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合唱曲《忆秦娥·娄山关》创作和演唱分析 |
范文 | 牛鑫园 [摘要]《忆秦娥·娄山关》是我国合唱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该曲歌词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旋律则是大气舒展,刚柔并济。在演唱这首合唱曲时,需要先从词曲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并把握多个演唱要点,方能获得理想的演唱效果,实现完美的二度创作。 [关键词]合唱曲;《忆秦娥·娄山关》;创作分析;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1-0110-02 一、《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同志创作于1935年的一首词作。当时的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在娄山关一代经过激烈的战斗后,获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有感于此,写下了这首词作,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1971年,作曲家田丰先后将五首毛泽东诗词谱成了合唱曲,《忆秦娥·娄山关》正是其中之一。作品通过对京剧的借鉴和对西方调式的有机运用,充分展示出了原词的风格和气魄,可谓是词曲交融,相映生辉。至今天,作品问世已接近半个世纪,仍然传唱于各类舞台中,是中国合唱作品中的一颗明珠。 二、《忆秦娥·娄山关》创作分析 (一)歌词分析 该曲的歌词是毛泽东同志的同名词作,其中“忆秦娥”是词牌名,“娄山关”是题目,同时也表明了创作地点。1935年,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在娄山关取得大捷,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佳作。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中,作者通过西风、长空、大雁、霜晨和冷月五个意象,勾勒出了一幅画卷,也奠定了悲凉的基调。“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一句,则是从景到人的转变,表现出了红军冬日夜行的艰难。下阕的首句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意思是说不要说雄关像钢铁一样难以逾越,而今我们要从头开始征服它,展示出了必胜的决心。最后一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则是由人到景。“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像大海一样深邃,晚霞像血一样染红整个天际,再次描绘出了苍凉和悲壮之感。”堪称是毛泽东诗词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佳作。 (二)音乐分析 全曲共有188个小节,采用了带有前奏和间奏的单二部曲式。具体分析如下:前奏是1-45小节,篇幅较长,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7小节,虽然只有短短七个小节,但是却呈现出了多次节奏、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带有鲜明的戏剧色彩。第二部分是8-26小节。该部分主要是一个抒情主题,经过转调后向上模进至高音区,然后用分裂手法使结构细碎化,通过高低声部的反向进行达到高潮。第三部分是27至45小节,主要是号角性主题,通过重复变化和高低声部反向进行,再次迎来一个小高潮,为合唱的进入做好了充分準备。 合唱部分,也就是A段,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46-74小节。第一句中,先是以齐唱的方式呈现出了“西风烈”的主题,然后通过速度和音区变化极大的过门转入G大调,并采用了拖腔的手法扩充了结构,自然进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以四部和声性的写法为主,伴以快速的分解和弦织体,并从G大调回归到了e小调。95-113小节是间奏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是作者却是十分重视,并重点在配器与和弦连接上做文章。先是用京剧唱腔来模仿“喇叭声咽”,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和弦连接完成转调,同时在配器中先后运用了定音鼓和加弱音器的小号,不仅充分发挥出了间奏的作用,更使全曲的风格得到了强化。 合唱部分的B段分为两部分。113-149小节中,采用了进行曲风格来展现“雄关漫道”的主题,然后四个声部依次出现,通过对《国际歌》素材的运用,让伴奏和主旋律声部自然衔接,最后三次反复的“从头越”,则带有鲜明的总结性色彩。 最后一句虽有只有“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八个字,但是作者却重复了三遍,通过女声再混声的声部排列手法,让每一次重复都各不相同,经过层层推进之后,最后在不断上行的分解主和弦中结束全曲。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作品的创作是宏大而又精细的,充分展示出了原词特有的风格。作品一经问世后,一直传唱至今。 三、《忆秦娥·娄山关》演唱分析 (一)整体演唱分析 合唱作为一项二度创作,是以对作品的整体了解和把握为前提的。所以在演唱之前,应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全面深入分析作品。呈现在演唱者面前的乐谱,并不是作品的全部,而是一个解读作品的渠道。演唱者要通过乐谱去挖掘作品背后的内容,多角度、深层次地体验作品,才能获得理想的二度创作效果。对此主要包含文本分析和音乐分析两个方面。文本分析包含对词曲作者个人信息的了解、对作品创作背景的分析、对作品主要风格的认知、对作品情感的体验等。音乐分析包含对作品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律特点、节奏力度等方面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初步的演唱,在这个过程中验证之前的一系列认识和体验,并有针对性地补充和完善。具体到这首作品来说,要从历史的角度切入,了解到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何种情感。曲作者在将其创作成合唱曲之后,在音乐上具有哪些特点等。然后按照作品的架构和“总-分-总”的次序,逐字逐句地分析和体味,并对演唱技术难点进行重点练习。可以看出,在演唱之前,全面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这个环节准备得不充分,很容易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陷入南辕北辙的境地。 其次是充分展开审美想象。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情境,作为演唱者来说,就是通过自己的歌声对其进行复现,在观众面前展开一幅生动和形象的画卷。但是很多时候因为作品内容的特殊性,所描写的都是演唱者未曾听过和见过的,这就需要借助于想象这一项人类特有的生理机能,通过想象带给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之感,由此获得和观众的情感共鸣。具体到这首曲目来说,第一是对作品背景的想象。作者可以借助于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对娄山关的地形地貌进行了解。娄山关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山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红军就是在这里取得了长征路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第二是对歌词的想象。该曲的歌词通过多个意象的描绘,描绘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所以这几个意象就成为了一个个线索,可以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画面: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大雁的叫声阵阵传来……第三是对作品人物的想象。演唱者要将自己想象为作品的主人公,将演唱作为自己的心声进行抒发,这种状态下的演唱则一定是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 最后是合理利用肢体语言。演唱者不仅要不仅要唱准旋律、节奏、力度等,还要通过合理的肢体语言,呈现出形神兼备的演唱效果。具体来说,包含形体、眼神和表情三个方面。在形体方面,要求演唱者的含胸拔背,精神抖擞,表现出良好的整体风貌。而且与独唱不同,合唱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给人以整齐划一之感。在眼神方面,要求演唱者的眼神要“会说话”,通过眼神传情达意,感染观众。比如在唱到“从头越”时,眼神一定是自信和坚定的,让眼神成为一个新的情感表现点。在表情方面,面部表情应该与形态、眼神等有机融为一体。而且要与歌唱内容的变化紧密联系,唱到什么内容,对应合适的表情。既不能自始至终都是一种表情,也不能装腔作势,过分夸张,而是力求给人自然准确、表里如一之感。 (二)细节演唱分析 该曲篇幅不长,特别是歌词部分仅有五十字,可谓是字字珠玑,所以在整体把握作品的基础上,还应该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在前奏时,合唱队就要迅速调整好状态,进入到歌曲所描绘的意境中。第一句“西风烈”中,“西”字的字头要坚定有力,保持声音的高位置并适当靠前。“风”字处于中间,而且是后半拍上的附点十六分音符,可以一带而过。“烈”字的演唱要注意时值的准确,同时也要唱出一种悲壮的气势感。“长空雁叫霜晨月”一句中,仍然要保持上一句紧张而积极的歌唱状态,同時要特别注意咬字,给人以外柔内刚之感。第二句“霜晨月”中,应该减小音量,音色也随时变淡、变柔,以此来获得对比性效果,使演唱色彩更加丰富。“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一句极富戏剧性色彩。前一句刚劲有力,后一句则是马上弱下来、慢下来,对此应提前做好气息、咬字吐字方面的准备,精准地唱出这种变化。特别是“喇叭声咽”一句,PP的力度和G、A几个音,对于男声声部来说是具有一定演唱难度的,需要在练习中重点关注。演唱a部分时,在整体气势上应该更强,超过A部分,但是在速度上可以稍微加快一些。而且在演唱高音的时候,要努力做到亮而不炸,干脆利落,不能有任何多余的声响。时值方面也要做到精准无误。B段的曲调较为简单,同音之间要唱成激昂的非连音,但是又不能太跳跃,仍然要表现出雄壮的气概。所以该段对指挥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要求指挥不能事无巨细,而是只给合唱队员以情绪上的提示即可,而且要引导合唱队员唱出前后的变化感。“从头越”的演唱中,要充分调动起情绪,在音量和气势上达到最强。最后一部分中,第二个“从头越”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而且还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在演唱中,既要充分表现这个高潮,同时也要有所保留,为接下来的演唱做好准备。“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句旋律十分舒展,“应注意通过夸张每个字的韵母来表现深沉宽广的施律线和深邃的意境,”最后一句“残阳如血”中,要控制好音量,通过渐慢和渐弱表现出思绪的无限延伸,获得声断而意不断、情不断的效果,给听众留下丰富的体味和遐想空间。 结语 综上所述,合唱曲《忆秦娥·娄山关》词曲珠联璧合,交相辉映,是我国合唱艺术中一首难得的精品。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必须从整体、细节和要点三个角度切入,以对作品的全面分析为基础,逐字逐句分析演唱细节,并把握好呼吸、咬字吐字等技术要点,方能唱出作品特有的风格和特点,获得与词曲作者和观众两者的情感共鸣。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