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音乐治疗在地方城市老年群体中的调查研究 |
范文 | 陈汉芳 [摘要]音乐治疗是一门理性与感性的学科,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利用音乐特有的作用,采用干预手段,对受访者进行干预的活动。我国现阶段老龄化严重,老年人群体自身内外双重矛盾尖锐,音乐治疗的主体老年人群体,其群体的主体多分布在地方性城市,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问题相适应。因此,立足于整体的社会环境下,本次调研活动地点选自湖北黄石,以老年人群体为调查范围,采用音乐治疗的干预手段,进行实践调查与研究分析。在与老年人群体在实践调查中,通过问卷调查的前后对比形式,检验音乐治疗在老年群体的可行性、实践性。 [关键词]音乐治疗;地方城市;老年人群体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1-0160-02 张鸿懿教授在他所著的《音乐治疗学基础》一书中简述:“音乐治疗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理健康的问题。”该定义从现状、相关理论、参与成员等角度,综合多个国家的音乐治疗的理论研究,语言通俗易懂,传播范围广阔,更被大众所理解。 音乐与医学,从来不是两个毫不相关的个体。音乐是人类感性意识的高峰,医学是人类理性的物质载体,而音乐治疗是将两座高峰连接的桥梁。这座桥梁并不是近现代的产物,而是贯穿东西方的文明史的智慧结晶。中国农耕文明时期“乐者,药也”,西方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音乐医学”理念,都提出并肯定了音乐的治疗作用。20世纪音乐治疗的进一步发展,更是明确其能治疗的病症。《音乐治疗介绍》一书中清晰写出音乐治疗的适用病症:早产儿、老年痴呆、精神病、脑中风后遗症、临终关怀、情感障碍及一系列的问题。其中老年人群体一系列的并发症问题占据主导。且加之我国现阶段老年人群体成员人数不断增加,社会老龄化严重。老年人自身角色的转变,经济收入的减少、自身价值的否定、身体机能的衰退,产生众多的问题。这样老年的个体与社会的总体都面临着内外的双重危机。 在内外的双重危机下,紧抓老年人群体的主要问题,音乐治疗给出了理论答案。音乐治疗的治疗方案、组织形式、受众群体等诸多因素都与现在面临的情况互相契合,但具体的结果是否与理论相一致,更待实践去检验。本次实践调查研究立足三线城市黄石市,以老年人群体为调查范围,采用音乐治疗的干预手段,进行实践调查与研究分析。 一、音乐治疗在地方城市老年人群体的实践调查 本次实践调查地点选择三线城市黄石市,具有地方城市关于经济环境、人口素质、政策法规、自然资源等普遍性的社会情沉,拥有代表性。具体地点选自黄石市某一老年公寓。该公寓成员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身体状况等的基本情况相差较大,涉及调查研究因素广泛,更具全面性。公寓成员共41人,男性16人,女性25人,夫妻2对。其中护工15人,老年公寓住户26人,平均年龄76.3岁。公寓住户受教育程度小学阶段13人,高中阶段10人,本科及以上2人,以此群体为本次活动的调查样本。在干预活动之前,进行问卷调查,采集个人数据,进行设计干预活动。且为避免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次调查问卷,干预活动并不会直接与音乐治疗的名称相挂钩。干预活动即采用一对一音乐治疗与团体干预活动。 该调研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信任搭建阶段 该信任的搭建是音乐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信任感和默契。 音乐治疗师借助音乐的手段,和来访者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中,引导来访者主动诉说自己的故事,加深对彼此的认知了解,减少受访者的防备心理,让来访者自身得到认同感和抒发负面消极的情绪,减少孤独感,调节自身情绪。 2.主动式治疗阶段 受访者主动参与到干预活动中,以演唱、演奏、即兴创作为主要的组织形式,聆听音乐以参与形式纳入活动中。这一时期组织形式多以团体干预活动为主。将受访者根据其身体素质,受教育程度基本情况设置干预活动,学习演唱、简单的敲击演奏教授、自定义创作,以及指挥,让受访者主动承担在团体中扮演的不同角色。这是由第一步的被动参与,到中期激发兴趣积极主动参与,逐步深化推进,潜移默化地引导。 3.肢体律动融合阶段 肢体律动是前两者的融合,配合音乐进行肢体律动。踢踢腿,弯弯腰,全身各个部位得到放松。音乐选择也应与该年龄段审美倾向相一致,更易产生共鸣。也要兼顾节奏强烈,旋律悦耳,歌词朗朗上口的特点。配合简单、易记、重复性强的动作,增强感官刺激和精神愉悦,让受访者信心得到肯定。活动群体内部之间有效的沟通,使老年人的心理空虚问题得到改善,肢体得到锻炼。 一、音乐治疗作用于老年群体结果分析 实地考察调研过程,设计了调查问卷环节,从他者和自身两个角度设计了两个版本调查问卷,即护工版和老年人版。此次,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公寓住户的基本情况,从同一份调查问卷前后的对比中得出干预过程的效果。在调查问卷发放中,参与调查问卷的发放成员不参与干预活动,起协作作用。 (一)减少老年人的负面情绪 调查问卷分别在护工版和老年人版都设置一个问题:“您(照顾的老人)是否有悲观情绪?”前期我们收集调查问卷的答案,护工与老年人们参与者共为41人,据统计带有悲观消极情绪护工版76.9%,老年版61.9%。后期,我们完成音乐治疗活动,据统计带有悲观消极情绪护工版61.9%,老年人版49.7%。据干预前与干预后数据对比,整体数据下降,老年人群体积极乐观情绪表现明显,对自我评价自信心程度提升。孤独、精神紧张、失眠、焦虑等问题得到有效的抑制,减少老年人负面情绪。 (二)改善老年人的交往模式 老年人的交往模式受文化教育、知识素养、个人阅历等众多因素制约。交流者之间相互沟通,依赖个人阅历、受教育程度,相似则共同话题较高,反之则共同语言较少。在调查问卷中,了解到受访者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部分受访者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通过干预活动,加强老年人之间的联系,增加老年人之间的交流机会,提供更多的交流的话题。在干预活动期间,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前期来访者抗拒参与团体活动,中后期會双方预约时间共同参与活动。 (三)提高老年人的身体机能 肢体律动,演唱,合奏,表演,聆听,与人体的记忆和体能等多方面相连接。在干预过程中肢体律动阶段,活动结束后,参与老年人身体会微微出汗,调动久坐不动的身体。在这样整体愉悦的环境中,宣泄出内心的孤寂、紧张、焦虑等负面因素。 三、音乐治疗在地方城市存在问题 (一)陷入理解误区 音乐治疗在地方城市,暂处于萌芽时期。地方城市,一般对于音乐都肯定其审美价值,忽略其保健价值。认为音乐与医学是两件事,二者之间没有关联,音乐只是锦上添花,丰富生活。在这样的普遍观念认知下,音乐被漠视其功能,在尝试研究的过程中,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带有主观色彩。同理,音乐治疗被提起时,都认为是谋取利益的工具,或简单地听取音乐就是其全部的观点。 (二)过于聚焦社会效益忽略其经济效益 音乐治疗在中国发展缓慢,除了陷入理解误区外,其经济价值也被忽略。过于强调音乐对于社会的公益性,但仅仅依靠国家推动发展着力点是薄弱的。国家机构庞大,分支众多,宏观调控,而具体的细枝需要我们从经济效益角度推动发展,只有有经济效益,研发人员才会重视,凭此获得利益投入再生产,形成不断研发、扩大再生产的良性循环,这样音乐在治疗和疗效方面得到保证。 (三)具体实施方案受限 现在音乐治疗在地方城市发展缓慢,场地、设备设施等软硬件及服务水平都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治疗环节只能删繁就简,这也给音乐治疗师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该删去哪些内容,保留哪些老年人必须留存的活动,对于音乐治疗更是一种挑战,对治疗师的基本素质、职业技能也有严格的要求。软硬件措施缺少,人才匮乏,更使得实施方案受限。 结语 在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结合实践调查研究分析,肯定了音乐治疗的保健价值与医学作用。本次干预活动后,精神上,减轻了老年人群体的负面情绪,消极、孤独感、被忽视感、疼痛感得到明显的改善。在人际交往模式上往良好的方向轉变,老人之间有更多的话题,干预活动调动了身体机能,关于可行性的问题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但在本次调研活动中,也发现音乐治疗在地方城市存在的问题。对于音乐治疗存在理解误区,基本设施不完善,音乐治疗的人才不充足,导致干预活动方案受限制,且整体忽略音乐治疗的经济效益。这种种问题,都需要得到我们的正视和群体的关注,也待后来的研究者去解决与探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