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素养教学范式探究 |
范文 | 高悦斌 [摘 要]近年来,作为美育关键环节的音乐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音乐,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融入到我国素质教育中。但纵观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仍存在很多不足,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学仍存在很大缺口。本文拟从当代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现存问题入手,对音乐素养的培养范式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音乐素养;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6-0061-03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水平的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感受,也日益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思考的问题。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不仅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应引起学生家长的重视。笔者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探究为主,辅以家庭培养讨论,对完善中小学音乐课堂的音乐素养内容提供教学范式。 本文讨论的音乐素养,即音乐综合素质(下文简称“音乐素养”),其内容主要包括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音乐常识、音乐欣赏等,是除器乐(或声乐)教学外,关注培养学生听、唱、读、写技能的音乐综合能力培养范式。它在学生的音乐学习中扮演着引导者的作用,是服务于音乐的基础性工具,没有音乐素养的积淀,音乐学习的自主性便很难建立。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开始关注校内外的音乐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如钢琴、小提琴、声乐等,希望通过多样的课程选择来提升孩子的音乐审美能力。但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存在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不够、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主能力较差等问题;而家长对于孩子音乐素养的培养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拟通过以下讨论,并提出应对的培养范式。 一、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一)音乐课程内容固化,音乐素养内容较少 教学以提升学生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2],2017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更是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划定为音乐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3],而学生音乐素质的考评也正基于此。可以看到,音乐素养内容的教学在我国已得到了高度重视。基于高中已处于中小学教学的高段,因此在低段的小学及中段的初中教学中,必须将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音乐常识、音乐欣赏等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学生只有获得足够的音乐素养积淀,才能使自身拥有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相综合的音乐能力。 而目前,音乐课程内容固化、音乐素养内容渗透较少、对音乐能力培养不够等问题仍存在于一些学校中。其具体表现为: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习惯用“老方法”讲解“新内容”,从而导致音乐内容固化,音乐实践活动较少,新内容无法内化于学生的知识系统;音乐素养知识渗透不够,教师教学只讲授课本基本内容,而课本中涉及的音乐基本理论、音乐常识等内容并未教授给学生;许多教师对学生自主唱谱的能力培养不够,学生仍存在不识谱的情况等(见图1)。 综合以上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仍应从增强音乐课程质量、提升学生音乐审美出发,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多方面培养学生音乐能力,以建立音乐素养培养范式为重点,开展高质量的音乐教学。 (二)音乐课堂形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低下 中小学音乐课堂发展至今,已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何种教学内容,教师都能用自己固定的方式将课本内容授予学生。这种教学形式虽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课程的完成,但同时也导致了音乐课堂形式单一的问题。在很多学校的音乐课堂上,仍存在“教师句句教唱”“学生只需要跟着老师走”的情况(见图2)。如唱歌课,很多教师会以最简单的方式,“你一句我一句”直接唱给学生,而非让学生自己先唱出旋律,之后再填进去歌词;再举欣赏课的例子,一部分教师会直接将要欣赏的音乐旋律通过电脑进行播放,让学生聆听,听完之后用钢琴演奏,引导学生跟唱,告诉学生这是某某曲子,哪里强哪里弱。 这样单一老旧的教学环境必然会诱发师生互动性少、学生音乐技能无法得到培养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低下、探究能力弱。而长此以往,音乐课程的质量会大打折扣,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日益减弱,课堂因缺少“基础类知识”的输入而导致学生音乐素养学习匮乏,学校音乐课堂的地位也因此不具吸引力而被学生乃至家长忽略。 (三)学生家庭重视不足,音乐学习缺乏兴趣 據笔者调查,现仍有少数家长认为只需要孩子会一门乐器即可,音乐素养的学习无关紧要(见图3)。这样的想法使笔者想到一个例子,一个三岁的孩子在还没有足够的认知水平的情况下,只要家长日复一日施以教学,他便可以背出一首古诗,但此时孩子对这首诗并没有任何理解,只是机械性地将内容暂且记下。而音乐学习,无论是中小学课堂教学,还是校外的声乐器乐教学,如若没有音乐素养的积累,孩子的音乐能力就会如同“三岁孩童背古诗”一样机械而缺乏综合的认知能力。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惜的是,“音乐只是副科的学习,音乐素养的教授有无均可”的观点仍存在一些家长的脑中,而这些观念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易使“音乐不重要”“音乐素养不重要”“对音乐没有兴趣”等观点出现,从而导致音乐素养教学缺乏动力,学生对音乐学习缺乏积极性。 二、中小学音乐课堂音乐素养培养范式 (一)加强素养渗透,学校家庭联动 音乐素养是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音乐常识、音乐史、音乐欣赏等内容的音乐综合能力培养,是音乐的基础类知识、进入音乐殿堂的敲门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音乐的学习与语文类似,语文的学习是从拼音入手,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果没有拼音的积累就难谈识字,更不必谈阅读和写作。而音乐素养的学习也是如此,没有基础性知识的积累,学生就难以对音乐中的节拍节奏、强弱和乐曲中蕴含的情感有深刻的理解,往后的学习就会愈发吃力。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强化音乐素养内容的讲授,将乐理、视唱练耳等内容融入课本教学,改变以往“直接教唱”“只播放视频”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教授学生认识简谱、五线谱,培养学生唱谱子的能力,并将教材中包含的音乐常识、音乐史等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利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教学环境,创设趣味性的课堂,增强音乐氛围,使学生切实感受多元的音乐风格,增强音乐审美。在学生的音乐素养有了一定的积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内容自主编创音乐,可不限体裁。不限乐器人声,培养学生全方位的音乐综合能力。另外,教师可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启发学生将课堂所学引入家庭,多方面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学习的自主性。 家庭虽是学生的生活场所,但音乐学习无关场域、无关年龄,可作为日常娱乐形式来丰富家庭生活。在家庭中,家长要通过与教师进行配合以加强音乐素养内容的渗透,通过与孩子进行音乐互动(包括节拍节奏游戏、乐谱视唱、音乐常识问答等形式)来增强孩子音乐感知体验;同时,可以利用学校课堂上已获得的音乐素养知识创设有家庭特点的音乐游戏,使家庭的每位成员得以参加,从家庭层面增强音乐素养学习的趣味性,为提升孩子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基本支撑。 (二)创新教学形式,培养兴趣爱好 中小学学生大都年龄处于7~15岁之间,其认知水平与成年人相差甚远,而音乐素养中包含的理论性内容和实践性内容需要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从而使其内化于学生自身的知识框架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如手臂节拍游戏,以四分之二拍为例,播放一段背景音乐,第一拍手握拳向下摆动,第二拍手打开向做伸展动作,体会四二拍强弱规律,且可以训练学生指挥图示的动作;又如,可与学生利用教室的椅子做节奏游戏,仍以四二拍为例,几个人划分一个小组,每个人代表一个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一人或两人坐在一张椅子上,做节奏的自由组合,可另选出一人来唱出其他人组成的节奏。此类游戏的形式,目的在于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创新创作能力,加强学生对音乐素养中节拍和节奏的认识。 另外,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完善课堂教具配置,改变传统的钢琴伴奏教学,可利用带有音高的教具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对于不同类型的音乐课堂,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启发学生,可通过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场景或身边的动植物相联系,建立生动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音乐,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弱化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三)利用网络资源,增加音乐形式 时代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多样的娱乐选择,电子产品的进步也在不断引导我们的生活。对中小学音乐课堂而言,音乐教师要将今日的“娱乐手段”转化为“教学手段”,利用当代先进的电子手段拓展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抖音、快手等软件,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和录制,学生可通过软件与老师进行游戏合拍,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课堂学习的形式,也丰富了学生课外学习生活。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飞速增长的网络资源为音乐学习带来了多样化的挑战,学生在观看抖音等软件的同时,也会接触到课程之外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以“通俗化”“口语化”“流传性快”等为主要特点,致使学生注意力迅速转移。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合理改变教学方式,将学生喜欢的歌曲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多样化课堂环境,合理转换流行音乐,引导学生将流行歌曲中的内容融入课本,培养学生创作能力。 结 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敲门砖,是基础性工具。中小学音乐课堂要改变以往“复制型”的授课方式,转化为关注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和音乐能力的培养,将其融入課堂教学。只有有了音乐素养的积淀,学生才能拥有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培育新的教学范式,创新课堂形式,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全方面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好各项资源丰富学生音乐实践方式,鼓励学生音乐创造,增添课堂音乐形式,切实做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将音乐课堂作为“音乐课”而非纯粹的“唱歌课”,变被动接受音乐内容为主动感受音乐风格。其次,笔者认为,学生家长也应为孩子树立正确的音乐学习导向,认识到音乐素养对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音乐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从家庭培养的点滴做起。只有在学校和家长双方努力下,中小学音乐课堂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再迈出坚实一步! 注释: [1]本文中图表信息来自笔者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调查问卷,共收回110份,涵盖京津冀吉等地区的部分学校,以求为本文提供一份真实的数据支撑。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刘露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