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瓦尔特·尼曼钢琴组曲《古老的中国》音乐探究
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瓦尔特·尼曼钢琴作曲《古老的中国》之终曲《花园里的宴会》音乐本体的研究,了解20世纪初期西方作曲家如何巧妙地将中国音乐风格融入西方钢琴作品当中,20世纪初期西方音乐家如何运用类似中国写意手法创作具有中国音响效果色彩的钢琴作品,体会作品中的音乐个性和审美特质。

    [关键词]终曲《花园里的宴会》;中国风格;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3-0091-02

    [作者简介]李思旸(1994—?),女,太原工人文化宫声乐培训中心教师。(太原?030000)

    一、瓦尔特·尼曼个人及音乐创作概述

    瓦尔特·尼曼(1876年10月—1953年6月),作曲家兼音乐作家。他出生于德国汉堡一个音乐家庭,他的父亲鲁道夫·尼曼曾是一名钢琴家和作曲家,尼曼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的音乐也深受浪漫主义时期的影响,后加入民歌和叙事元素,也吸取了印象主义风格和异国风格,将个人想象力发挥到极致。瓦尔特·尼曼创作以中国场景描述为主要题材的作品,是为打破当时欧洲音乐界的衰败,如同使用其他非欧音乐元素一样,中国音乐素材仅限于中国故事题材、旋律引用等,渲染东方的异国氛围,展示其独特的音乐感觉和对异国音乐的审美态度[1]。

    二、终曲《花园里的宴会》音乐本体分析

    (一)第一节“中国风格”的音高体系分析

    1调式分析

    瓦尔特·尼曼在和声材料上以中古调式和西方大小调体系为基础进行一些变化运用,在A部分以B、D、E、#F、#G为五声音阶骨架构成以B为主音的多利亚调式,音阶结构就与中国七声清乐商调式的音阶结构完全相同,属于小调调式,通过使用与中国七声调式类似的中古调式避免西方大小调传统体系造成的功能性和声。

    终曲《花园里的宴会》的音阶构成主要有三种调式,分别为:B多利亚调式、A洛克利亚调式、A弗利几亚调式。

    2音程特点分析

    针对中国民族音乐特点作曲家对西方大小调和声体系进行了改良,西方音樂和弦结构以三度叠置为主,尼曼在“中国化”的处理上省略三音,使用四度、五度音程作为和弦基础。

    在作品B部分和弦不整体呈现,而是拆分为两个旋律声部,中声部固定使用和弦转位的二度、三度音程结构,效果上省略五音,从而弱化了和声功能性,突出旋律性。

    作曲家将和弦转位、四五度音程的写法同样运用到结尾处,创作构思贯穿始终,曲终处将七和弦重新排列组合,依旧以五度音程做基础。

    (二)第二节“中国风格”的结构分析

    1引子部分

    引子具有提示性作用,引出主题旋律,以E为持续音构成#C-B之间的大二度关系,使得和声风格具有一定的东方音乐色彩。

    2A部分分析

    主部A(3-10小节):平行双句体乐段,摒弃了音响厚重的四部和声织体,以简洁轻快的二声部形式为主,旋律以“级进”和“四五度跳进”因素结构而成。第一乐句(3-6小节)旋律由左手声部演奏,右手在高音区声部延续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音型,乐句结构可以分为2+2两个乐节。第二乐句(7-10小节)是第一乐句的平行再起,旋律换到右手声部高八度演奏,左手声部在中音区延续了十六分音符音型,E为持续音,并出现#G,和声色彩发生变化。

    插部B(11-20小节):和声织体变为半分解和弦,B为持续音,与A乐段形成对比。乐段结构为平行双句体,结构旋律的音高因素主要为“级进”因素和“同音”因素,第一乐句可分为2+2两个乐节,前后乐节相同;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高八度重复,但是作曲家在这里发展了两小节,导致发展到高音区的乐句回落。

    连接(21-22小节):运用引子的十六分音符音型,引出主部,左手声部将主题旋律变奏呈述,使得插部和主部之间的过渡十分自如。

    主部A(23-26小节):主题缩减再现。

    3连接部分

    连接(27-32小节):持续音E在高低音区交替出现,并出现新的节奏型——切分节奏,从第31小节开始变为以双音持续的切分节奏型。

    4B部分分析

    插部C(33-58小节):整个B部分g小调,主要运用八度卡农技术写作而成,切分节奏型作为B乐段的核心节奏因素贯穿始终。第一乐句(33-40小节)共有8小节,可分为4+4两个乐节,后乐节由前乐节倒影重复发展而成,每一乐节又可以细分为2+2两个乐汇。第二乐句(41-51小节)可视为6+5两个乐节组成,共11小节,其中前一乐节写作技法承袭了第一乐句的八度卡农技术,为2+2+2三个小乐汇构成;后一乐节则采用了完全重复的方式发展乐句,呈现出了具有五声性和声特点的音响效果。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缩减再现,作曲家运用这样的一种乐句布局方式使插部B具有了三分性的特点,并且第三乐句的再现重新巩固了插部C的主题乐思,与第一乐句前后呼应,插部B的新主题由此更加圆满且与主部主题富有对比性。

    5第三部分分析

    主部A(59-63小节):主部再现B多利亚调式调性,乐句结构未变,但是和弦织体变为旋律化柱式和弦织体。第一乐句低音声部平行五度进行,主要以A大调主和弦为和声材料发展乐句;第二乐句低音声部的级进下行线条与高音声部的主题旋律形成二声部对位,音乐情绪在这里达到全曲的高潮。这也是主题第一次以另外的角度陈述,从整个作品的结构安排及音响考虑,作曲家把第二插部和主部主题第二次再现如此设计,也符合了黄金分割的美学原则。

    插部B(67-76小节):充满张力的高潮开始逐渐回落,在对比极强的第二插部和第二次主题再现后,音乐情绪一下子落下来显然是不合适的,作曲家在此将第一插部再现,在音乐结构及音响布局设计上产生了一种迂回曲折的效果。

    连接(77-80小节):第二插部素材出現,作为过渡性材料再现了两小节,回环反复的效果更加明显突出。

    主部A(81-90小节):主部素材以一句体的形式再现,81-82小节句法结构为两拍一个单位,左右手交替演奏,到83-84小节句法结构切割为一拍一个单位,每拍皆是重音演奏,到85小节,右手高音声部则出现十六分音符的密集音型,音响效果更加变强,从音型角度考虑与主部主题的第一次呈示构成首尾的呼应,并且以一气呵成的气势将音乐推到顶点,最后强结束。

    (三)第三节“中国风格”的织体分析

    这首终曲《花园里的宴会》使用了三种不同的织体类型:分解和弦、柱式和弦、切分节奏织体,营造不同的音乐氛围。

    1分解和弦织体

    作品A段第一乐句右手高音区声部延续引子部分的快速跑动十六分音符音型,第二乐句左手声部在中音区仍然使用了分解和弦音型彼此呼应,每一乐句循环出现,营造轻灵有趣的中国韵味。

    2柱式分解和弦织体

    作品第11小节开始,柱式和弦以E、B作为基础音程出现,关注音型化柱式和弦进行,表达花园宴会跳舞的跳跃动作,推动音乐情绪发展。

    作品第59小节再现主题旋律部分,回归以B为主音的多利亚调式,但和弦织体变为旋律形态的柱式和弦织体,第一乐句低音声部平行五度进行,主和弦省略三音,第二乐句低音声部的级进上行线条与高音声部的主题旋律形成二声部对位。使用柱式和弦保留了音乐的节奏动感,旋律音即为和弦最高音,刻画音乐故事中舞伴们跺脚、跳跃的舞蹈动作,音乐情绪在这里达到全曲高潮。

    3切分节奏织体

    第三种织体切分节奏的运用出现在B部分,这部分中声部与外声部构成四五度音程呈现出具有五声性和声特点的音响效果。左右手与完全规范的重音、等分节奏型比较,切分节奏织体使音乐表现更富有弹性,代表着音乐情绪发生变化,暗示舞蹈动作幅度更加夸张舒展。

    第47小节开始,外声部加入八度织体,力度加强,同时卡农写法减少,改变了切分节奏的织体层次,实现织体的过渡与转换。

    乐曲织体转换流程图如下:

    结?论

    作曲家使用中古调式代替西方传统大小调体系,造成乐曲音高构成与中国传统七声音阶相似,音响效果具有中国风味。选用四五度叠置音程作为作品的音高材料,突出五声性,弱化和声功能性[2]。在织体方面以速度作为标准转换不同的织体形态,分别使用了分解和弦织体、柱立式织体以及切分节奏织体,生动表现了花园里宴会不同的音乐舞姿动作。乐曲的结构以第二插部C为轴将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布局具有对称性,从“乐段缩减”到“和弦改变”、第三次变形时的“句法结构改变” “和弦织体回归”,处处体现中国音乐建筑对称的风格。

    注释:

    [1]代百生.外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中国风格”研究[J].音乐研究,2008(05):5—19.

    [2]李?泾.论西方“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特点——以王文主编《来自西方的中国风》为例[J].北方音乐,2015,35(01):3—4.

    (责任编辑:崔晓光)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