动教学活动,泛指伴随音乐所进行的人体的艺术表现活动。在律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起幼儿的注意,再对故事中的相应情节编配一些动作,动作的创编中,一定要基于一个原则,动作一定是直觉性反应动作即动作是基于幼儿的原生经验,和幼儿的原生经验相对接,最后一步是结合音乐做动作。在幼儿对动作熟悉了之后,能很好的跟着音乐做动作,便可对幼儿提出适宜性挑战,也就是说相同的内容重复的次数过多幼儿会厌倦,因此要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对幼儿提出更高更难的要求,旨在掌握动作的同时锻炼幼儿的节拍律动感。在对于幼儿的教学中,有一个次数的临界值,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4,即同一个内容如果对幼儿教授了不到两遍幼儿就学会了,说明所教授的内容过于简单,但如果超过四遍幼儿表示难以接受,则说明所讲授的内容过于难了,要适度的降低教授内容的难度。团体律动不仅具有审美教育价值,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和人际支持,培养幼儿的社会性交往,使幼儿体验到合作的过程。 二、音乐教育促使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一)促進幼儿听力的发展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学前儿童时期对声音的捕捉十分敏锐,可以说是人生中听觉能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时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的培养,使他们逐步感受音乐的强弱、律动、音色的变化等。 (二)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音乐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的。因此在幼儿的音乐学习中,幼儿想要掌握歌词,就必须认真的记忆;幼儿想要学会音乐中的舞蹈动作,便要集中注意力,多次反复记忆。 (三)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幼儿在听音乐时,对音乐中歌词的模仿学习也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歌词中渗透的词汇,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断积累了词汇量,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词汇中的语言也需要一定的节奏感,需要高低、快慢、强弱的变化,经常让幼儿听音乐,对幼儿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四)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对学龄前儿童实施音乐教育的同时,也和其他教育的方法一样,要注重因材施教。每个孩子和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对于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的接收程度也不一样,这样教师在对集体幼儿的教学中多少会增加难度,要考虑到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关注到不同幼儿对新知的不同接收程度。 三、结语 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进行因势利导,做到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差异。通过对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熏陶,让他们的审美情感不断得以提升。在课堂上利用提问的方法引起学龄前儿童的有效注意,且通过模拟课堂的方法,让学龄前儿童角色互换,体验小老师的乐趣。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也不单单是教学龄前儿童音乐的教育,而是通过音乐培养人的教育,培养学龄前儿童健全的人格,培养学龄前儿童对音乐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最终实现学龄前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 音乐教学对学龄前儿童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启蒙教育方式,无论是对学龄前儿童的智商还是情商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培养了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同时,更是促进了学龄前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曦璇.浅谈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4). [2]李飞飞.试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J].艺术研究2014(2):124-125. [3]谭敏捷.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J].艺术科技,2016,29(9):83. [4]李飞飞.试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J].艺术研究, 2014(2):124-125. [5]吴怡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人本性”——基于人本主义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审视[J].文教资料,2013(15):81-8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