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以角色塑造视角看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角色的设计
范文

    【摘要】社会发展需要社会文化的支撑,更需要多元文化的滋润。特别是在新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和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对于音乐美术类文化的追求成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因此,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民间领域,对于文化艺术的探索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在诸多的音乐研究中,中国民族歌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女性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女性艺术形象的设计和塑造是我国民族歌剧发展至今的重要推进力,以《白毛女》等作品为代表的经典演绎则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女性角色和女性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歌剧创作的重要标志和重要内容。笔者试图结合角色设计、角色语音、音乐的搭配以及角色设计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谈新时期中国民族歌剧女性艺术形象设计的主要特征,进而为实际业务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角色塑造;民族歌剧;女性角色

    【中图分类号】J822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32-02

    【本文著录格式】曹明明.以角色塑造视角看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角色的设计[J].北方音乐,2020,06(12):32-33.

    引言

    对民族歌剧做出相关的研究,不仅符合新时期文化自信相关内容的购物件要求,也对中国歌剧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引和实践作用。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中国歌剧在20世纪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其中所塑造的诸多经典女性艺术形象设计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走进了群众的生活,更是真实设计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内容。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的研究,无论是从角色的外在设计角度考虑还是从其音乐特征角度考虑,或是其文化内涵角度入手,都可以挖掘出很多在角色塑造方面打造的特点以及所展示出的时代特征,这对于艺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价值。近几十年来,中国歌剧中流传最广泛、传唱最多的旋律几乎都是女主人公所演唱的。因此,笔者试图对此展开研究,特别是就其中的角色分析做出相应的讨论,进而为实际业务的推进提供理论基础。

    一、角色设计丰富

    民族歌剧中,女性角色设计十分丰富。在二十世纪初,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经历了一段别样的时期,在角色设计方面,无论是风格还是格局或是和音乐素材的结合都开始了新的探索,相比于过去出现了很多的不同点[1]。早在李锦辉时代,儿童歌舞剧和表演艺术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形象设计就成为了主要的讨论话题,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葡萄仙子》《可怜的秋香》等,就可以看出这方面的内容。两幕歌剧《秋子更》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女性形象设计颇具代表性的一个,其所塑造的秋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反映出了人间疾苦,在精神上情感上生活上给予了群众巨大的支撑。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歌剧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形象设计依旧是以努力解放的受压迫受奴役、受剥削女性群体作为实际的表现对象,主要的做法就是凸显社会最底层的人物生活之不易。不过相比于以往,女性角色设计中更多夹杂了人物形象的民族精神自我崛起、自我觉醒等方面的要素,使女性形象在命运面前凸显出了角色设计所赋予的性格独立、渴望自由、奋起反抗等特征。比如秧歌剧《兄妹开荒》《白毛女》中的喜儿等都是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角色设计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充分的联系,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内外战争的影响还是相对比较大的。因此,很多的女性角色设计都凸显了英雄赞歌等时代背景,比如女性英雄《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刘胡兰》中的刘胡兰和《江姐》江姐中的江姐等都是颇具代表性的人物。此外,在这一时期女性的思想解放和个性独立也开始更多地融入到了歌剧之中,女性的角色不再是歌剧中的牺牲品,而是成为了能够自我追逐想要的生活、爱情理想等新女性。比如,《小二黑结婚》中的小琴、《刘三姐》中的刘三姐等都是颇具代表性的人物。经历了“文革”后,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洗礼下,中国民族歌剧带来了更加多元的音乐风格和精神内涵,这也使其中所包含的女性角色设计更加贴近生活,整体上的艺术性打造更加多远。比如《原野》中的金子就是自由追求的,代表他对于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很多女性的在与时代结合方面都充分体现出了艺术性,也反映出了时代的在与时代的结合方面都充分体现出了艺术性的同时,也反映出了时代的特征。

    二、音乐形象鲜明

    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角色设计和音乐素材的融合以及由此所凸显出的音乐形象是十分明显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民族歌剧中角色设计和音乐素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什么样的音乐背景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歌剧人物,这是歌剧历史上十分重要的真理。因此,除了戏剧结构和角色设计以及表演体系之外,歌剧中女性人物的角色设计也需要充分考虑其音乐旋律素材,以至于整体的设計更加立体[2]。

    在塑造打造方面和民族传统音乐的结合也更加紧密。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一个标志,特别是女性角色形象设计的标志,《白毛女》若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个,其借鉴了西方歌剧的概念,在手法上也做出了多元的融入,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根本,加入了很多的西洋乐器元素,最终树立起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新中国歌剧旗帜以及新中国女性角色设计气质,不仅在演出上大获成功,在学术上也引发了学者们对中国歌剧创作以及发展道路的探索。

    在女主人公喜儿的音乐形象塑造设计上,作曲家们结合着很多梆子等素材,充分地融入了一些其他地区的元素,在渗透融合和发展的过程中创作出了很多经典唱段,使《白毛女》成为了中国歌剧表演舞台上经久不衰的经典曲目,也是很多音乐爱好者颇为追捧的一个。此外,在《小二黑结婚》中也充分地吸取了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西梆子、莲花落等音乐语言,以优美的旋律和气息打造出了一个别样的女性特征,凸显出了小琴这个女性角色的真挚情感及细腻的少女形象。在《刘胡兰》中则结合地区的音乐素材融入了很多的山西民间音乐,使女主人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由此可以看出,这类西方歌剧的表演模式和中国传统音乐的有机结合,使戏曲的样板和民族的素材得到了巧妙的融合,同时也更加凸显出了女性角色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时代的特征。

    三、文化内涵深厚

    此外,还需要注意女性角色设计的文化内涵以及所蕴含的底蕴。首先,中国民族歌剧以女性形象作为主人公的创作理念是延续的过程[3]。无论是在比较久远的年代还是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女性角色设计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女性的视角来凸显出文化内涵,也是很多创作者都在试图打造的主要模式。女性形象及角色的塑造很多都和戏曲民歌做出了充分紧密的结合,正如上文笔者所提到的那样,在旋律素材方面的融合是十分重要的,这显示出了中国传统艺术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将女性的角色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在戏曲世界中,女性角色设计也是颇具特点的,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雍容华贵的皇宫贵妇,或是渴望爱情的民国小姐,都有自己别样的特色。因此,在歌剧的设计过程中也充分融入了这方面的内容。大部分的女性角色设计在文化方面都以母亲、妻子作为主要的设计对象,通过描写她们对于生活爱情、家庭的渴望来反映出以男性为绝对主导古代社会万象的错误以及她们生活的艰辛,代表着不同时期女性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的追求。

    在艺术创造方面,女性则更加充满装饰性,这也是其角色的文化内涵体现所在。除了包括优雅灵活的身段和细腻委婉的唱腔之外,女性本身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也可以在角色设计中更加凸显,特别是对于一些传统文化中的要素也可以更好地展示出来。其实,中国民族歌剧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也顺应了政治局势的变化,在政治因素方面有着相对比较多元的影响,这也是其文化内涵的凸显。比如,在改革开放过后,由于政府对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持以及各项政策的推出,整体上歌剧的发展速度十分快速,整体上的模式也更加多元,体现的女性形象也更加丰富。

    在这个时期,女性角色的塑造也体现出了社会本来的面目,更加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关注。在上个时期由于整体的政局不稳定,所以很多的女性角色都和时代的命运融合到了一起,这都是其艺术形式表现及角色塑造和文化内涵时代背景充分融入的展示。

    除此之外,与西方歌剧有所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歌剧的表达方式影响也是更加直接的。在中国民族歌剧女性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韵律的美学境界[4]。西方的很多表演模式大部分都是以华丽的唱腔和完美的人物塑造来打造出不同的女性形象,相比于那些光辉女神般的存在,中国的女性角色塑造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能够展示出中国女性的真实面貌,由此所凸显的韵律也更加符合我国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整体来看,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经历了很多时期,在每个时期也有不同的特征,无论是在哪个时期女性角色的塑造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角色塑造中她们或具有艰辛的命运,但不屈服于命运、顽强反抗或处于美好的生活时代,在为自己的生活和爱情做出拼搏和追求、或是处于战火中为民族和国家的复兴奉献自己,都塑造了众多血肉丰盈、情感饱满、品格高尚的女性艺术形象,这对于学界的发展人员技术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是中国民族歌剧能够得以传承的重要积累。因此,无论是在事业追求上,还是在艺术价值的传承上,对于相关从业者而言,都应当继续地做出大力的挖掘和探索,进而为新时期的歌剧表演和研究界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宮妮.中国歌剧《悲怆的黎明》女性人物角色演唱的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9,27(02):86-88.

    [2]邓光辉.民族歌剧《运河谣》中女性角色人物分析——以关砚砚为例[J].当代音乐,2019(04):39-40.

    [3]修雪卿.关于中西合璧的探索——以歌剧木兰诗篇中的木兰唱段研究为例[J].北方音乐,2017,37(14):253-254.

    [4]刘蓉.民族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中“桂花”的角色塑造和演唱分析[J].音乐创作,2016(08):139-140.

    作者简介:曹明明(1982—),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北省沧州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