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歌唱共鸣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 |
范文 | 夏云 [摘 要]不管在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中,共鸣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要想演绎好一首声乐作品,最基本的是有自然圆润的声音,然后投入相应的情绪情感,寻找到整个身体器官的各个共鸣感觉,乃至对整首歌曲产生的共鸣,那么,在民族唱法中,要怎样运用好共鸣才能使我们演绎出来的作品“有感觉”?笔者分析民歌中良好声音的获得,主要依靠正确的呼吸方法、共鸣的产生、共鸣的调节、共鸣的平衡等问题。因此,运用好共鸣是关键,人的声音在所有的声音中本来是很小的,但通过寻找共鸣,利用各个发生器官产生共鸣,从而可以让原本小的声音变得响亮丰满圆润又具有穿透力,它直接影响演唱时的音高、音量、和音色。 [关键词]歌唱共鸣;民族唱法;运用;调节平衡 [中圖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4-0105-02 [收稿日期]2019-12-05 [作者简介]夏 云(1989— ),女,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教师。(常州 213138) 一、民族声乐的起源 中国民族的声乐作品丰富多彩,实践证明,让学生多学习了解各地的民歌,演唱民歌,这对于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发扬民族音乐,以及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以本民族的语言为基础,广义的民族唱法是指:“民歌,曲艺和戏曲以及在此风格的基础上创作出的唱法的总称。但是目前我们所演唱的民族声乐作品一般是狭义的民族唱法,因为民族唱法大多是起源于各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习惯,因此它在演唱时具有亲切感和质朴感、风格上也是都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这也是它容易被我国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原因[1]。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学习和演唱好中国民族歌曲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上。人们常常认为,共鸣的运用只有在美声唱法中占比较重要的地位,而忽视了它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地位,接受科学的美声训练能有效帮助提高我们的演唱技巧,从而为我们演唱中国民族歌曲打下良好基础。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就是最好的现身说法,学习美声唱法不仅能够唱好一般的中国的艺术歌曲,如《我爱你,中国》《黄河怨》《松花江上》等,而且也能唱好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和地道的民歌,如《草原之歌》《洞庭鱼米乡》《乌苏里船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等。在这方面,我们的老一辈著名歌唱家和一大批中青年歌唱家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如李双江、郭颂、殷秀梅、阎维文,以及吴碧霞和常思思等。因此,要唱好民族歌曲,共鸣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共鸣器官 要想获得良好共鸣,就必须先了解各个共鸣器官以及共鸣是如何产生的。 共鸣器官:是人体呼吸器官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各个发声系统的空腔,人在歌唱时发出的基音,通过利用呼吸通道中的空腔,使得原本的音量加强扩大,带动其他各个器官振动,便形成了歌唱的共鸣。人体的共鸣腔体有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鼻窦等[2]。各腔体根据固定的容积和灵活性可以分为“不可调节的共鸣腔和可调节的共鸣腔”,另外,根据人声发音的不同,又把共鸣分为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这三种共鸣的运用都是民族唱法中重要的表现手段。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三种腔体。 (一)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指的是:大气管和支气管以及整个肺部的共同作用时产生的共鸣,当运用胸腔共鸣时,胸部会有振动感,这时发出的声音是浑厚有力的,一般用于中低音声部中。 (二)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包括:口腔、口咽腔和喉腔,口腔是这三个腔体传送歌声的主要出口通道,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它作为言语器官,调节着语音,改变着语音的共鸣音色,一般用于中声区,通过口腔共鸣的运用,可以使得声音明亮清晰。 (三)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是指鼻腔、鼻咽腔和鼻窦以上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共鸣,头腔内本身没有共鸣腔体,真正使歌唱者头部产生振动感的其实是鼻腔,鼻咽腔和鼻窦产生共鸣的作用,头腔共鸣可以使声音获得高位置,响亮集中具有穿透力,因此头腔共鸣用于高音区。 三、民族声乐作品中共鸣的具体运用 意大利歌唱家卡鲁索说:“我在歌唱时,连脚指甲都在产生共鸣。”沈湘教授说:“歌唱是整个身体在歌唱,歌唱时,声音是从脚跟一直唱到头顶以上。”民族唱法不同于美声唱法,前面说过民族唱法讲究润腔和韵味,因此,也要求共鸣腔管要开得细一些和短一些,这样有利于声音的集中和咬字行腔[3]。它一般要求声音要靠前一些,喉咙开得不要太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气息要浅,不管是民族、美声,还是通俗唱法都要求具备深一点的气息。 (一)运用头腔共鸣时,实际上就是要求声音保持在高位置上,首先通过练声把喉咙打开。然后软腭和小舌头尽量向上提,下腭也自然放下,感觉到上牙床有稍稍上提的感觉。我们在上声乐课时,老师经常强调,要面带微笑,笑肌抬起,为的就是在这种状态中寻找高位置,获得头腔共鸣,因为人在微笑时会自然发出明亮清脆的声音,它能缓解歌唱中的紧张情绪,微笑着唱歌能帮我们找到自信,从而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有效的共鸣状态,歌曲《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表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情绪激昂高亢,旋律舒展明朗,“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此句悠长,高亢,表达了小芹内心的喜悦之情,那么就要求我们在唱的时候,首先笑肌上抬,保持微笑状态,嘴巴不要张太大,声音的位置、气息及咬字也要调整好,声音位置要求稍微靠前,利用口鼻咽喉各个通道把声音送到头腔,达到头腔共鸣及其整体共鸣的效果,注意头部集中点要到位,唱的时候要轻巧灵活,这样发出的声音明亮清脆,自然流畅,唱出的歌曲才有感染力,充分表现我国民族唱法的风格韵味。 (二)口腔共鸣在民族唱法中的运用是:发声时口腔上下打开但切忌开太大,打开牙关,喉咙放松,上颚稍稍上提,下颚放松,把颧肌、颊肌、笑肌,稍稍上提,在共同运动时,嘴角上提,这样声带发出的声音就会随着气息的流动而集中到一起引起振动。产生口腔共鸣,运用好口腔共鸣有利于歌唱时声音的集中靠前和圆润,以及字音的清晰,也易于和头腔共鸣取得联系。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原是流传于江苏扬州一带的民歌,曲调优美、歌词朗朗上口,分析好它的风格,基本了解本首歌曲的情绪情感和表现要素,我们唱的时候深吸气,自然张开嘴巴,笑肌和嘴角稍稍上提,鼻孔微微张开,找到“打哈欠”时的状态,开始唱的时候双唇集中用力,但下巴要放松,体会口咽鼻三腔都打开后气息集中到一起的振动感来获取口腔共鸣。运用口腔共鸣时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切忌糊在一起。 (三)民族唱法中胸腔共鸣的运用是所有共鸣腔的支持,一般用于低声部,胸腔共鸣较多的运用于低声部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压迫喉头来获得胸腔共鸣,而是把口腔共鸣的声波稍稍下移,使声波在气管附近引起振动,然后将声波传到胸腔使其产生共鸣。歌曲《人家的船儿桨成双》反映的是一位四川船工出身的民族歌唱家的经历,该曲曲调具有浓郁的四川音调特色,曲调风趣幽默,节奏欢快跳跃[4]。“人家的船儿(嘛也依也)”音调稍低,要求我们运用胸腔共鸣来表现此句。喉头放松,嘴巴张开,吸气,体会气息集中到口腔的下牙背,声波便在气管和喉头附近引起振动,从而传到胸腔,产生共鸣,利用胸腔共鸣,使得歌曲音色浑厚低沉。 (四)唱民歌时,歌唱者要学会各个共鸣腔体的调节运用,不能单纯运用一种共鸣来演唱整首歌曲,也就是当歌唱者演唱高音部时,虽然是以头腔共鸣为主,但也要结合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一起运用,只是所占比例不同罢了。例如,高亢嘹亮的民歌(如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白诚仁编曲的《洞庭鱼米乡》等)主要用头腔共鸣,不太重视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演唱灵巧秀丽的民歌(如江苏民歌《茉莉花》、王洛宾整理的《半个月亮爬上来》)多强调口腔共鸣,不太重视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 总之,根据民歌的内容和风格,各个共鸣腔体要调节交替使用,使之达到平衡,歌唱是一个系统的运转运动,气息、发声、咬字、共鸣等都是组成这一个整体必不可少的部件。只有使各个部件达到高度的协调和平衡,才能使我们流畅、舒适、更持久地歌唱,才能发出更好的声音。 中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不同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构成了不同的文化,以上所述只是一些基本的共鸣方法,而在实际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每一位民族声乐演唱者都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种歌唱共鸣,再对作品了解分析,才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出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情感和音乐色彩。 注释: [1]李雯靓.对古诗词类民族声乐作品运腔的具象与意象探索[J].四川戏剧,2019(11):129—132. [2]呂 媛.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J].艺术评鉴,2019(13):74—75. [3]刘婷婷.民族传统继承在声乐教学中的体现——由小学声乐教学引发的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05):104—105. [4]赵姝玲.小学音乐教育五年制大专声乐教学中的民族化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85—86. (责任编辑:张洪全)当代音乐·2020年第4期贾 玲:论音乐剧中说话式的演唱与喊唱技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