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客家音乐“私伙局”发展研究 |
范文 | 陈鹤天 [摘要] 私伙局是珠三角地区以自娱自乐为目的自愿组建的民间业余曲艺团体,传统乡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遭遇了严峻挑战,城市文化与传统乡土文化的融合和共生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私伙局的出现和繁荣为客家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成为广东地区粤剧和粤曲的重要载体。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和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当地传统客家音乐文化和粤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区与时代特色,而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多元艺术文化涌入当地,民间曲艺社团“私伙局”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传统粤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场所,围绕私伙局音乐文化现象展开研究能够对文化变迁应对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主要对客家音乐私伙局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客家音乐;私伙局;历史;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5-0079-02 2020)05-0074-03 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不仅仅涉及到政治与经济,更已经深入到文化层面。城市化进程将在中国持续展开,越来越多的地区会受到城市化的波及。私伙局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民间音乐现象,在珠三角城市化进程中私伙局蓬勃发展,这显现出当地人民特有的精神生活状态,这更是非物质文化的创新与转变。岭南地区城市出现了全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城市文化的研究能够为城市再造提供有效支持。客家地区音乐具有悠久历史,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研究者围绕粤曲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但对私伙局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重点关注私伙局的产生、发展和繁荣进程,简要窥探客家音乐文化轨迹。 一、私伙局概述 私伙局是发源于民间自娱自乐的活动,曲艺爱好者自称为私伙局,自愿组合形成的民曲艺社团出于爱好而开展曲艺活动,个体私伙局往往被称为“曲艺社”或“曲艺团”,这一类活动被统称为私伙局。私伙局又被称为私火局,二者同音,口语称呼也可以称为私伙或私火。私伙局中的“伙”字来自于“火”,这是古代行伍军制的一个基本单位,类似于现代军队的“班”,一“火”共有十人,十个人共同一个炉灶起伙做饭,因此他们彼此称为火伴,后来被写作伙伴。由此可见,私伙即私火,上古时火的掌控较为严格,专人负责掌控火,在重大时期需要将旧火替换为新火。唐宋时期,皇帝会在清明节前后赏赐百官和百姓新火,《周礼·司灌》:“司灌,掌行火之政令。”郑玄注:“鬓为私火。”贾公彦疏:“民间理翼之火为私火。”这就是“私火”一词的最早来源[1]。 粤语对古代汉语的保存和继承更多,在粤语中随处可见借词现象,“局”是娱乐活动和聚会的代称,而私火的原有概念即为民间私下保存的火种,因为共同生计生活或休闲娱乐需求而形成的伙伴关系。私伙局就被用来代指民间百姓自发展开的娱乐聚会。另外也有研究者认为,古时珠三角地区的富裕人家会邀请民间艺人到家中演唱粤曲,很多好客的主人会在自家门前悬挂一串灯笼以示欢迎,如果座位满了就会取下灯笼,这被称为“灯笼局”。私伙局是与之相对应的一种娱乐方式,即一伙人自娱自乐并不欢迎外人参与。历史研究表明,“灯笼局”在珠三角地区普遍存在,它属于一种家庭喜庆活动的堂会,私伙局是建立于“灯笼局”基础上的一种艺术活动,表演主体发生了转变和调整。堂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灯笼局”和“私伙局”的具体出现时间已经不可考,但是我们能够确定二者具有共通之处,特别是在活动形式上一致,只是在表演主体和表演目的上存在差异性。 二、私伙局的原始生长时期 明清之前是私伙局生长的原始阶段,此时私伙局的召集人与参与者往往属于主家和被雇佣者关系,主家可以选择参与表演活动之中,从中享受曲艺活动带来的快乐,这是现代“玩音乐”的古代版本,主家从中收获快乐,其他参与者则是为了获得报酬。明朝晚期客家音乐在广府地区快速发展,相较于其他地区文化复兴繁荣更加猛烈,以明朝文人墨客为主体的忠于明朝的人士一路南下,在清朝问鼎中原后他们选择生活在岭南地区,他们带来的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相互融合,例如昆曲在清朝初期就广泛流传于广东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了私伙局的发展,16、17世纪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广东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更为迅速,粤曲在明朝万历至清朝光绪年间保持了高速发展,当地音乐具备了特色曲目、代表人物和群众基础,它也成为一种特有的乐种。这个时期私伙局活动包括多种形式,例如乐器、声腔和舞台表演,后期粤曲和粤剧的发展都与这个阶段的积累存在密切关联。因此明朝万历时期之间可以被看作私伙局发展的原始阶段,明清时期珠三角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商品经济的发展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当地人民的精神需求不断增加,他们具有了“玩音乐”的条件和经济能力,这也成为广东地区早期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私伙局的发展也成为时代与环境变化下的必然结果。在这个阶段,“灯笼局”与“私伙局”二者共存,成为一对相互性指向概念,“灯笼局”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未能形成较为有效的组织,音乐家刘天一先生在研究中也记载了曲艺演員演唱“灯笼局”的活动。陈驹先生也在自己书籍中记载了“南词妹”和“琵琶仔”在民间喜庆日子里表演,原始生长阶段的私伙局更像是一种私家堂会,雇佣者的个人喜好和需求在私伙局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 三、私伙局的繁荣发展时期 明清时期私伙局保持了蓬勃发展,私伙局既指此类音乐活动,同时也代指这类民间音乐组织。珠三角地区的器乐发展推动了私伙局的发展,广东音乐经历了孕育期、生长期、成熟期、徘徊期和发展期,私伙局的繁荣发展主要集中于生长期和成熟期。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推动了广东地区小业主经济蓬勃发展,私营业主数量持续增加,私伙局不再是大户人家的专属,普通市民开始成为私伙局的主力[3]。例如佛山在明朝永乐年间手工业非常发达,各路商人聚集,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经济重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以私伙局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活动持续增加。私伙局数量众多且规模庞大,这也为粤剧和粤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私伙局中专业素养较高的玩家开始向专业方向转变,民间自发聚会中开始越来越多地演奏粤乐,私伙局数量不断增加,而很多私伙局开始逐渐从业余组织向专业化方向转变,演唱方式与乐器伴奏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这个时期客家音乐私伙局出现了一些变化,首先出现了专业化的伴奏队伍,演唱和伴奏分离;其次专业素养较高的业余玩家开始进入专业领域;再次独立器乐演奏开始出现,为广东音乐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后专业乐曲创作者开始出现,曲目内容大大增加。新中国成立以后私伙局依然保持了非常活跃的发展态势,截至1959年,广州地区共有业余的文艺表演队伍近4000支,其中包括了3000个以上的私伙局。 四、私伙局的沉寂与复苏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家建设领域,私伙局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保持着缓慢发展态势,很多传统民间艺人开始投身于新中国文化事业,私伙局不再流行。特别是在国家建设的困难时期,人民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更加渴望和期待,他们很少能够将更多精力用于私伙局活动之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私伙局的发展。私伙局的传承主要依赖于民间爱好者的自发组织和口口相传,社会环境与经济形势的变化对私伙局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在改革开放实施以后,广东地区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特别是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更加密切,广东经济和文化进入了崭新时期,私伙局也逐渐从沉寂走向复苏。这一时期“私伙局”之名专指组织,已不指称活动,即专指“私伙局”这种类型的民间音乐组织,以示与“公家”(由政府部门主管)的“专业”文艺团相区别[4]。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以及与港澳台地区、华侨聚居地区的经济来往和文化交往,私伙局得到迅速发展,以致在珠三角地区遍地开花。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逐渐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变化,中国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私伙局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5]。 私伙局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分别从声腔和器乐演奏两方面为粤曲、粤剧和广东音乐三者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而为岭南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6]。私伙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的独特生活方式的延续和更新,是传统乡土文化在当今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延续,是新型城市文化对传统乡土文化认同的一个例证。如何寻找一个有效的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或传承途径,私伙局提供了一個可资借鉴的视角和一个现实的范例。 注释: [1]李熙琳,谭超,沈宁,刘瑾.微信公众平台在粤乐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以广东联谊会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9(08):157—158. [2]马楠.试论粤剧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J].岭南文史,2019(01):1—6. [3]苏隽.浅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要求下的曲艺保育与推广——以粤曲为例[J].大众文艺,2017(07):16. [4]蒋燮,赖秋妍.“凝视”中的私火局表演——清远“清晖曲艺苑”音乐文化调查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7,30(06):133—140. [5]刘瑾.从感性认知到意义呈现——对民间“私伙局”粤乐演奏的美学解读[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04):36—43. [6]蔡莉.曲声绕梁千户乐粤韵飘香万家欢——有关东莞私伙局的考察与思考[J].音乐时空,2013(05):177.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