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李叔同合唱音乐的民族性特征 |
范文 | 【摘要】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先采用多声部合唱艺术形式的先驱人物,李叔同一生创作了诸多合唱音乐作品。他的合唱音乐因其民族属性也极具民族特征,音乐语言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审美格调彰显意境深远、雅俗共赏的中国“传统美”,情感表达富有浓厚的爱国之情。 【关键词】合唱音乐;古典诗词;学堂乐歌;李叔同 【中图分类号】J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038-01 【本文著录格式】胡忻言.李叔同合唱音乐的民族性特征[J].北方音乐,2020,03(06):38,40.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李叔同,是最先在音乐创作中采取多声部合唱形式的实践者。他所创作的三部合唱《春游》,是中国第一首按照多声合唱技法创作的合唱曲[1]。学堂乐歌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选曲填词,即引进外来曲调,填以新词,从而构成一种不同于传统歌曲的音乐形式。因此,李叔同的合唱音乐在语言、审美意趣和情感表达方面别具特色。少时熟读诗书的文化底蕴与青年时期留学日本的经历,使李叔同创作的合唱音乐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音乐语言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文学性较强;音乐审美格调极具中国传统美,或豪迈激昂或清新自然,或婉转哀艳或恬静肃穆;音乐的情感表达富有浓厚的民族情怀,处处显见爱国之情。 一、合唱音乐语言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 李叔同出身富貴,幼时接受过正统的传统教育,少时熟读《毛诗》《古文观止》《左转》《唐诗》等经典著作,文化底蕴深厚,才华横溢,长于诗词。他的合唱音乐语言与民族诗歌一脉相承,具有音乐性和文学性相统一的特点。 1906年,李叔同到日本留学,开始涉猎日本音乐和西洋乐技,发现“日本唱歌,其词意袭用我古诗者,约十之九五。我国近世以来,士习帖括,辞章之学,佥蔑视之。挽近西学输入,风靡一时,词章之名辞,几有消灭之势。不学之徒,习为薮昌……废弃雅言。迨见日本唱歌,反啧啧,称其理想之奇妙。凡吾古诗之唾余,皆认为岛夷所固有。既齿冷于大雅,亦贻笑于外人矣。”[2] 因此,他有意识地将中国古典诗词融入合唱音乐中。前有古人的“采莲复采莲,荷叶何田田”,后有李叔同的“采莲复采莲,莲花莲叶何蹁跹,露华如珠月如水,十五十六清光圆。”[3]他的合唱作品在描述自然景物、抒发人物情感等方面,歌词写得古朴典雅、优美含蓄。四部合唱《归燕》歌词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花事栏珊”“乌衣门巷捐秋扇,树杪斜阳淡欲眠”的秋日景象,通过描写“燕子呢喃归巢”,表达游子如“天涯芳草”一般,突出“不如归去归故山”的思乡之情。整首音乐歌词秀丽富有韵味,“东风”“花事”“栏珊”“疏林”“软语呢喃”“绿芜庭院”“秋扇”这些美好的意象,增加了音乐语言的美感,让人身临其境,如痴如醉。 李叔同的音乐语言不仅文辞生动,而且于典雅中蕴含人生哲理,将中国古典诗词中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诸如“天涯芳草离亭晚,不如归去归故山”“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4]等歌词,都在抒情间赋予音乐深刻的哲理内涵。 总体来看,李叔同在创作音乐时重视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深感“古义微言,匪所加意”。他要通过合唱音乐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充分利用中国古代词牌长短句、七言、五言的诗词形式和叠词用法,配以多声合唱的音乐形式,创作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乐歌,以此展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优雅,歌词之间的起承转合,词曲结合都力求严丝合缝,使传统文化和新音乐形式相得益彰,而不是厚此薄彼、盲目推崇外来音乐。 二、合唱音乐审美格调富有中国“传统美” 西洋音乐初传中国时,还没有人能够熟练运用其规则创作新乐,选曲填词是学堂乐歌的主要创作方式,又因为传播新文化的需要,这一时期的音乐大都通俗易懂,简单直白,有的甚至略显粗浅。李叔同创作的不同类型的合唱音乐,抒发的情感内涵虽各有不同,但整体上都富有中国传统的审美格调。 《大中华》《我的国》《厦门市第一届运动会》等爱国歌曲气势恢宏。诸如“明月天心,众星环拱。五洲惟我中央中”“猗欤哉,伟欤哉,威灵振四夷”等歌词,雄浑有力,听之顿生“临钜流,海鸟长啼,天风振袖,奔涛怒吼,更相逐搏,砰磅訇磕,谷震山鸣”[5]之感,一扫懦夫之魄,兴壮士之雄心,表现出中国“豪迈派”诗词的磅礴气势。《春游》《早秋》《冬》等表现闲情逸致,抒发自然景物之美的“自然”乐歌,无论是“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还是“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皱”,还是“一帘月影黄昏后,疏林掩映梅花瘦”等歌词,都表现出古典诗词意境深远、精致纤巧、悦魄荡心的审美格调。 蕴含佛学哲理的《花香》《观心》《山色》《世梦》《清凉》合唱歌曲,采用西洋技法进行谱曲,配词恬静稳重或庄严肃穆,如“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心地光明一笑呵”“身心无垢乐如何……无上究竟真常”“山色非变,山色如故,目力有长短,山近渐远,易青为翠。自远渐近,易翠为青”等歌词,在表现佛道教义的同时,也彰显中国传统审美特征,促进了中国近现代佛教音乐的世俗化发展,至今仍流传于世,是大众感悟佛道的入门歌曲。表现忧时伤怀的《哀祖国》《隋堤柳》等“抒情”音乐,风格哀婉,仿若“寒蛩泣霜,杜鹃啼血;疏砧落叶,夜雨鸣鸡。”闻者“为之不欢,离人于焉陨涕。”极具中国传统诗词“哀艳”的审美格调,感人深矣。 三、音乐作品富有浓厚的家国情感 20世纪初,一些进步人士面对列强入侵,深感政治腐败、民众愚弱所带来的危险。留学日本同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熏陶的李叔同不禁作歌感叹:“小雅尽废兮,出车采薇矣;豺狼当途兮,人类其非矣。凤鸟兮,河图兮,梦想为劳矣,冉冉老将至今,甚矣吾衰矣。”[6]表达对列强侵略的愤怒和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担忧,呼吁“中华老大帝国,非变法无以图存”是明志之举。 1905年,李叔同将自己所写的诗词《喝火令》谱曲编入《国学唱歌集》,试图以音乐促进思想启蒙,挽救民智。“故国今谁主,胡天月已西,朝朝暮暮笑迷迷。记否天津桥上杜鹃啼?记否杜鹃声里几色顺民旗?”[7]短短几句,已将家国破落、百姓愚昧的社会境况跃然于纸上,表达他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无限忧思。 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李叔同为代表的学堂乐歌先驱者者,以音乐为武器,在歌曲创作中融入富国强兵、抵御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李叔同选配的《祖国歌》《大中华》《出军》《扬鞭》《婚姻祝辞》《我的国》《哀祖國》等极具爱国情怀,情感积极向上,富有生气。正如陈慧剑所说,李叔同的音乐,意境上虽觉苍凉,但爱国主义精神和热情是处处可见的。[8]这种浓厚的家国、民族亲情,就是他遁入空门后也是一直秉持的。1937年,他应邀创作的《厦门市第一届运动会会歌》,也志在鼓舞大众“各显所长,大家图自强……切莫再彷徨。请大家,在领袖领导下,把国事担当。到那时,饮黄龙,为民族争光!”合唱音乐《祖国歌》利用中国民间曲调“老六板”,加以改编而成,极具民族特色。“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度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9]的歌词内容彰显自信豪迈的民族气魄,成为当时影响甚广的爱国歌曲。总之,李叔同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本,创作出情感浓烈、通俗易懂的合唱音乐,恰到好处地以音乐宣扬爱国精神,既不失其文化性,又能达到了“唤醒、鼓舞民智”的作用。 四、结语 李叔同作为“学堂乐歌”的先驱人物,创作的合唱音乐对后世影响巨大。《春游》《送别》等质朴自然、意境优美的歌曲传唱至今。他的合唱音乐无论是语言上注重古典词章之学,还是追求雅俗共赏的审美格调、极力体现中国传统审美,还是情感表达上突显爱国情怀、处处彰显出的民族特征和爱国精神,都是其合唱音乐得以盛传不衰、流传甚广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合唱音乐发展概述(上)[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1(1):18-21. [2]戴嘉枋.李叔同——弘一法师的音乐观及其学堂乐歌创作[J].中国音乐,2002(1):2-5. [3]李叔同.弘一法师全集之文艺·诗词(4)[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309. 作者简介:胡忻言(1999—),女,河南长葛人,河南大学音乐学院2017级合唱指挥专业本科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