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新时期合唱创作的多元化
范文

     刘岩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时期合唱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也已经具备。多元化是合唱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并且,在合唱艺术方面,社会大众的审美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篇文章对新时期合唱创作的多元化以及审美演绎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合唱;多元化;审美演绎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4-0141-02

    [收稿日期]2019-01-05

    [作者简介]刘 岩(1972— ),男,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湛江 524000)

    一、当代合唱艺术多元化呈现的特点

    (一)创作主题的种类越来越多

    如今,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网络信息的渗透,合唱的主题也越来越多,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过去因为社会环境太狭窄和封闭,所以合唱的主题选择范围也不宽。人们在借助音乐和歌唱来表达情感时,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然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在合唱主题选择中,也有了更大的空间,所以会将追求美好生活、伟大祖国实现稳定发展、生活幸福美满、实现自身的理想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合唱的主题和重点。

    (二)歌曲的体裁趋于多元化

    合唱歌曲的体裁包括了劳动号子、抒情曲以及叙事歌曲、群众歌曲。之所以产生这么多演唱体裁,主要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极大的关联。在20世纪,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随意创作出一些音乐类型、歌曲类型,不但包括了独唱、合唱,同时也有对唱。随着社会的发展,合唱体裁也在不断增多,人们对音乐演唱进行改进。不但保留了过去的演唱体裁精髓,而且也和现代社会背景進行了融合[1]。过去的单声演唱形式得以改变,不但有动听的童声,而且还有女声与男声,因此朝着多声混合演绎的趋势发展,合唱体裁也趋于多元化。

    (三)合唱风格从静止演唱朝着动静结合的趋势发展

    在过去,合唱舞台的风格一般是静止的,表演的形式非常单调。同时舞台设计也非常朴素,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表演的审美要求,合唱舞台的风格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因此合唱表演者不再仅仅是静止表演,而是采取了动静结合的风格。表演者的妆容和造型更加精致时尚,舞台灯光设计更是越来越华丽。观众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能满足自身的审美需要。

    (四)合唱表演者数量与种类趋于多元化

    因为合唱艺术形式逐渐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所以更多的人开始加入到合唱队伍中。过去的合唱团体只有专业歌手,后来加入了一些非专业歌手以及热爱音乐的群众。也因此,目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合唱队伍里,除了包括专业歌手和表演者,同时也包括了诸多歌唱爱好者、群众等等。

    二、合唱艺术多元化创作的方法与途径

    (一)对歌曲的模式进行改编,使歌曲更加适宜合唱

    并非全部的歌曲都适合合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歌曲进行一定的改编,促使其更加适宜合唱,同时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很多成功改编成合唱的音乐作品,都带给了我们这样的观念:大部分歌曲都可以被改编成合唱音乐,具有创造力的表演者对音乐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促使音乐的价值得以展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歌曲的改编,使其成为合唱歌曲,不但可以在其中融入西方音乐元素,同时也可以加入现代流行音乐,从而使得合唱歌曲更加具有音乐魅力和吸引力,受到观众的喜爱[2]。

    (二)对合唱歌曲的创作进行各种音乐元素的融合

    为了促使合唱更加具有层次性,更加多元化,不能仅仅只将格局限制在对当地音乐元素的改编中,也不能对自身进行束缚。而且创作者也要摆脱目前的瓶颈,不再被桎梏于过去的合唱表演模式中。同时,创作者和表演者也要树立现代化的理念,将过去不符合人们审美形式的表演方式淘汰。而且如今很多年轻人都非常喜欢国外的音乐,所以创作者可以将国外音乐中流行的一些元素进行适当地改编,融入当地音乐元素,从而更好地吸引观众。

    (三)推进民间合唱团体的合唱艺术宣传工作

    除了要对合唱艺术形式进行改编和创作,同时也要开展宣传和推广方面的工作。各种民间合唱团体对于我国文化艺术的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民间艺术团体、社会合唱团的音乐创作不会受到束缚,所以能将音乐表演的魅力展现出来。为此,必须通过建设民间艺术团体合唱队伍,对我国文化艺术进行宣传和推广。

    三、新时期合唱艺术的审美演绎

    (一)对传统合唱内涵与形态的“解绑”

    对20世纪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站在创作和欣赏的动力方面突破了欧洲国家合唱的模式,将艺术性的特点转变为大众欣赏的共性。在欧洲国家,合唱是和宗教、社会背景紧密相连的,哪怕在浪漫主义时期过了以后逐渐变得世俗,却依然时常在高雅的音乐厅进行展示,而且将交响乐、歌剧融入其中,观看合唱的人大多是贵族或者权贵,普通平民往往无机会欣赏。随着合唱形式流入我国,这样的现象也逐渐消失。在我国,合唱的表演者和观众均属于一般的公民,封建时期的等级划分早已被取缔。站在取材的角度来分析,创作者从实际生活中取材,歌曲来源于日常生活,贴近大众[3]。而在功能方面,我国表演者在创作减少了艺术的高雅性,使得合唱表演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注重对社会的批判性。所以,我国的合唱表演也展现出了独特的一面。

    其次,促使欧美国家的复调技法和我国音乐元素相结合,促使各种音乐元素得以融合。欧美国家的音乐表演注重复调理论,尤其是交响乐和合唱,更是需要展现出声部的竖向关联。我国传统音乐则注重主调特点,力求展现出横向线条。所以我国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横向旋律中。该类创作审美的特点和性质也非常突出,其属于评价合唱作品质量的一个指标。但是,我国的合唱没有打破体例规则,其采用合理的对位方式,以及主副结合的声部分配特点,促使横向和竖向得以配合。若是欧美音乐家建立了合唱艺术基准,我国的合唱则对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

    最后,促使传统文化元素和合唱进行融合,挖掘合唱歌曲的内涵。我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和漫长的文化发展有着极大的关联。其中不但有优雅的古典音乐,也有婉转哀伤的清商曲词,另外还有华丽的歌舞剧。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形态均有差异,其中包含的理念和文化内涵也完全不同。借助现代化合唱的模式,促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也蕴含了几千年的哲学、文学精髓,并且结合更多的文化内涵。因此使得我国合唱艺术逐渐得到发展,甚至采用自身的文化来影响西方的合唱艺术类型,两者之间实现了互补。

    (二)对民族文化底蕴的“再审视”与“重解读”

    在20世纪,我国合唱艺术充满了一定的政治色彩、教化特点。一些摒弃了这些特点的音乐作品则不能被放在合唱中。我国合唱艺术所产生的群众基础,主要来自于抗战时期的“人和”,各种抗战题材的音乐作品,作用均是鼓舞士气,所以这种艺术形式也得到了传承。

    这里所说的民族化,指的是用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模式来对事物进行改变。其构建于“认识→理解→获取→转化与同化→协调发展”的流程中,除了要具备转化的能力,更要有熟练的方式。在西方的合唱形式融入我国之中之后,产生了创作者、表演者之间的一些冲突,而且对合唱创作的要求也普遍在于赞美、歌颂、鼓舞、批判等方面,所以使得合唱的艺术性越来越低。一些非常重要的调式调性、和声对位、轻重缓急、声部匹配等基本上没有注意,选材方面只注重慷慨激昂的各种合唱以及主旋律类型。所以远离了民族化的特征,除了无法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和儒雅中庸的孔孟精神相差甚远。尽管我国的合唱艺术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中,但在民族化进程中也产生了过分扬弃的问题。

    2000年以后,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改变,各种民族音乐、中国风等流行元素促使传统的合唱被稀释和过滤,并逐渐趋于民族化的特点。

    (三)对当代文化个性的接纳与释放

    因為社会文化气氛不同,所以合唱创作也会展现出表现方面的差异。我国的合唱艺术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的社会现状、文化背景,以及人们的审美需要。21世纪以后,我国的合唱艺术创作展现出了跨越式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渗透。此外,也是因为我国音乐教育、音乐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合唱创作产生了巨大变化,其不再只依赖于政治,题材也不再是主旋律,而是进行了拓展。创作共性逐渐被边缘化,具有独立意识的个性成为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对于合唱作品的评价,同时是以“美”作为标准,而“美”是具有多元性和历史性特征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在西方宗教音乐中,合唱之美在于平稳的律动进行,塑造宗教仪式的文化厚重之感。中国合唱在1949年之前的创作信仰,显然是以激励和奋进为美,强调抗战年代的“文化武器”功能;1949年之后的合唱之美转化为凝聚士气、歌颂赞美、弘扬励志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促使人本主义理念得以渗透,观众们的审美也发生了改变,因此也颠覆了过去主旋律创作的宗旨,远离宏观的社会视角和题材,回归到创作者的真情实感,用普通人的心态去体验社会文化的时尚变化,关注欣赏者的个人体验与情绪情感。作为历史久远的音乐类型,合唱在社会的发展中,必须和现代文化进行融合,而且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和特点。

    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合唱艺术也逐渐多元化发展。在合唱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合唱艺术的审美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合唱艺术创作者要结合社会大众的审美,努力研究合唱艺术多元化的途径,使合唱艺术能够不断发展。

    注释:

    [1]李 娅.当下中国合唱艺术发展问题的思考[J].当代音乐,2019(02):93—95.

    [2]胡晓瑞.当代中国合唱创作审美的觉醒与释放[J].四川戏剧,2019(06):99—102.

    [3]田晓宝.当下多元化的中国合唱的美学品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03):119—124.

    (责任编辑:张洪全)当代音乐·2020年第4期王 倩:传承创新 执着奉献——音乐理论家、教育家王安国先生的工匠精神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