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创作与演奏分析 |
范文 | 孙琪翀 [摘 要]《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在大提琴领域的代表作。作品由主题和七个变奏组成,既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又分别有着各自的价值和魅力。鉴于此,本文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谈起,就主题和七个变奏的创作和演奏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获得对其人其作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创作分析;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4-0081-02 [收稿日期]2019-12-04 [作者简介]孙琪翀(1985— ),男,江苏交响乐团三级演奏员。(南京 210000) 一、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创作概述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在大提琴领域的代表作,创作于1876年,也是为其好友,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费岑哈根量身打造的。当时柴可夫斯基有感于优秀的大提琴作品太少,未能充分表现出该乐器的特点和价值,所以欣然接受了费岑哈根的邀请,完成了该曲。洛可可是流行于十八世纪的一种音乐风格,以华丽和精致著称,而变奏曲则是同样流行于十八世纪的创作形式,通常先呈现出一个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发展,选择这种风格和形式,彰显出了柴可夫斯基对古典主义音乐的推崇。而事实也充分证明,这种风格和形式无疑是成功的,使该曲成为了世界上的最著名大提琴作品之一。 二、《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主题创作和演奏分析 在乐队奏出一段轻柔的引子后,乐曲进行了主题部分,主题的旋律是舒展、雅致的,带有鲜明的歌唱性色彩,这也是柴可夫斯基一贯追求的旋律风格。后半段经过木管组的过渡后,则运用了柴可夫斯基偏爱的半音技法,为旋律平添了几分灵动之感。随后大提琴再出现,为接下来的伴奏做好了充分准备。基于这种创作特点,在演奏中,弓子的抬起和放下都要十分柔和,并运用颤指,避免干涩和机械的声音,并充分表现出歌唱性。在弓法方面,无论是上弓、下弓还是换弓,都要注重流畅性,尽可能避免停顿,力求声音的连贯。换弓时不能太靠近弓根。在速度把握上,则要做到适中,尤其是不能过慢。因为过慢会使旋律显得松散,并难以与第一、二变奏形成的呼应,所以要对速度予以精准的控制和把握。 三、《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变奏创作和演奏分析 (一)第一变奏的创作和演奏 第一变奏从整体上来说是轻巧、自由和灵动的,特别是对三连音的使用,使旋律呈现出了歌唱性和律动性,一种清新、美好的感觉油然而生。“在过渡句之后,旋律回归原速,节奏仍然是2/4拍,但是在骨干音上仍然带有主题的影子。”[1]而大提琴和乐队之间的对话和多个大跳,都让旋律更加丰富。在结束部分,仍然用木管乐器来引出大提琴并回归主题,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可以看出,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是第一个变奏,所以变化不宜太大,并要突出与主题的联系,为后面的变奏打好基础。在演奏方面,虽然看起来没有什么困难之处,但是连续的三连音和装饰音,仍然对演奏者的基本功提出了考验。要求演奏者手臂、手腕、手指都要充分调动起来。三连音的第一个音可以稍微长一点、重一点,同时第二个音和第三个音也要清晰准确。右手的运弓时,要多用手腕,少用手臂,尽可能保持声音的连贯与灵动。 (二)第二变奏创作和演奏 第二变奏总体来说是华丽大气和轻巧灵动的。华丽大气是对主题和第一变奏的延续,而轻巧靈动则是为了给演奏以展示高潮技艺的机会。三十二分音符和六十四分音符的交替出现,不仅让音乐充满了动感,而连续四次的上行音阶,更展示出了一种乐观和向上的精神。正是对主题音乐情绪的扩展与深化。在最后的结束部分,大提琴的速度逐渐减慢,像是热闹之后的平静,实现了从华丽欢快到雅致抒情的转变。在演奏方面,较之于第一变奏,第二变奏的速度可以稍微快一些,但是速度加快的同时,也要注意演奏的准确性和清晰性,重音的地方要多用一些颤指,以展示出洛可可音乐特有的灵巧风格。而且该段演奏的另一个关键在于,要充分重视乐曲中的力度标记,表现出了力度变化,整个演奏也就有了生气。对此可以在每一句的收尾处适当上扬,收尾要干净利落。同时要与乐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达到互为衬托,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果。 (三)第三变奏创作与演奏 虽然全曲名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但是第三变奏实际上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洛可可风格,而是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化色彩,这也是柴可夫斯基毕生追求的风格之一,彰显着其浓郁民族情怀。旋律通过对俄罗斯民歌的借鉴,连绵不绝向前发展,而且该段也是七段变奏中唯一使用3/4拍的,加之乐队在本段中主要以和声的衬托为主,更突显出了大提琴旋律的抒情特质。在结尾部分,乐队又与旋律互相推动发展,两者共同将音乐推向至高潮。在演奏方面,唯美、抒情是基本的演奏原则,要求演奏者要注意运弓的稳定性,不能过于用力,否则就会影响到歌唱性的表达。左手最好用指肚来按弦,继而获得柔美和丰满的音色。乐曲的结束部分中,大提琴通过渐强和渐快一步步发展到高潮,对此要提前做好技术准备,并不断加强颤指的力度,为接下来的第四变奏做好充分准备。 (四)第四变奏创作与演奏 第四变奏是A大调,行板,又重新回归了洛可可风格。从整体上来看,其音乐素材是对第二变奏的变化与延伸,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二十小节。旋律轻盈而活泼。然后在乐队的帮助下奏出了过渡句,进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从二十一小节开始,四十三小节结束。虽然与第一部分相比,在结构上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却发生了调性变化,从A大调向C大调的转变,让乐曲的层次性得到了丰富。第三部分从四十四小节到结尾,主要采用了重复和再现的手法写成,并强调了大提琴和乐队的配合,增强了乐曲的稳定性。在演奏方面,要避免运弓过短,手腕要配合左手轻盈而温柔地触弦,左手的换把要做到干净、准确。在跳弓演奏方面,要求手腕和小臂要有意识地放松,避免肌肉的紧张,并找准弓子的平衡点,巧妙利用弓子自身的弹性。 (五)第五变奏创作与演奏 第五变奏延续了第四变奏的洛可可风格。“开始先由长笛奏出主旋律,大提琴进行衬托,并从低音区向高音区逐步推进,而到达最高点之后又急转直下,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在进入了华彩乐段之后,大提琴在相邻八度的快速跑动,将大提琴特有的音乐表现力予以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乐曲尾声部分,经过乐队的过渡之后,旋律从之前的灵动、诙谐中走出来,转而带有了俄罗斯民歌色彩,整个转变丝毫不显突兀,而是给人以自然流畅之感。在演奏方面,大提琴连续多次的颤音,要求演奏者对动作和力度予以精准而灵活的把握,要善于在多次用力的过程中找到放松的机会,而不是让观众感到疲惫不堪。节奏的把握也要做到精准而有序,在演奏之前要精心设计,演奏中要从容不迫地将一段故事娓娓道来。同时,演奏者也要清醒认识到,华彩段落绝非是单纯的炫技,不能因为技术展示而忽略了情感表达。 (六)第六变奏创作与演奏 第六变奏从第五变奏末尾的华彩乐句开始,从之前A大调转为d小调,通过这个转调实现了音乐情绪上的转变。旋律整体上来说是低沉而忧伤的,这也是柴可夫斯基一贯的风格。开始部分中,旋律的音程跨度较大,主要由八分音符构成,在单簧管的映衬和帮助下,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哀怨的氛围。下行下二度在柴可夫斯基看来,是对人们抽噎、叹息的准确再现。乐曲最后结束在高音上,与开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观众在听觉效果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在演奏方面,该段的要点在于连贯。一方面,只有连贯的演奏才能更好地抒情;另一方面,该乐段的连贯性越强,与其他乐段对比才能越鲜明。 (七)第七变奏创作与演奏 第七变奏是A大调,快板。在经过第六变奏末尾处一个极短的停顿后,大提琴随即开始了本段的演奏。从一到九小节,主要采用了主题前两个乐句为原型的素材。从第十小节开始,音乐材料逐渐丰富起来,并逐渐发展至高潮。高潮过后,音乐逐渐开始下行,最后回到了开端,实现了首尾呼应。与柴可夫斯基以往的作品相比,该段的音乐风格是极为少见的,有些类似于贝多芬乐曲中的希望和力量之感。特別是连续两次高潮后,不断重现主题,使乐曲的风格更加大气和磅礴,在辉煌中结束了全曲。在演奏方面,该段无疑是全曲难度最高的一段。三十二分音符和高把位的八度双音快速跑动,都对演奏者基本功提出了挑战。要求演奏者将每一个音符都要演奏得清晰而准确,并始终把握乐句与乐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发展动态,既要注重局部,又要把握全局。跳弓部分要轻盈、清脆,像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连弓部分则要流畅而饱满,并在情绪和力度上与跳弓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整个乐曲强弱分明,起伏有致,实现完美的二度创作。 结 语 综上所述,《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柴可夫斯基一生中唯一的一首大提琴作品,虽然只有一首,却足以流芳百世。作品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技法精湛,并带有鲜明的个人情怀。在演奏这首曲目时,一定要对作曲家和作品进行深入的体验,重点表现出作品特有的风格。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创作和演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让这部佳作得到更加多元化的诠释和表现,带给观众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注释: [1]骆文乔.柴可夫斯基大提琴《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演奏提示[J].北方音乐,2015(02):32. [2]王 璟.论柴可夫斯基《罗可可主题变奏曲》[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04):40. (责任编辑:崔晓光)当代音乐·2020年第4期侯晓春:德沃夏克《G大调小提琴小奏鸣曲》创作与演奏分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