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歌剧《伤逝》选曲《风萧瑟》 |
范文 | 【摘要】《风萧瑟》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创作的抒情民族歌剧——《伤逝》中“夏、秋、冬”三首咏叹调中“秋”的选段之一。《风萧瑟》这首歌曲的旋律与人物的心理描写紧密结合,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抒情性。演唱者要深入体会作品的音乐特征和风格特点,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施光南;歌剧《伤逝》;《风萧瑟》音乐;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7.2?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8-0082-01 【本文著录格式】王振声.浅谈歌剧《伤逝》选曲《风萧瑟》[J].北方音乐,2020,04(08):82,90. 一、创作背景 《风萧瑟》的曲作者施光南,被誉为“人民音乐家”。作为优秀的民族作曲家,其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他立足于民族传统,融汇各地方、民族的民间音乐的特点,汇成自己的音乐语言,创造性地运用到创作中去,对中国声乐作品的創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伤逝》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开创了我国严肃大歌剧创作的先河,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改革开放初期,施光南先生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根据鲁迅先生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小说《伤逝》,创作了同名大型歌剧《伤逝》。 故事创作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它讲述了在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虽然有一部分知识分子觉醒,但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并不能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故事透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身弱点,表达了对生活的呐喊和抗争。 二、作品分析 (一)曲式结构 《风萧瑟》是一首单三部曲式的声乐作品,降G大调,全曲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组成。 示图如下: (二)音乐分析 1.人物心理与音乐旋律紧密结合 引子部分奠定了全曲的基调,开始是右手的八度大跳配合左手的柱式和弦给人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直到第五小节左手出现连绵不断的分解三连音和琶音和弦上下进行,好似秋风袭来;右手则在高音区八度弹出全曲高潮部分的旋律,仿佛看到一位女子正向人们缓缓走来,诉说自己的哀伤和无助。 呈示部由于引子的烘托,一个凄婉如诉的主题油然而生,长音和三连音的巧妙结合,好似借以秋风与落叶来描写秋的凄凉和冷漠,衬托出主人公凄苦的内心独白“风萧瑟,叶飘落,人生是这样的令人迷惑”。 展开部第一段与呈示部形成对比,转到下属调并突然改变音型,配以震音的伴奏音型和fp、mp的力度象征着残酷无情的封建势力。以开放性的属和弦作为结束,生动刻画了主人公沉痛控诉封建旧制度的不满情绪和美好理想幻灭的失落心情。 展开部第二段再次出现了全曲的标志性主题,即长音和三连音相结合的特性音型。两个乐句将音乐层层推进,伴奏也由第一乐句开始的分解和弦逐步转换成左右手的颤音及标志性的三连音音型。通过旋律我们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怨恨和不舍。 展开部第三段中有这首歌曲最高潮的部分,是最精彩之处。切分音将节奏拉宽,伴奏采用紧凑的八分音符,从78小节开始出现同音反复,两乐句之间层层推近,音乐经过这两乐句的情绪积淀之后,从90小节开始运用激动而有张力的旋律,级进上行到全曲的最高音,在这个音上拉长,形成高音区的申诉和悲愤,把女主人公的情感推向极点,紧接其后是三连音与长音相结合。然后,作者运用紧凑快速的节奏和急速自由的旋律延展了艺术风格,随后用哀怨的情绪减慢下行旋律,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后激情的消退。 再现部,节奏又趋于舒缓,短短的三个乐句以凝练的手法生动刻画了子君迷茫的音乐形象。结束部分运用三连音节奏音型持续了三小节,力度渐渐消失,结束在主和弦上,用琶音结束全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2.故事戏剧与旋律抒情紧密结合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作曲家通过深刻的语言与合宜的旋律,着重突出渲染了歌曲中的戏剧冲突和戏剧张力。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曲家用深切质朴的音乐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怀,加强了抒情气氛,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中,音乐形象与人物内心的情感联系,通过歌唱者抒情动人的演唱风格,不难与听众共情,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三)演唱分析 1.歌唱语气的运用 在这首充满悲剧色彩的歌曲中,正确的歌唱语气和咬字能够帮助情感的表达。女主人公在极度悲伤的情绪之下,语气略带哭腔,在一些三连音与长音结合的句子中可以用到。例如:展开部第三段中“罪”要重唱,其他的音要唱得坚决而不犹豫。之后二句“我想虔诚地向你忏悔,却不清楚自己的过错”语气应有对比,要层层递进,情绪向前推动、要有顿挫感,到第三个“却不清楚自己的过错”中要有绝望爆发的语气,特别是“过错”二字要略带哭腔。歌曲中展开部的第三段是全曲的高潮,是之前感情的积蓄,包括迷茫、痛苦与挣扎都在此时爆发出来,使整首作品听起来感人至深[1]。 2.歌唱情绪的调整 这首歌曲的情绪总体上是迷茫、挣扎的,饱含了对封建旧制度的不满和美好理想幻灭的失落心情。演唱者要把握全曲的悲剧基调,从细节处下手,调节好每一处情绪的细小变化,使歌曲听起来张弛有度、声情并茂。同时要注意针对不同段落中情绪的跌宕起伏来调整歌唱情绪。例如;呈示部表现的是女主人公对人生的迷惑,借景抒情却苦于得不到答案的心情。展开部第一段暴风雨来得快也去得快,所以,歌唱的情绪应该稍稍平稳下来,因为子君逐渐陷入了迷茫的思绪。第二段,子君看着秋风吹落叶的景象,心中哀伤油然而生,情绪应速度也相应高涨。第三段的速度变得更加急促,情绪最为激动、热烈。最后的再现部,速度变为舒缓,女主人公再一次进入思索中而结束。这就需要调动全身心激情的同时又要结合气息加以控制,不可过分刻意地表现激动的声音,否则会使得声音显得做作。 3.歌唱音色的把握 这首歌曲为抒情女高音作品,要求音色圆润、柔美。作品中,演唱呈示部时应以高度控制的声音由弱渐强进入,要求平稳、均匀、流畅的气息,音色也应暗淡一些,来表达子君对生活苦苦思索之情。展开部是篇幅最长,旋律起伏较大,节奏伸缩顿挫,力度速度张弛有度,声音色彩要求通畅、明亮,用饱满而有张力的声音来表现女主人公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在第三段的“啊”中,女主人公的情绪发展到不可控制的程度,演唱者要用最强的音量,来体现女主人公内心的愤怒。最后再现部的旋律节奏变得缓慢,演唱者应尽显平静,音量也要适当缩小,表现女主人公再一次进入人生思索当中。 四、结语 作品《风萧瑟》唱出了子君对生活的迷茫和对命运的控诉,描绘了子君内心对生活的苦苦思索。作曲家将民族性的音乐素材与西方作曲理论技术相结合、再创新,借鉴了西方正歌剧的创作手法,充分发挥声乐表现力的优势,成功地塑造了子君这个经典的音乐形象,体现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我国当代经典的民族歌剧咏叹调,被广为流传[2]。 参考文献 [1]于宪淼.歌剧片段《风萧瑟》的演唱风格分析[J].科技信息,2008(25). [2]张立秀.施光南声乐作品艺术特征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作者简介:王振声(1992—),女,汉族,山西晋中人,本科,初级馆员,研究方向:声乐演唱方向(群众文化系列)。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