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范文 | 范琳琳 【摘要】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开展音乐专业教学活动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对其加强重视。本文首先分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然后以此为基础,分别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理论结合实践四个方面探究具体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其教育人员具体工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高校音乐专业;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高等院校开展音乐专业教学活动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方向,教育人员需要对其加强重视,确保能够更高程度地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为了进一步明确高等院校在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下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更为科学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特此展开本次研究。 一、高校音乐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音乐作为现代人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高等院校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如果要确保音乐专业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进一步满足社会时代发展需求,需要科学改进教学策略,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更为有效的培养。但是,就我国目前高等院校教学工作而言,教师教学观念较为陈旧和落后,教学质量重视不足;同时,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过于重视技能培训。该种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目前音乐专业学生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和实践。[1]为了进一步保障音乐专业学生发展,高等院校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科学改进教学方式,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育理论,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對其创新能力进行更为有效的培养,实现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使其进一步适应现代社会环境。 二、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明确音乐教学目标 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强化学生审美能力,进一步推动音乐事业发展。为了确保更为科学地培养产业化人才,高等院校必须科学创新传统音乐教学。在此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在我国传统音乐教学活动中,普遍过于重视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对其职业能力、音乐情趣和审美体验的培养缺乏重视,导致学生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无法更高程度地发挥自身潜能。为了保障学生具有更高的产业化创新能力,教师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时,必须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继而引导学生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时,能够进一步感受美好,对其专业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进行更为有效的培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科学创新传统音乐教学,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高等院校学生在具体学习音乐知识过程中,必须确保自身创造力的有效发挥,受到音乐艺术特性的影响,音乐创作具有更高的创造性。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通过实施音乐创作教学,能够实现学生创造能力的全面提升。音乐创作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导致很难确保有效的师生教学活动,在具体进行学生创作能力培养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具体作业。首先,环境因素通常会对学生创作能力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具体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与其他艺术创作相同,音乐创作灵感通常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强化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科学积累审美经验,实现学生创作能力的有效提升。其次,还需要进行实践课程体系的科学完善,科学设置课程能够实现学生创作能力的有效提升。在我国传统音乐专业教学活动中,课程设置过于重视相关理论概念,应用实践和知识面相对狭窄,无法满足现代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同时,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利影响。基于此,高等院校在具体开展音乐专业教学活动时,需要明确艺术实践的重要价值,对其时间、课程体系进行合理完善。[2]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首先,必须确保明确设置课程的具体原则,在音乐专业教学活动中,需要确保合理融入艺术实践,因此,相关人员需要进一步明确指导原则,科学营造更为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艺术情操,对其进行美育知识的全面普及。其次,需要科学配备师资力量和设备设置,确保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学具有更为良好的硬件基础,学校需要在特定场所内科学配置相关设备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首先,需要科学创新教学方式,在我国目前高等院校进行音乐专业教学时,传统教学方式普遍以教师作为课堂中心,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如果要确保进一步提升学生创造性和积极性,必须对其教学方式进行科学改进和创新。目前,我国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化发展,就是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时,必须充分应用网络技术,确保合理丰富教学内容,从听觉、视觉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刺激,使其具有更高的求知欲望,能够更为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还需要基于不同学生个人兴趣科学调整课程内容,确保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创新创作形式,通常情况下,音乐创作普遍是通过具有较强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实现,学校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对其思维进行有效拓展,使其想象力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进而自主创作音乐,以此为基础,才能确保现在教学模式的合理化。最后还需要科学改进和创新表演形式,音乐舞台表演是连接观众和音乐创作人的重要桥梁,音乐表演通常存在多种形式,不同音乐表演流派的表演方式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性,但是,无论何种表达方式,都在于诠释作者内心世界,同时,需要确保能够使观众产生美好的感受,因此,在具体诠释音乐作品过程中,需要对其表演方式进行有效创新。 (四)确保理论结合实践 在通常情况下,音乐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性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教学活动的创新性。在通常情况下,创新思维与人实践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高度重视课堂实践,确保理论联合实际,强化校内外实践。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重视,确保实现学生创造力和主动性的有效提升,与此同时,还需要基于不同班级具体情况科学制定教育方式。在此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自主能力的全面提升,使学生能够更为积极地参与理论课程教学,合理优化教学氛围。在具体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需要科学兼顾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其中,校内实践具体是指社团活动,学生在具体应用音乐知识时需要高度重视实践活动;同时,教师还需要在专业考核中合理纳入实践活动,确保实践内容具有更高的实用性。高等院校在具体安排文化产业课程时,还需要合理优化相关理论知识和时间活动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对其培养模式进行科学改进,在一定程度内增加实践部分学分比例,确保学生能够高度重视自身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明确音乐教学目标,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保障理论联合实际,确保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活动中科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为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进而确保学生专业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事业发展需求,为国家经济水平的有效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晓青.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8):224-227,285. [2]苏振德.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旬刊,2017(10):12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