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交响乐团中大提琴的训练与演奏要点
范文

     郭昕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音乐事业的整体繁荣,我国交响乐团发展也迈上了崭新的台阶,由此对演奏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大提琴是交响乐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奏者必须通过科学的理念和高效的训练,才能满足整体的演奏需要,使这门乐器特有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挥。鉴于此,本文结合实际,就交响乐团中大提琴声部的训练和演奏要点进行了总结,以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交响乐团;大提琴;训练和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4-0122-02

    [收稿日期]2019-12-04

    [作者简介]郭 昕(1987— ),女,江苏交响乐团三级演奏员。(南京 210000)

    一、交响乐团中大提琴演奏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在探讨交响乐团大提琴训练和演奏要点之前,有必要先对大提琴演奏者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明确。1996年,中国交响乐团经过一系列重大改革后,首次建立了与世界职业乐团同步的音乐季演出机制,被视为是中国交响乐团职业化发展的开端。此后全国各地的交响乐团都提出了职业化的发展目标。所以交响乐团中的大提琴演奏者,也要以职业化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这既是一种向国际看齐的理念,也是演奏者努力的方向所在。具体来说,职业化的标准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扎实的演奏技术。演奏者应该具备扎实的演奏基本功,精通古今中外乐曲的演奏,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让自己始终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中。其次是广博的音乐知识。一方面,演奏者在分析、体验和表现作品的过程中,都需要以乐理、和声、作曲、音乐史等各类音乐理论知识为基础;另一方面,交响乐是一门合作的艺术,演奏者不仅要精通个人乐器的演奏,还要对其他乐器和声部有相应的了解,方能获得理想的合作效果。再次是敬业的团队精神。交响乐团的人员多、乐器多、声部多,要求演奏者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心系他人,相互合作,才能获得整体的成功。反之,如果只顾自己,相互拆台,也就失去了交响乐最基本的价值和意义。可见,作为一名职业化交响乐团的演奏者,有着高标准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必须通过长时间、科学的训练和培养,才能达到职业化的目标。

    二、交响乐团中大提琴的训练和演奏要点

    (一)养成良好习惯

    每一个大提琴演奏者的学习、训练和演出过程都是十分漫长,很多名家大师都为此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演奏者应该养成“唱”和“练”两方面的习惯。首先是“唱”。“唱”是指在日常训练中,面对各类作品,要在演奏之前先哼唱。这种哼唱不在音色上有任何要求,假声和真声均可,但是音高要绝对准确,如果感到不准确,随时借助钢琴等进行校正。在唱准音高的基础上,再加入节奏、力度、表情记号等,通过一次次完善后达到理想的状态。这种训练可以保证演奏者脑海中始终有正确的音高概念,有效解决弦乐的音准问题。其次是“练”。这里的“练”指的是演奏者要长期坚持训练。心理学中有“凹槽效应”的说法,意思是说通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和训练,人们的动作就会自动落到“凹槽”中,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大提琴演奏者就是要形成一个个正确的“凹槽”。很多成名已久的演奏家,不管演奏任务有多么繁重,仍然坚持每天练习,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始终处于良好的演奏状态中,保证手臂、手腕和手指的机能性,随时随地面对各种演奏需要。即便是面对一些大型交响乐时,也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反之,如果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没有形成这两个习惯,那么个人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二)始终保持专注

    多数演奏者都是具有扎实和娴熟的演奏能力,但是在业务考核或者实际演出中,却有紧张、没有百分百发挥的感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保持专注。换言之就是其他因素考虑太多。比如担心这一段是否可以完美地演奏下来,自己今天的形象如何?这个新环境是否会影响到演奏效果等。这些杂念都会影响到演奏者的正常发挥。而如何摒弃这些杂念呢?那就是保持专注。演奏者坐定之后,就要全心投入到作品中,一边在心中哼唱着旋律一边演奏,将注意力集中到音色、乐句表达、音乐的连贯性上。特别是在与乐队的合奏中,还应该在内心中提前想象到交响乐的效果,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演奏者还应该对表情和身体律动有充分的重视。作为二度创作的演奏,不仅要奏出美妙的声音,还是一个演奏者与作品、觀众融合并走向审美认同的过程。而且多数演奏者都会或多或少的心生杂念,对此不妨将这些杂念转化为表情和肢体动作,为这些杂念找到一个合适的归宿或摒弃的渠道,同时这种投入的表情和动作,也会给观众带来相应的视觉美感体验。而且这种专注的保持,不应只局限于演出,要求演奏者在日常训练中也要主动培养这种习惯,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就会始终保持在专注的状态内,可以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三)做好准备工作

    演奏者是作品和观众之间的桥梁,演奏技术的展示是手段而非目的。演奏者应该通过良好的配合,共同展示出音乐作品的思想和内涵。所以作品体验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随着交响乐团的职业化发展,演奏者之间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很多演奏者都将重点放在了技术训练方面,而忽视了对作品本身的了解、分析和体验,这种状态下的演奏是难有艺术感染力可言的。所以在面对一首新作品时,不能急于演奏,而是要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首先,演奏者要对作品背景进行分析。即作曲家是谁,其在何种状态和背景下创作了这首作品,作品的主要内容和风格是怎样的。其次,演奏者要对乐谱进行试唱。乐谱不仅是乐思的直接反映,也包括各种音乐记号、表情术语等,更是展示乐思的辅助手段。演奏者应该先通过哼唱的形式了解作品,并在脑海中初步建立起音高、音准、节奏概念,并对演奏效果有大致的设想。再次,演奏者要对作品进行试奏。在对作品进行充分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可以对作品进行尝试演奏。这个过程中既不追求速度,也不追求完整,重在检验自己之前的体验是否准确,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得到完善等。“大提琴在拨奏、拨弦、断奏等方面,也一直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以其不同的音乐感受,给听众不同的体验。”[1]所以对于一些技术难度较高的片段,更要进行重点准备和练习。经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准备后,基本就可以做到成竹在胸了,为排练和演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形成良好配合

    合作性是交响乐艺术的基本属性,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是诸多演奏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在现实中,受到学习经历等方面的影响,很多演奏者在合作方面还是存在欠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认识方面。在整个交响乐团中,每一种乐器、每一个声部都是独立而平等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以数量多少论英雄。一些演奏者看到大提琴或者弦乐器数量较多,不禁对其他乐器和声部心存轻视,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在其他乐器较为突出时,又片面地认为大提琴只要做好伴奏工作即可,遮蔽了大提琴作为一个独立声部的价值。以上这种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是不可取,所有乐器和声部之间都是相辅相成,互为统一的,只有通过密切的合作,才能获得整体的、高质量的演奏效果。其次是行动方面。在进入乐团之前,多数演奏者都是以独奏为主的,交响乐团集体排练的经验并不丰富,所以要有意识地补足和完善。要对个人声部在整个作品的作用、价值等有明确的认识,并与指挥、其他声部等进行沟通,形成了多方认可的观念。在认识上达成一致后,则要在练习中不断磨合,包含节奏、音色、旋律等各个方面,并且要主动给其他声部以鼓勵和支持,而不是各说各话。只有所有人通力合作,才能真正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五)实现自我突破

    从当下的实际来看,多数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演奏者都是高校科班出身,而且以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为主。但是受到历史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我国艺术、音乐院校对学生交响乐演奏的培养一直比较薄弱。很多教师也极少接触和演奏交响乐,难以给予学生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毕业后进入交响乐团,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在培养机制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的情况下,就要求演奏者主动学习、探索和突破。“仅仅学习演奏的方法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2]首先,要求演奏者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总结得失,不断积累和丰富个人经验。其次,则要眼光外放,四处取经。如主动参加各种大师班、音乐节等,其好处在于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接触一些音乐会曲目,近距离感受名家大师的风采,还能得到他们的亲自指点,这对于个人的提升和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所以演奏者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突破自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结 语

    综上所述,进入新世纪后,在音乐文化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全国各地交响乐团的数量也一直呈增长的态势,彼此间也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演奏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就成为了决定性因素。大提琴是交响乐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部,对整体演奏质量起到决定性影响。所以无论是乐团还是演奏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提升演奏质量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并把握住训练的要点,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个人、乐团和中国交响乐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结合个人心得和体会,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给更多演奏者以相应的启示和借鉴。

    注释:

    [1]黄秋烨.大提琴演奏方法之研究[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19(05):89.

    [2]刘凤义.大提琴演奏技巧浅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01):14.

    (责任编辑:崔晓光)当代音乐·2020年第4期苏思颖:论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音乐的解构性和重构性——以谭盾的作品为例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20: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