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 |
范文 | 陈志敏 [摘要]通渭——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他孕育了一种古老而又纯朴的艺术——通渭小曲。通渭小曲柔和了陇东道情、碗碗腔、当地民歌和山歌的各种音调,自觉地吸收秦腔等戏曲的各种元素,最终形成词、曲、本、乐组成的通渭小曲。它包括零歌散调、说唱曲艺、民间小曲戏和器乐牌子曲。在当地最为普遍的通渭小曲表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地摊坐唱表演,另一种是有简单行当划分并且带妆表演的曲子戏形式。我在考察中发现,2011年5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通渭小曲整个定义为“通渭小曲戏”,经过调查和考证,我个人认为通渭小曲戏可能是由通渭小曲的戏曲部分发展而来的,不应该是整个通渭小曲。 [关键词]通渭小曲;通渭小曲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摊坐唱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1-0073-03 一、通渭小曲 (一)定义 通渭小曲是流行于通渭境内的一种古老的曲牌体民间艺术。它是通渭零歌散调、说唱音乐、民间小曲戏和器乐牌子曲的统称。在给出这个定义之前,我阅读了与通渭小曲相关的文献,走访了民间艺人、通渭小曲传承人、通渭县文化馆民间艺术研究员,在这个期间,了解到两种不同的对通渭小曲的定义。其一把通渭小曲定义为曲艺说唱艺术,其二定义通渭小曲为曲牌体民间戏曲。通过阅读文献和走访通渭小曲的“常青树”许克俭老师和通渭文化馆民间艺术研究员张灵清老师,笔者发现通渭小曲并不是单一的曲种,它从眉户发源以后因区别于“板腔体”结构的秦腔等大戏,通渭俗称“小曲”“眉户子”“小唱”“干赞儿”。通渭小曲的很多曲调源自陜西眉户,因而在通渭的马营、锦屏等地长期将小曲称为“眉户子”。它与陕西眉户有诸多相似与相同之处。有些唱腔曲牌与陕西眉户基本相同,甚至同名同曲,但是通渭小曲在继承发展中,大量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陇东道情、碗碗腔、当地民歌和山歌的各种音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曲调,所以它的曲调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它还吸收了秦腔等戏曲的各种元素,最终形成由词、曲、本、乐组成的通渭小曲。 曲,即唱调,主要指的是将当地民众口头传唱的零歌散调的唱词联套在一起讲述一个完整故事内容的曲调,当地人把这类曲调统称为“曲牌”或“牌子”。本,即唱本或剧本。乐,指专供乐队演奏的器乐牌子曲。通渭小曲在一般程度上指的是通渭零歌散调、说唱曲艺、民间小曲戏和器乐牌子曲,而不是单一的一种艺术形式。 经过走访调查以及阅读文献,笔者认为通渭小曲不能简单地定义为某一种艺术形式,它是通渭零歌散调、说唱音乐、民间小曲戏和器乐牌子曲这四种艺术形式的总称。 (二)通渭小曲的四大艺术形式 零歌散调,也叫“野曲儿”,是通渭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十分丰富,粗略记载在百余首以上,其特点是一词一曲,每首歌调相互独立,互不套用。即用一首专门的曲调演唱一首专门的唱词,而且通常以“排四季”“排五更…‘排十绣”“排十二月”等形式记述农事节令、春种秋收、更夜思情、寄托情怀等内容。如《四季调》《五更寒》《十里亭》《十绣荷包》《十二月》《冻冰调》《割韭菜》《转娘家》《拾棉花》《织手巾》《放风筝》等。这类唱词,其词格一般规则方整,大都为上下句体、三句体和起、承、转、合四句体。上下句体如: 《织手巾》 石榴子开花叶儿青,早几年栽花花没成。 …… 三句体如 《放风筝》 正月里来正月正,杨七郎打围到山中,骑马挂雕弓。 …… 四句体如: 《十二月花》 正月里来是新年,大红灯笼挂门前,风吹着晰噜噜转,(哎响花儿红,哎哟叶子青,哎哟花儿红叶子青理么哟)随带上过新年。 …… 通渭小曲中的说唱音乐主要指的是地摊坐唱和地摊歌伴舞。地摊坐唱为通渭小曲曲艺部分主要的表现形式,形式规模不大,一般有七人,主要的伴奏乐器有二胡、板胡、三弦、扬琴、磬碗、四片瓦。多在农闲的时候进行演唱,演唱的场所大多在农家炕头、农家院落和村头地摊。这种表演形式不排练、不化妆、不表演,演唱者边演唱边击打碰铃,没有行当之分,行当由一人承担,唱本由演唱者一人演唱至结束。地摊坐唱有很强的随意性,不拘泥于形式,最适合乡村百姓自娱自乐。这样的表演形式充分体现了曲艺“不化妆不表演”和只有唱,无道白的固有特征。这种数百年来长兴不衰的原生态演唱形式,非常适宜小曲的传承传播和保护。地摊歌伴舞(俗称“载蜡花”),指在地摊清唱声中配以民间的“扇子舞”“蜡花舞”。这种表演形式有时令的限制,多活动于春节社火。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最为兴盛。 通渭曲子戏,指通渭小曲中具有戏曲要素的艺术表演形式,如简单的行当,演出时须化妆等。它因区别于“板腔体”结构的秦腔等大戏,故而通渭人称此为小戏或者曲子戏。当时的表演唱形式有了简单的行当划分,但是表演者只有男性。如传统剧目《下四川》又叫《兄妹关灯》就有了兄长和妹妹这两个角色,兄妹二人的扮演者都是男性。在这部剧里,演员身穿演出服饰,带彩妆,手拿扇子等道具进行简单的表演,具有了小型戏曲的特点。曲子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当地民间活动社火的元素,如带妆表演的“老妖婆”形成曲子戏的丑角行当。这种行当划分和表演形式的传统通渭曲子戏被当地人称为是“明折子”,可以演唱一折戏的全部或者片段,如《李延贵买水》《小放牛》《张连卖布》等。传统的通渭小曲戏在曲调上一直保持民间原生态原有的曲牌与唱法,并且没有文武场的划分,只有文场,没有像秦腔等大戏那样的程式,整个戏的规模很小,直到21世纪初发展成为稍具规模的通渭小曲戏。 器乐牌子曲,指小曲演唱时开场、间奏的器乐曲牌、器乐独奏曲牌和器乐合奏曲牌。如柳青、八谱、满天星、大红袍、纱帽翘、樊梨青、梅花牌、慢沙板、留谱、游板等26首。这些器乐曲有慢有快,有欢有苦,通常用于前奏、间奏或者用于人物表演、对话式的戏曲气氛渲染,还可以联套作为乐曲供乐队演出。 二、通渭小曲戏 (一)定义 通渭小曲戏,它是在继承了通渭曲子戏全部曲调的基础上,与传统剧本、新编创的剧本和移植于秦腔等戏曲的剧本结合,继承和发展传统通渭曲子戏的表演形式、行当等所形成的规模大于传统通渭曲子戏的曲牌体戏曲形式。 (二)唱腔 通渭小曲戏的唱腔属曲牌体。根据剧目剧情、唱腔内容变化所需,将若干首曲调依照一定的规律联套在一起,组成了一出小戏完整的唱腔。同时,一个曲调与另一个曲调之间要衔接得融洽、自然、顺畅。例如:《伯牙抚琴》越调-背官-西京-银钮丝-琵琶调-五更-代把五更-京道情-五更-紧诉-西京-越尾。 不管任何小曲戲,以越调为开头,下接背宫或其他调(接背宫较为普遍),以越尾作为结束调。并有开腔“先缓后紧”,曲调“先低后高”的规律。每一出戏里有普遍应用的曲调和若干首特殊性的专用曲调(民间称为“怪调”)。普遍应用曲调如:越调、背宫、五更、银钮丝、岗调、大哭调、剪边花、蓬花调、西京、紧诉、东调、越尾等,在每出小戏里少不了这些常用的曲调。专用曲调如:《刺目劝学》中的金钱调,《李彦贵卖水》中的采花调,《伯牙抚琴》中的京道情,《俩亲家打架》中的螃蟹调,《敬德访白袍》中的老龙哭海、把早安,《杏元和番》中的大凄凉、望家乡、刁江、送东调、长城调,《皇姑出家)中的风落怨、哭五更,等等。因这些剧目和曲调有较大的难度,民间称为“把式曲儿”。 小曲戏还用帮腔来烘托某种感情和氛围,它富有艺术表现力。“一唱众合”成为小曲戏的又一特色。不是每个曲调都需用帮腔,而是有些固定的帮腔曲调。如银钮丝、剪边花、莲花调、岗调、东调、大东调、小东调、船曲等。除特殊曲调外,帮腔一般多采用曲调最后一句加以重复延长,以增强剧情热烈氛围和艺术感染力。 (三)伴奏乐器 据民间艺人讲,很早以前通渭小曲的伴奏乐器只有三弦、平调板胡、笛子。随着社会发展,增加了二胡、低胡、扬琴,用翻调板胡替代平调板胡。领头乐器有两种形式:农闲聚乐、农舍庭院地摊坐唱时,以传统的三弦掌握演唱的开启、结束、唱腔过门和节奏变化;山场庙会、开张庆典、婚寿喜事、舞台演出,所有乐器依从板胡的演奏。 三弦:民间小曲戏以三弦为主要乐器,演唱者靠近三弦坐唱,三弦随腔伴奏。民间分为四种定弦法:即“平”“当”“关”“越”。民间称四度定弦为“硬中弦”、五度定弦为“软中弦”。“关”弦主要用于凄凉悲哀情感的曲调。“越”是小曲中最常用的定弦法,其次为关弦,平弦很少运用。 板胡:分反调和平调两种,反调板胡和秦腔板胡相同,发音清亮,是小曲中的领头乐器,定弦为五度定弦。平调板胡板壳较大、发音低沉,定弦也为五度定弦。据民间艺人回忆,小曲戏中的板胡先有平调,后改用反调。 二胡、低胡:二胡和低胡是伴奏中的辅助乐器,定弦均为五度定弦。 笛子:笛子以1=F调作筒音5,作为定调标准音。 小曲戏中的打击乐器主要有四片瓦、碰铃、板鼓(与秦腔中的板鼓相同)。 (四)通渭小曲戏的发展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定义的通渭小曲戏,就是由通渭小曲的戏曲部分发展而来,通渭曲子戏就是它的前身,21世纪初,面对通渭曲子戏的发展,国家、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对传统的通渭曲子戏做了很大的创新、传承和保护,使得通渭曲子戏在这一时期得到迅猛的发展。 通渭曲子戏在行当上有了更细致的划分,生、旦、净、丑各行当应有尽有,打破传统曲子戏生、旦、净、丑各行当由男声“一唱到底”局面,在新的时代,曲子戏女声唱腔脱颖而出,填补了曲子戏无女声演唱的空白。如陈慧萍演唱的《十八里相送》,马玉霞演唱的《闹书馆》《兄妹观灯》,等等。 传统的通渭曲子戏没有文武场的区分,乐器组合一般不变,一般有二胡、板胡、三弦、扬琴、四片瓦、碰铃、笛子,曲子戏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引入秦腔的板鼓、小锣等乐器,废除了碰铃和四片瓦,形成通渭曲子戏的文武场。文场乐器主要有二胡、板胡、板鼓、笛子、扬琴;武场乐器除了文场乐器之外加入了小锣,这极大地丰富了通渭曲子戏的艺术表现力。 由于通渭曲子戏是用曲调曲牌演唱的戏曲,所以在21世纪初期借鉴昆曲、秦腔等的戏曲表演程式,形成了通渭曲子戏独有的戏曲化程式。通渭曲子戏在表演传统剧目时,特别注重表演程式,如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等。但是通渭曲子戏在表演现代戏曲时这样的程式则会显得格格不入,由于它是用曲调演唱的戏曲,在表演现代可以没有固定程式,并且吸收借鉴话剧的表演形式,用唱来代替话剧里的台词对白,使得通渭曲子戏在表演现代剧方面形成其他戏曲不具备的优点,成为它的独特优势。 由于通渭小曲不是某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所以“通渭小曲戏”这个时代赋予的新名称不能全部替代“通渭小曲”所代表的艺术内涵。通渭小曲戏是对通渭小曲戏曲部分的通渭曲子戏的继承与发展,形成的具有时代意义和强大的艺术魅力、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结语 人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也随之多元化。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通渭小曲戏吸收了通渭小曲的精华部分,其内涵也不断由单一向丰富发展。比如:通渭小曲戏的吟唱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清曲清唱,另外一种是戏曲表演,曲调的喜怒哀乐忧思,角色的生丑净末旦,通渭小曲表达得栩栩如生。通渭小曲通过不断发展,形成了新颖委婉的曲调,增强了小曲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摒弃了固有的剧本思维逻辑的约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曲调。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它推动着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文化功能作用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过程中,优良的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渭小曲运用它的特色,记载了通渭的发展与进步。在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长河中,通渭小曲犹如一颗明珠。伫立在陇中黄土高原之上,永垂不朽。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