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范畴及其主要美学特征
范文

    曾丁玲

    [摘要]

    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够在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中仍然长盛不衰,并且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征,就在于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世界优秀声乐艺术精髓的吸收与继承,从而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大众审美的变迁。对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范畴及美学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长久地保持生命力,在符合我国社会大众对文艺作品需求的同时,也更好地登上世界舞台一展风采。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5-0147-02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够在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中仍然长盛不衰,并且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征,就在于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世界优秀声乐艺术精髓的吸收与继承,从而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大众审美的变迁[1]。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艺术教育以及相关学术研究的发展,民族声乐所涉及到的艺术范畴以及其蕴含的美学特征也逐渐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

    一、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范畴

    (一)以中国母语为背景进行创作和演唱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将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进行有机结合,两者相伴相生、相互促进、不可分割。语言是表达歌曲内容、意蕴及情感的载体。我国的官方通用语言是汉语,我国当代民族声乐歌曲的歌词绝大多数亦是使用的汉语。对于民族声乐歌曲的创作及演绎而言,“词乐相合”是需要追求的基本目标。汉语本身就具有起伏多样的声、调、蕴以及各种创作修辞技巧,也可以说是具有相当的“旋律性”。因此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在以中国母语进行创作及演绎时都要注意对汉语语言特征及语言魅力的充分领会及遵循。具体而言,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时要根据汉语字词句的发音来精心编排词曲;歌词内容亦要体现出高度的文学性、艺术性。

    (二)具有中华民族地方或综合音乐风格特征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具有鲜明的音乐风格。音乐风格是音乐创作思路、创作手法、演绎表现、音乐内容以及美学观点的综合体现。对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而言,其音乐风格特征又可以被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较为宽泛的“中华民族”的风格,第二是具体到地域、年代的民族风格。两者并非相互独立的关系,后者会受到前者的影响并对前者形成一定的反作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一是创作者会综合各个地域、时代及具体历史事件的主题来进行词曲创作,比如少数民族歌颂党的领导、不同地域及时代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以及描述某些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具体事件的声乐作品等;二是演绎者在表演时其面部表情、肢体动作、音色展现乃至服饰外观等都体现出较为鲜明的时代、地域与民族背景特色,从而让欣赏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歌曲的意境、内涵,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与世界其他国家以及我国其他地域、时代或民族的声乐作品所区分开来。

    (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审美标准

    我国民族声乐之所以能够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变迁而长盛不衰,就在于审美层面对跨时代、民族及地域的多种审美理念、审美标准及创造方法的灵活结合运用,从而让创作出的作品始终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符合各个时代的社会大众审美偏好的同时,也能够表达出大众的情感与心声。同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也一直较好地注重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精髓的把握运用,令其作品在创作及演绎时能够呈现出传统与艺术有机结合的丰富美感。比如基于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理念的将“声音”“腔调”和“气韵”予以同步注重,并适当借鉴参考了西洋美声唱法后形成的民族唱法,其审美就体现了古今中外结合,同时又不失民族艺术文化内涵的特色。虽然当今我国民族声乐中的歌唱技巧、演绎方式已经发展得多种多样,但绝大多数都是注重对情感的直接抒发,在演唱时讲究“字正腔圆”,且音色也偏明亮。

    (四)母语性、风格性、审美性相统一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受到了时代、社会、他国艺术的大量滋养,在中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艺术的根基上实现了百花齐放,也满足了社会大众对于优秀音乐作品的需求。近二十年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探索实践整体方向与思路就是追求母语性、风格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始终是基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要素使用母语进行创作演绎,但又必须体现出对统一性的注重与遵循,才能充分实现其艺术价值以及对中国本土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要想能够继续鲜明地存续,则无论如何创新发挥,其统一性都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二、我国当代民族声乐美学特征

    (一)传统声乐美学特征

    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起源和发展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其特征就是使用古代哲学的方式来演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什么是艺术与美感。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哲学层面主要是受到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滋养。儒家提倡音乐应该有和善、含蓄与朴实之美,并且认为音乐也需要承担起教化社会民众的功能。而道家认为音乐是天地自然的本来反映,不用承载过多的人性与社会性,并且主张人心能够与天地自然相通。儒道两家的音乐哲学思想既有对立之处亦有共通之处。因此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也是儒道两家思想交融及斗争之后的成果,其美学特征方面就是節奏旋律流畅优雅、恬淡朴实,不过度表达激烈的情感与强烈的欲求,追求“中正”“自然”以及“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同时也认为音乐能够行普及教化之功,令民众能够接受美好艺术与道德的启蒙熏陶[2]。时至今日,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也继承了以上的特点,并同时在创作演绎叙事方面注重与历史时代、当代音乐艺术乃至他国音乐艺术的结合,从而较好地兼顾了历史人文底蕴与创新性、欣赏性。

    (二)情感美学特征

    声乐艺术的魅力需要同时从声音本身、内容叙事和情感抒发三个层面来散发。我国颇有影响力的古代音乐理论专著《乐记》就曾经提出,音乐的本质就是对情绪、情感的抒发表达。任何音乐都是由人创作的,表达的是人自己的认知与感受。这种论述也符合现代诸多流派音乐理论的基本观点。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在创作演绎时也深受上述音乐哲学观点的影响,并十分注重情感、情绪的表达抒发,同时在抒发过程中注入美感。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大都注重以情动人、声情并茂。创作者将浓烈饱满的情感、情绪倾注在作品之中,而演唱者则通过对歌曲情感、情绪的理解与共鸣,再将其完整地表达出来。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情感、情绪可以是对生活的赞美或者哀叹、对爱情亲情友情的赞颂向往或惋惜、对社会生活的描述及感慨乃至对一些传统音乐作品的再加工演绎,等等。同时,我国当代民族声乐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他国音乐美学表达及演绎方式的影响,比如词情、曲情相结合的创作及演绎形式就是其受到西方浪漫主义声乐美学思想的体现,也丰富了其美学内涵与表达形式,从而确保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开放性、包容性与绵延不断的生命力。

    (三)古今中西结合的创新美学特征

    如前文所述,当代我国民族声乐依然较为完整地遵循和传承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的字正腔圆、讲究韵味的特征,从而令其无论如何融合及创新,也能始终保有民族声乐艺术的鲜明身份,令其艺术形式的边界不至于模糊掉,并且能够为欣赏者快速地辨识。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及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交流,我国音乐艺术家也在民族声乐艺术创作中对古今中西结合的创作理念、创作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尝试,比如将西洋声乐演绎方法、西洋乐器以及国外歌曲创作技巧创造性地应用到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及演绎中去,令民族声乐艺术能够在兼容并包的创作理念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欣赏感觉[3]。同时,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在创作时涉及到的内容领域也体现出了高度的时代性,不再拘泥于传统民族声乐创作时的特定主题,而拓展到了对祖国时代的描摹赞颂、对个人及集体情感的抒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与赞美,等等,从而贴近了社会大众的实际生活,更加符合社会大众的欣赏偏好与心理状态。

    (四)现代美学特征

    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亦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从而在审美层面也具有现代美学特征。比如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的文化理念、生活状态、价值取向的变化都是深刻而具有颠覆性的。因此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作与演绎也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在叙事表达层面体现出了大量当代生活及当代社会人们的情绪情感的内容。同时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我国社会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日渐频繁,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在创作及演绎时都体现出了对国外多元音乐文化的借鉴,比如抽象派音乐、新世纪轻音乐乃至摇滚民谣音乐等。因此很多中国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既延续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唱法并运用了传统民族声乐创作的基础要素,也引入了炫目的灯光效果和时尚亮眼的服饰,让观众能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令民族声乐作品更好地符合各个年龄段的欣赏者,实现了传统艺术与时尚艺术的辩证统一[4]。

    三、总结及展望

    我國当代民族声乐在未来的发展中,古今中西结合并高度关注和关怀社会历史的变迁已经是必然的方向,在内涵及审美层面亦会持续体现出高度的兼容并包。但要令其保持鲜明的特色及独立性,不至于让艺术边界完全模糊,则又必须加强对其艺术范畴及美学特征的研究,确保在从封闭传统走向开放现代的历程中,能够始终不失根本的艺术精髓与严谨的创作态度。因此我国当代民族声乐在发展中亦要更多注重对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精髓要素的学习领会与弘扬演绎。有句话叫作“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于我国当代传统民族声乐而言也是如此[5]。唯有兼顾民族性、时代性、社会性与世界性,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才能走得更久更远。

    注释:

    [1]霍伟玉.对当代民族声乐的反思[J].戏剧之家,2017(04):12—15.

    [2]徐敦广.传承与创新——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发展之省思[J].文艺争鸣,2019(07):41—43.

    [3]张欣纯.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当代音乐,2019(09):22—24.

    [4]霍伟义.歌唱语言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7.

    [5]张瑞红.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定位研究[J].音乐创作,2017(08):65—67.

    (责任编辑:张洪全)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