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课堂的融合 |
范文 | [摘?要]音乐作为艺术课程,教师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灵活性、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是极为关键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更为活泼好动,好奇心极为强烈,若是音乐课程过于呆板乏味,显然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致,而将传统文化融合到小学音乐课堂中,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丰富他们的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学习中。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课堂融合的必要性,然后探讨了传统文化與小学音乐课堂融合的措施,旨在提升学生对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音乐;必要性;融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3-0057-02 [作者简介]周梦菲(1988—?),女,上海市浦东新区康桥实验小学教师。(上海?201204)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学生们从小学开始就会接触到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学校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旨在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包含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将其与音乐教育融合,能让学生们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之博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对我国传统文化予以传承和发扬。 一、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课堂融合的必要性 (一)提高小学生音乐素养 将传统文化融合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提升大有裨益,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热忱。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智发育上较之初高中学生仍不全,且好动性更强,对于新奇事物兴趣也更加浓烈。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能让原本对音乐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迅速投入到音乐课之中,并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赏析中,逐步提升音乐学习兴致,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意义和独特魅力所在。学生在欣赏和体验音乐的过程中,音乐素养自然有所提高,学习质量亦是如此。 (二)教学方式更具灵活性 传统小学音乐教学大都呈现单一枯燥式的学习方法。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灌输式”音乐教学为主要方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音乐教师的音乐知识传授,学习主体性并没有被充分体现出来,更不用说激发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新课改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本” “让我国教育体系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理念,此种传统教学俨然不再适应小学音乐教学[1]。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新型的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传统文化融合音乐教学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在给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传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既改善了传统教学的滞后性,更能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学习和思考音乐学习内容,借助创新式思考更好地体悟音乐课程的深层内涵。如此,音乐教学既彰显了灵活性和生动性,亦符合现阶段的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对于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有效落实、弘扬传统音乐文化意义极大。 (三)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 在小学音乐课中融合传统文化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审美欲望,让学生在体验丰富多彩音乐的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来自音乐的独特的审美享受与情感体验,在陶冶学生品格的同时,更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2]。无论哪个阶段的学生对于流行音乐大都呈现出热衷状态,尤其是小学生,脑海里对于事物好坏的判断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结构,所以容易深受流行乐曲的影响,而对音乐课中较为古典高雅的曲目则较为不喜欢。但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后,则能有效改善这一问题,使得原本青睐于流行乐曲的学生逐步学会欣赏高雅音乐,并初步体验到这些音乐中所蕴含的别具一格的美,在欣赏音乐美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美,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课堂融合的措施 (一)继承传统文化 小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不完善,正处于建构的时期,且这个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是最强的,这时将传统文化融合到音乐课堂中,非常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大部分都是高雅的文化,流传下来了很多优秀、经典的各个少数民族歌曲,将这些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我国各个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予以了解,对学生的思想起到熏陶作用。艺术情操对于一个人的发展、素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对艺术越了解的人越能够感受、体会到事物的美,也更能欣赏到自身的价值[3]。此外,我国很多传统的音乐文化都是将诗词作为根基的,甚至直接就把诗词拿来传唱,如:央视的原创节目《经典咏流传》,就把很多热门的诗词做成了歌曲,十期节目一共有56首诗词歌曲,这些古诗词在旋律的带动之下,很快就能被我们所记住,并经久不忘。且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作者也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佼佼者,诗词中更是将作者毕生的思想、所学融入了进来,在音乐课堂中融合这类的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这些传统、优秀的思想,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这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及良好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丰富学生生活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爱玩、爱动是他们的天性,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教师如果上课只是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会感到枯燥、无聊,从而对音乐课程学习丧失兴趣。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比较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到音乐知识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的内涵和魅力所在,从而让学生喜欢上音乐。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讲解一些歌曲背后的故事、文化以及作者的生平,如:《宜兰童谣》《二泉映月》等等,以此吸引起学生们的兴趣,然后再让同学们根据自身的理解对歌词进行讲述。当学生们学习完歌曲之后,教师可以做一些游戏,如歌曲接龙,一个学生唱一句,没有接上的同学受到相应的惩罚,给同学们表演个节目或是介绍下一种乐器的小知识,等等,从而让学生们爱上音乐课,培养他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此外,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可见音乐的踪迹,音乐课应当充分体现生活,让学生对音乐产生亲切感,从而喜欢上音乐这门课程[4]。例如:教学《新年好》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小物品来制作乐器,如用矿水瓶和沙子制作沙锤等,然后让学生将乐器带入音乐课堂,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能力,运用手中的乐器来自行编创节奏、旋律和舞蹈动作以表现出新年的热闹场景。此种音乐活动材料主要源于学生的生活,且为学生所熟悉,可谓激发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又如教学《小雨沙沙沙》时,教师可以此来引导学生倾听身旁的物品发出的声音,如敲门的声音——叩叩、叩叩;水龙头的声音——哔哔、哔哔;打雷声音——轰隆隆、轰隆隆等。如此,在整节音乐课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仅得到充分调动,且善思考、敢实践和勇创新的精神也得到有效培养,这些精神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但可以活跃音乐课堂,还能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三)了解华夏乐器 在我国,传统乐器是有非常多类型的,每一种乐器所演奏出来的曲目展现的氛围是不同的。通常而言,大部分人都只清楚一些比较简单的乐器,对于比较复杂一点的乐器,人们了解得比较少。对学生们来说,如果要强制让他们去记住这些乐器,是不现实的,也取得不了实际的效果,尽管记住了相应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会使用[5]。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些乐器知识有效融合到课堂中去,每次欣赏完乐曲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述一下这些音乐是什么乐曲演奏的,尽量将乐曲描述得有趣一点,这样更能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也更能记住这些乐器。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一节音乐课都能让学生实实在在了解、掌握一些华夏乐器,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结?语 据上述的分析可知,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音乐文化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合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小学生而言,正是接受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于一切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在课堂中以一种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音乐课堂,更能让学生充分投入到音乐学习当中,沉浸在传统文化氛围中。为此,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深入研究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并逐步改善教学方法,创新音乐教学,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启迪智慧、提高审美、健全身心,担任起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注释: [1]李?梅.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融合探究[C].教师教育论坛(第四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152—154. [2]杨雅琦.小学音乐课堂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探析[J].北方音乐,2019,39(05):103—104,139. [3]徐婷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再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9(04):42—43. [4]赵?梅.小学音乐课堂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探析[J].北方音乐,2018,38(12):181. [5]马忠奎.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19(08):240. (责任编辑:刘露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