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代鞍山市岫岩东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
范文

    张微微

    【摘要】岫岩东北大鼓又名“大鼓书”,是流传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传统民间说唱艺术,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音乐特征和人文价值,在中国鼓词艺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已经面临濒危的状态,亟待抢救和保护。因此,本文以岫岩东北大鼓为切入点,通过传承现状的反思,提出新时代鞍山市岫岩东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意见,真正做到守住初心、保持敬畏心、以匠心传承艺术!

    【关键词】岫岩东北大鼓;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3?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岫岩东北大鼓是岫岩满族人们喜闻乐道的传统音乐形式,它起源在民间、发展在民间、活动在民间,延续生存于岫岩满族人们之中,构成了群众性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体系,在民众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极具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价值。

    一、岫岩东北大鼓的起源与发展

    岫岩东北大鼓是东北大鼓的分支,与满族说唱“子弟书”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萌发于清代道光年间,主要代表人物为活跃在岫岩南部的杨家堡弦子书艺人杨福祥,其手持三弦、脚踏节子板,一边弹一边唱,可谓是岫岩大鼓的原型。清末民初伴随传统曲艺艺术的交融和流传不断形成,主要代表人物为盖县艺人韩忠武父子和刘丙洲,为岫岩东北大鼓的发展夯实了根柢。20世纪40年代岫岩东北大鼓在吸收大量“奉派”唱腔的同时,创新了独具特色的板式唱腔,加强了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风格。新中国以来,在国家的扶植下不仅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各具特色,新作层出不穷,从艺人员不断扩充,甚至已成为一种专职职业,主要代表人物为赵树胤、唐国志、崔广烈和马德廉等。1980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复苏,当地文化部门也开始逐步改变思维、将扶植和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岫岩东北大鼓逐渐苏醒,不仅艺人们重温就业,而且举办了相关的培训组织,培养了一大批新生力量。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洋音乐和传媒的发展,岫岩东北大鼓再次走向衰落,淡出青年一代的视野,并随着艺人的接踵逝世,面临消亡。近年来,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开展,岫岩东北大鼓进入抢救阶段,不仅创立了岫岩东北大鼓协会、兴办了岫岩东北大鼓活动基地,而且组织了培养训练和交流活动。

    二、岫岩东北大鼓的传承现状

    2006年,东北大鼓被列入国家文化部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 年,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的东北大鼓也进入了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岫岩东北大鼓作为活态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岫岩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底层民间生活文化,不仅呈现了本地区民族的本体实质和本性特征,这展现了地方文明的多样化,极具凝聚力和亲和力,十分值得研究、传承和保护的。但经过岫岩东北大鼓的田野考察,却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中国多数博物馆内有关音乐类的非物质文化资料保存较少。辽宁省博物馆内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及基地或只有牌匾,或仅社区在申办之中,很难查证资料。鞍山博物馆内有专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区,里面展示了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以及代表“非遗”和传承人极少的简介及图片。岫岩满族博物馆需提供身份证(除休息时间)才能进入,但没有相关“非遗”资料;岫岩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不对外参观,需凭借单位介绍信才能进入,内部展示了岫岩代表“非遗”和传承人少量的简介及图片,缺少相关的文字记载和影音资料。

    其次,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且无形的,极易被忽视,损害后不能及时发现。

    再次,传统岫岩东北大鼓的表演无法满足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要求,导致书馆陷于经营的窘境、传统曲调和唱词的丢失,以及大量欣赏观众的流失。

    最后,其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传承人大都已人老力衰,年轻人又不愿学习,导致无人可传,一旦消失变踪迹全无。

    缺乏传统文化教育,导致相关知识和情感积淀的匮乏,岫岩东北大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处于濒危境地,抢救和保护已刻不容缓!

    三、岫岩东北大鼓的思考和意见

    根据岫岩东北大鼓的考察情况,使我深深陷入了思考之中。血脉相连的中国文化、年深日久的集体记忆,维系着我们千年不灭的民族精魂。岫岩东北大鼓数千年的文化遗产是岫岩人民共同的累积和财富,使我们不再是无根的浮萍、随风的草籽,但如今的传承和发展令人着实担忧。所以,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势在必行。只有真正做到爱、保护和传承,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够“品其味,享其乐,忧其存,为其役”。

    第一,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最先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是日本和韩国。1950年,日本首先颁布了《文化保护法》,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涵义,并以法律方式规定了范围。1962年,韩国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并于1967年将江陵端午祭申请为韩国“重要无形文化财”,至今已有百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近70年的实践和总结,他们均作出可喜的成果,也是世界上“非遗”保护较好的典范。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吸取经验,为己所用。

    第二,发挥国家及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博物馆的形式建立数据库,通过文字、图片和录像等多种形式保存岫岩东北大鼓的相关资料;加快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岫岩东北大鼓的立法保护,逐步形成科学的体系和项目保护。

    第三,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民意识。只有全国人民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才能从本质上加强抢救和保护的力度。

    第四,挖掘民间艺人,注重传承者的培养。传承人是不可再生的人力资源和希望所在,正所谓“传人在,传统艺术在”。所以必须加强传承人的挖掘和保护力度。

    第五,借助传播媒介推广宣传,重视音乐文化的流传。现代社会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社会媒体充斥着年轻人的视觉和听觉感官。我们可以通过“说唱馆”与媒体网络的互动,扩大岫岩东北大鼓的全方位推广;还可以通过各类比赛,挖掘人才、激发兴趣。

    第六,借助教育力量,普及音乐及受众群体。我们可以借助教育的力量,从幼童抓起、延续教育,不仅使岫岩东北大鼓这一传统艺术深植于心,而且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本国、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此外,我们可以通过高等院校通识课的开设,使其更加广泛化、合理化。

    最后,汲取姊妹艺术的传承经验、丰富岫岩东北大鼓的艺术内涵和音乐创作。说起曲艺,人们都会想起东北的“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曾经也经历了同样的困境。但是他们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不断结合时代的步伐、年轻人的审美取向,不断改良和创新,不仅登上中国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而且走出国门、迈向世界,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和接受了这一传统表演艺术。我们可以从这样的姊妹艺术中吸取经验,使我们的岫岩东北大鼓走出困境。

    岫岩东北大鼓是岫岩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勤劳的岫岩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见证,是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岫岩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当前,这种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刻不容缓,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留住我们的精神家园,为弘扬传统文化付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冯志莲.岫岩东北大鼓调查报告[J].中国音乐,2011.

    [2]王希彬,王庆明.岫岩东北大鼓百年回顾[J].艺术研究, 2014.

    [3]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7.

    [4]姍悦.岫岩东北大鼓弹弹打打唱起来[N].鞍山日报, 2012.

    [5]李阳.王福玲:鼓书声声醉心田[J].文化·遗产,2011.

    [6]冯志莲.东北大鼓保护刍议——东北大鼓研究系列之四[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5: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