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二胡的起源与发展
范文

    [摘?要]二胡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最早被记载于公元754年岑参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一句诗词中,这时的胡琴就是我们现在的二胡。二胡的起源在学术上共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西方传入说,第二种——东方传入说,第三种——本土起源说。

    [关键词]二胡;起源;传入说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3-0067-02

    [作者简介]李晓璇(1995—?),女,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长春?130000)

    一、二胡的起源

    (一)第一种——西方传入说

    最先是神话故事的流传,一位名叫墨丘利的西方神明,不小心踢到了海边的海螺,刚好发出悦耳的乐声,他将海螺捡起来并仔细观察,发现其中有一根类似丝线的细绳,所以,在这种启发下,他逐渐发明了弦乐器及弹拨乐器。另外,在西方传入说中,还有记载一位锡兰的国王制作了一种用蟒皮包裹琴筒并用木棍穿过琴筒,且用丝弦连接的拨弦乐器。受到当时人们的喜欢,并逐渐向东流传至阿拉伯、印度以及波斯一代。经过不同地区人们的喜好和浅爱的乐器演奏方式,逐渐变更和整合,这便是二胡雏形[1]。

    (二)第二种——东方传入说

    现今,我国是东方的大国,也被人们称为“东方之国”,但在古代,国家和地域并不是这样来划分的,古代的中国被称为天朝上国,也就是中原。中原以外的地区我们都称之为胡,根据不同的方位分为不同的“胡”地。根据当时的划分,“西胡”是指现今的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等地区,“东胡”指现今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一带。而二胡的起源正是由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发展起源的。因为偏东北的地形以草原为主,具有丰富的森林覆盖率,所以在此地,多以放牧業为主,这里的人们载歌载舞,逐草放牧而生。在游牧时,为了增加乐趣,便发明了“奚琴”,他们发明的这种琴,主要的目的是便于携带,这时的“奚琴”由扁平的琴筒组成,两根细弦连接,体积不大,声音却洪亮。在乐书中记载的拉琴方式与现在的二胡并无大的不同。“奚琴”是由东胡地区传入中原。由于东汉时期,东胡地区被攻打并破裂,东胡地区被迫分为两个部分。曹操等大将在此地常年征战,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侥幸存户下来的人被称为“奚人”,但是他们的地位极其低,以奴隶的地位经常被剥削和压制,由于生活环境过于恶劣,他们便向西迁徙,在途中,不仅文化和生活习惯受到汉人的影响,同时“奚琴”这种乐器也与汉人的乐器差不多。

    (三)第三种——本土起源说

    对于本土起源说,专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二胡是起源于本土的击弦乐器,其乐器原型是起源于古时候的“筑”,“筑”这种击弦乐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外形,但是其演奏方式是大同小异的,左右手分工明确,左手在琴弦上按住需要的乐音高低,右手拿木棍或者竹棒进行敲击形成琴弦的振动而发声。所以,根据史料记载的“筑”与现在的二胡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其发声规律都是一样的。另外一种是认为二胡起源于弹拨乐器。据史料记载,二胡甚至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起源于古时候的弹拨乐器“鼗”,因为对比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很多的拉弦乐器,不仅仅是二胡,还有三弦、单弦等乐器,其乐器形状都与古时候的鼗极其相似,所以,说二胡等中国传统的拉弦乐器起源于弹拨乐器也不无道理。

    (四)小?结

    据笔者总结,我们不能单单说二胡这门拉弦乐器是由西方、东方或者起源于本土,这样过于单一和片面。笔者认为,每个地区和国家都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西方有适合西方本土的拉弦乐器,东方亦具有能够代表自己本土拉弦乐器的溯源乐器。二胡的产生是三种传播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史料记载,西方在产生二胡雏形方面是先于中国的。所以,在西方起源之后,通过各个国家文化经济政治的大融合,西方的音乐和乐器也逐渐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东方国家,同时与东方音乐互相融合,在中原地区形成属于并适合自身发展的音乐模式和乐器创造模式。

    因此西方拉弦乐器的产生为中国的拉弦乐器发展提供了灵感和方向,东胡地区为二胡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本土的击弦与拨弦乐器的发展分别为二胡提供了外形支持和发声原理。这其中的任何阶段对二胡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至关重要及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二胡的起源和发展的条件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三种方式共同融合,为二胡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根基。

    二、二胡的发展

    二胡在本土发展是相对顺利的。因为这种乐器非常受百姓们以及统治者的喜欢。我们将二胡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阶段(宋代前—宋代);第二阶段(宋代—明清时期);第三阶段(明清时期—至今)。

    (一)第一阶段(宋代前—宋代)

    宋代之前,二胡的传入是在丝绸之路[2]的基础上,经济政治交流的情况下,文学艺术也有很大的传播,少数民族使臣在朝拜天国时,将自己本国的特色乐器传入我国,其中就包括现在的二胡,在这一阶段的二胡发展中,我们将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二胡在经过丝绸之路最初来到中原时被称为“轧琴”,“轧琴”是北方的少数民族起源,经过丝绸之路的连接传入中原,这时的“轧琴”是二胡甚至一切拉弦乐器的“鼻祖”。用竹片来做弓子。这时的“轧琴”虽然也有弓子,不过这里的弓子大多作为装饰,在演奏时放在一边,主要作为装饰作用。在其出现在中原地区时,便受到统治者的喜欢,于各种歌舞大曲以及燕乐和雅乐等大型祭祀和皇室活动中都出现过“轧琴”的身影,唐代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便有“轧琴”进行伴奏。其次还有文人雅客为“轧琴”单独串作琴曲,如《梅花三弄》等。至宋代,则将这种乐器改称为“奚琴”,“奚琴”与之前的“轧琴”相比拉弓方法和选用的材质基本并无不同,只不过在人们通过经验和实践的积累下,将“轧琴”的外形进行改制,创造出更加适合并方便演奏的乐器方式。这时的“奚琴”主要是为民间戏曲音乐伴奏的主要乐器,在汉代,并在瓦舍和勾栏中深受百姓们的喜爱。这时的“奚琴”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弹拨类奚琴,一种是拉弦类奚琴。而在不断的进步中,弹拨类奚琴逐渐向着古琴、古筝、琵琶等弹拨乐器类发展。而这种拉弦类奚琴便逐渐衍生出我们国家的二胡、三弦及马头琴等拉弦乐器组。

    (二)第二阶段(宋代—明清时期)

    在宋代至明清之间的时间段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元时期。元代时期,在弹拨奚琴和拉弦奚琴的基础上,弹拨奚琴逐渐没落,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拉线奚琴上,以竹片做成的弓子拉奏为主要演奏方式,并广泛流传于后世。除了其演奏方式的逐渐确定之外,还将奚琴的外观形状进行改制。宋代之前的奚琴是在本土乐器“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所说的“鼗”就是类似于拨浪鼓的小鼓,之后发展成的奚琴也是形似现在的古筝,直到宋代之后,元代时,将奚琴改制,将用于装饰的竹片安装上马尾毛,曲颈为顶,用细绳固定千斤位置,用来固定音准,在两根琴弦中间将竹片为杆马尾为毛的弓子安装于此。从这之后,也将奚琴改称为马尾胡琴。

    (三)第三阶段(明清时期—至今)

    明清时期,在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政治交流的同时,本土音乐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本土拉弦乐器发展迅速。胡琴也在单独器乐曲的基础上,作为伴奏乐器出现在大众眼前。比如地方的戏曲音乐便有很多用胡琴来进行伴奏。除此之外,还在胡琴的基础上,形成很多形制相似的胡琴。比如:高胡、板胡等。由于胡琴种类逐渐增加,对于以前由奚琴改制的胡琴叫法过于普遍,所以,逐渐称其为二胡。随着种类的越加丰富,演奏模式也更加丰富。逐渐出现二胡合奏、重奏甚至是多种类型的胡琴形成的民乐合奏等,演奏模式逐渐扩大和丰富。明清时期除了胡琴创作和表演方式广泛之外。二胡的演奏方式也越发精细。在这时期,出现了很多对二胡有重要作用的艺术家。比如:刘天华、华彦钧[3]等。

    刘天华先生在二胡作為伴奏的时代,将二胡作为一种主奏乐器,为其创作单独的器乐曲,并是中国史上第一位用五线谱写作二胡音乐的音乐家,并将其他民间音乐的音乐表现形式应用于二胡音乐创作,将二胡音乐的创作内容和范围扩大化。刘天华先生的二胡作品主要有《病中吟》《空山鸟语》《独弦操》《月夜》《烛影摇红》《光明行》《病中吟》《苦闷之讴》《良宵》《悲歌》。

    华彦钧先生是二胡演奏的代表性人物。华彦钧先生出身低微,并且没有接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但是依旧奏出了举世闻名的《二泉映月》。《二泉映月》的产生和创作让二胡不再作为只用于乞讨和卖艺的工具,可以作为在高雅乐场中演奏的被人欣赏的音乐。从此之后,二胡的地位逐步提升。除此之外,我们再举华彦钧老先生的《听松》为例来讲述一下。《听松》是受到岳飞英雄事迹的影响而创作的,具有英雄气概,改变了二胡娇柔的江南音乐感觉,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史诗形音乐感觉,给二胡乐器加上民族之魂,使二胡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

    在之后的不断发展中,二胡也作为代表民族的独特乐器,在近年活跃于国际舞台,受到很多外国友人的喜欢,这不仅仅是二胡音乐发展和传播的成功,更是民族音乐的发扬光大,二胡目前的发展虽然没有让人们足够地了解,不过传统音乐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国人要多多学习属于自己本国的音乐文化,形成自身独特的“中国音乐”。

    注释:

    [1]陈元昊.二胡的历史起源之推断[J].现代交际,2018(12):106—107.

    [2]包迎春.二胡起源本土说之弹弦乐器说[J].戏剧之家,2014(10):116.

    [3]华彦钧(1893—1950)又名阿炳,民间音乐家,出生于无锡市。现留存有《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二胡名曲。

    (责任编辑:崔晓光)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4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